吳秋發(fā) 吳雋童
黃光華1975年生,畢業(yè)于江西省景德鎮(zhèn)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為江西省高級陶瓷美術師,2013年被景德鎮(zhèn)陶瓷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黃光華為人嚴謹,追求完美。擅長人物、花鳥……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孜孜不倦的追求陶瓷藝術品位的表達。大膽融入自己對生活和人生的積極思考,從裝飾材料、技術及視覺呈現(xiàn)等多方面出發(fā),打造出絢麗多彩卻又不失古樸的獨特品格的顏色釉作品。堆雕是在坯體表面上用工具蘸取和坯體同性質的泥漿或用高白泥料填堆出各種紋樣,燒成后花紋凸出器面,具有浮雕裝飾效果的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是最能體現(xiàn)陶瓷雕塑的藝術樣式。黃光華將顏色釉、青花、釉下五彩、堆雕等技法融會貫通。
服飾是進行民族識別的手段之一,也是區(qū)分民族間的特征之一,直接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審美觀或世界觀。任何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過程。黃光華天生有著創(chuàng)造美的本能,有著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色彩的敏感。通過選擇不同于一般藝術家角度的少數民族女人的服飾和頭飾來表現(xiàn)風土人情及民族的特色,謳歌少數民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huán)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p>
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夸富心態(tài),對于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征,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盛裝為節(jié)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節(jié)日的盛裝》里三個美麗的苗族姑娘盛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xiàn)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表現(xiàn)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歡笑快樂的場面,濃縮了苗族人民的美好生活。
黃光華采用油畫的技法,再結合陶瓷的堆雕工藝,在釉下進行創(chuàng)作,經過1300多度的高溫一次性將《節(jié)日的盛裝》燒制完成。藏族所有的女性都要做頭部的裝飾,使自己顯得更加美麗、氣派、有福氣。作品《高原風情》里藏族牧女著裝富麗、盛重,美麗的藏族女子戴著一種藏族叫做“巴珠”的華貴的頭飾,形似“人”字,將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當中是珠瓔頂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腰上佩的長串金屬幣、腰刀、火鐮盒子等。
高溫顏色釉自然肌理裝飾可以表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個性,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思想與內涵的表達都隱藏在豐富多彩的高溫顏色釉中,它直接根源于陶瓷藝術家自身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家對高溫色釉這種材料的掌握運用。黃光華采用的顏色釉以及堆雕工藝似乎讓人感覺到夏日牧野,草地青綠,盛裝牧女長裙曳地,款款而行,滿身佩飾發(fā)出悅耳的聲音。
作品《心門》則是表現(xiàn)漢族姑娘在大宅門前驚鴻一瞥,少女的眼角微微上揚,臉龐上洋溢著燦爛真摯的笑容,仿佛看見了世間最神圣、最美好的事物。鮮紅的棉襖與黑漆漆的頭發(fā)、金屬質感的門環(huán)顏色對比強烈、工藝突出,融繪畫與工藝為一體,藝術性和裝飾性為一體,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和立體感。
黃光華作品里的少女天真爛漫,從她們的身上感覺到了不是財富和物質,而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的多姿多彩是她們幸福開心的源動力。這也正是黃光華對生活的理解。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