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瑜奎
摘要:時代的進步伴隨科技的發(fā)展,教學理念也要跟隨發(fā)展的大趨勢,不能固守從前的舊模式,用舊的模式去培養(yǎng)新的。當前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早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簡單一臺計算機即能輔助整堂課的教學,而應更多地把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課堂中,把學生當作課堂中的主體,多多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活動。本文將從信息技術在教學學習中的應用談起,簡述對其運用的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反思
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中,大多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主體部分把控整體進度和課程進行的方式,上課過程中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由教師講解問題知識,學生負責記憶理解。這是目前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教學方式,但是卻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到課堂中的積極性,不能切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中加入信息技術,既能實現(xiàn)抽象知識的直觀化,也能實現(xiàn)微觀現(xiàn)象的擴大化,以宏觀的角度去探查微觀知識,以生動的情景去帶入晦澀的專業(yè)理論,對于學生的學習,課堂的教學效率都有積極地提升效果。所以學習中可以注重課堂信息技術的融入,提升課堂質(zhì)量。
一、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1.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最初,是以輔助的位置角色進入到同學們的課堂學習中,作為教育教學方式的一種,它既是工具又是媒介途徑,通過在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實現(xiàn)更有效的學習,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從當前社會發(fā)展的融合必然性觀念來講,信息技術能夠從多個方面促進支持學生的學習。從兩個角度來講,其一,信息技術的課堂作用體現(xiàn)在能夠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新理念結合起來,滿足當前教育所需的學習方法、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其二,信息技術的課堂應用能夠把學生本身所接觸的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知識能力結合到一起,幫助其實現(xiàn)自身的綜合發(fā)展,更好的適應社會環(huán)境改變。所以課堂學習中,學生與教師都應當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認識到其作用意義。
2.信息技術的運用原則
技術功能的強大,需要規(guī)則原則的約束。同樣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程度上的正面影響,也同樣可以因為使用的不當帶來負面效果。所以必要的應用原則,需要被建立遵循:①學生始終是技術應用服務的主體。信息技術的使用是為了給課堂的學習創(chuàng)造更好的氛圍情境,同時也能使學生集中自身注意力更好的專注于學習,善于利用資源。②講述理論知識不要忽視實踐練習。技術的應用很容易使教師學生誤入一種知識學習更加簡單,不需要過多練習的情況中,其實這是錯誤的。任何知識的學習,要留有長久的、深刻的印象,實踐練習都是不可省略的重要過程之一。③教師的積極引導。雖然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學生的身份始終是學習者,其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教師不能一味依賴電子設備,而不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所以適當?shù)募右砸龑б廊皇直匾?。④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性格也不相同,所以學習方式也不能一味效仿別人,如果不顧及自己本身情況而一味模仿,可能學習效果并不能達到預期。
二、信息技術為課堂教育教學帶來的改變
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所帶來的改變是多方面的教學模式、學生積極性的調(diào)動等都有利于實現(xiàn)課堂中的高效學習。
1.營造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以感悟的方式學習
學習過程中,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還會穿插有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或者課外知識引入,信息技術可以運用其中,以課本和課上理論知識為基礎,從生活實際或者其他方面選取合適的材料資源,為課上氛圍情境的營造提供基礎條件。以便學生能夠感受更加真實的社會情境,探索學習加深其知識印象,也養(yǎng)成更加良好的觀察分析習慣。比如在學習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時,課文中的選段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描述賈府的富貴雍容,但是坐在課堂中的我們,隔著時代、隔著空間并不能感受到黛玉當時的心境。如果教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能為我們準備了賈府的圖片和一些古人富貴的衣著樣式,配合黛玉的身世,最終一定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合理使用網(wǎng)絡,增強彼此協(xié)作能力
信息發(fā)展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而技術的進步并不代表著人力的退步。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生活中要發(fā)揮出更大的力量即要學會團結協(xié)作。即使是未來的社會工作生活中,也同樣需要互相的扶持幫助來完成任務。所以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學生也要注意彼此間協(xié)同能力的培養(yǎng)??梢跃驼n堂中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延伸,查閱多個相關網(wǎng)站尋找相關知識內(nèi)容,并且可以自由組合,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都可以進行信息的交換交流,最終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收獲了合作的能力。
3.發(fā)現(xiàn)尋找網(wǎng)絡資源,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所連接的網(wǎng)絡資源是龐大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都能在其中查詢,無論是專業(yè)性的論文書籍,還是創(chuàng)作所需的加工素材都能通過網(wǎng)絡獲得。但是大量的信息資源并不能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資源的健康性。所以在學生自制力、判別能力還不是完全成熟的時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掌控,要明確告知學生哪些網(wǎng)站的資源可以參考,哪些只是無用的文字符號。在掌握信息的探索尋找之后,學生即會通過在擴充信息容量的過程中篩選自己所需的信息,進行加工調(diào)整,用于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可以是個人、或者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舉例,課堂中有時會涉及案例討論問題,教師在課前把相關材料告知學生,并且布置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觀點和提供依據(jù)。并且讓學生以板書的形式,或者利用演示文稿、視頻等形式來增強自己觀點的可信性和說服力,以獲得更多的人贊同。
三、結語
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許多的積極影響,但不能否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個別教師過分依賴信息設備,講解知識深度不夠;或是學生過分關注設備展示的圖畫視頻,而聽不進教師的課上的核心內(nèi)容等。因此,課堂中對信息技術、計算機設備的應用,應當遵循必要原則,并且適度使用,更多的發(fā)揮其優(yōu)勢、正向意義,為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呂彤.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融合發(fā)展.2013(07)
[2]張榮.高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融合的途徑.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