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妹
摘要:為進一步提升我鎮(zhèn)各村居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更好地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繁榮我鎮(zhèn)文化事業(yè),截止今年6月中旬,我鎮(zhèn)歷經三年,按照要求全部完成各村居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18個行政村達標掛牌村(社區(qū))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提升建設工作是十分緩慢的。主要是因為:一是部分村的陣地被擠占挪用。如仁里、迎湖、新安等村的辦公活動場所被不同程度擠占或挪用。二是部分設施陳舊損毀。鄭渡村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房屋老舊,多處墻體開裂,部分墻面滲水;迎湖村部分房屋、門窗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等。大多數村(社區(qū))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施破舊,只有少部分可以使用。三是活動開展不夠正常。有許多村活動室缺乏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圖書室、舞蹈室、書畫室等不能正常開放,活動不能正常開展?,F有隊伍中,文化專業(yè)人才和領軍人物極度匱乏,絕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專職不專,視野不寬,業(yè)務水平不高。
關鍵詞: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基層;建設
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創(chuàng)建的現狀
2016年至今三年間,我鎮(zhèn)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我們明顯感到棘手的是群眾參與不廣泛。一是活動主體流失嚴重。農村文化活動主體流失嚴重,優(yōu)秀文化難以傳承,增加了農村文化活動開展的難度。二是活動內容不能貼近實際。現在鎮(zhèn)、村文化活動相對較少,取材于農村農民生活實際的少之又少,農民真正感興趣的題材不多,難以得到他們的認可和喜愛。
在具體的創(chuàng)建中,我們依據實際情況,合理規(guī)劃,整合資源,推進陣地建設。合理規(guī)劃布局,發(fā)揮村部的主導作用,合理規(guī)劃布局本村公共文化設施。新建或改造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面積和功能于本村人口數量和服務半徑相適應。加大建設力度。制定2016-2018年度關于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工作計劃和安排,2018年六月底完成各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達標任務,最終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一體化、標準化和人性化建設。要求村部依據實際服務情況,配備專職文化人員,建立志愿者隊伍等方式,把具有文化專業(yè)特長、甚至是一專多能的鄉(xiāng)土人才引進村部文化工作隊伍。平時注重扶持民間團體和鄉(xiāng)土能人。發(fā)展一批小劇團、秧歌隊等民間文藝團體,培養(yǎng)一批音樂、美術、書法、舞蹈、剪紙等各類農村文藝人才。積極扶持民間文藝團體和鄉(xiāng)土文化能人,在活動經費、活動場地及學習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充分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的服務功能,科學管理,豐富內容,提升服務功能。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特別是文化下鄉(xiāng)活動,把演出、展覽、講座、培訓等優(yōu)質文化活動下沉基層,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基層文化服務功能。充分發(fā)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基層數字能力建設,接通省數字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網絡資源,建立鎮(zhèn)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行政村農家書屋與縣圖書館“一卡通”通借通還全覆蓋。
二、明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功能定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改革任務,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有利于增加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fā)揮文化凝聚人心、增進認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積極作用。
在具體的日常工作中按照功能綜合設置的要求,積極開展農民科學素質行動、社區(qū)居民科學素質行動、法治宣傳教育和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提高基層群眾的科學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要結合當地黨委和政府賦予的職責任務,與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相結合,根據實際條件,開展就業(yè)社保、養(yǎng)老助殘、婦兒關愛、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工作,推廣一站式、窗口式、網絡式綜合服務,簡化辦事流程,集中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結合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黨員教育的重要陣地,發(fā)揮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以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社區(qū)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等基層信息平臺的作用,廣泛開展政策宣講、理論研討、學習交流等黨員教育活動。
三、豐富服務內容和方式
就目前而言,面向基層的優(yōu)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特別是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種類和數量少,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更應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意識到人民群眾文化是農村文明程度的象征,具有宣傳、教育、協(xié)調等功能,具有廣泛性、群眾性、多樣性的特征,是實現居民參與各項事務、增進交流、改善鄰里關系、凸顯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正視群眾的需求,滿足群眾的愿望,切實把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項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滿足群眾需求的一件大事,把基層群眾的各類文化活動引導好、組織好、開展好,尊重群眾的意愿,明白群眾所需要的。
日常工作中,我們應充分利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這個主陣地,自發(fā)組織引導群眾開展文體活動,支持群眾自辦文化,興辦讀書社、書畫社、鄉(xiāng)村文藝俱樂部,組建演出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健身團隊以及個體放映隊等。結合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等重要節(jié)假日和重大節(jié)慶活動等,由鎮(zhèn)文體站牽頭帶動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如開展讀書征文、文藝演出、經典誦讀、書畫攝影比賽、體育健身競賽等文體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加強對廣場舞等群眾文體活動的引導,推進廣場文化健康、規(guī)范、有序發(fā)展。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載體開展職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課外實踐和婦女文藝健身培訓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引導所聯系群眾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工作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和手段,暢通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渠道,根據服務目錄科學設置“菜單”,采取“訂單”服務方式,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各村居可以根據自己村的實際情況,實行錯時開放,提高利用效率。為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推出一批特色服務項目,也可廣泛開展流動文化服務,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流動服務點,積極開展文化進組等活動。充分發(fā)利用公共數字文化項目和資源,為基層群眾提供數字閱讀,把農家書屋的作用盡量發(fā)揮到最大。
加強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綜上所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是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根本目的。我們每一個基層群眾文化的工作者,都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合理利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這塊主陣地,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努力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大力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讓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積極探索新模式、新途徑,不斷滿足群眾越來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讓基層文化建設譜寫出新世紀更加和諧動人的美妙樂章。
參考文獻:
[1]范毅強《關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寧夏黨校學報2012.06
[2]朱萍《群眾文化應貼近群眾》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學校學報2008.06
[3]馬云萍《淺談社區(qū)群眾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前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