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民 何祖蕊 杜靜
摘 要: 英漢語言對比是翻譯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始終將其貫穿翻譯教學,幫助學生牢固樹立英漢差異意識,增強學生靈活應用英漢語言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英漢互譯能力。
關鍵詞: 翻譯教學 英漢語言 差異
美國語言學家R.Lado在《跨文化的語言學》中指出:學生在接觸外語時會感到其中有些特征易學,有些特征難學。那些與本族語相似的要素,他們會感到簡單;那些不同的要素,他們會感到困難。在外語教學中,將學生的母語與所學的外語加以比較,厘清英漢語言的異同,可以有效促進外語學習。英漢兩種語言不但在詞匯和句法層面有規(guī)律和特點,在思維和文化方面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英漢語言對比是翻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深入了解英漢語言的差異是培養(yǎng)學生翻譯能力的基礎。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牢固樹立英漢差異的意識,增強運用兩種語言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英漢互譯能力。本文將分析翻譯教學中英漢語言差異的問題,并探討如何在翻譯學習中處理英漢語言差異。
一、形合與意合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說:“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保芜_,1982)英語是一種“形合語言”,句子內部的銜接或者句子間的銜接采用語法手段,英語句子中常用介詞和連接詞以表示句子成分間的結構關系。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句子內部的銜接或句子間的銜接靠語義手段,通過邏輯關系和語境的映襯表意,少用連接詞。
例1: I have to go because it is late.(天晚了,我得走了。)
例1中,英語句子通過because體現因果關系,漢語句子中沒有這樣的連接詞不影響意義的表達。
英語重形合,句子結構的特點是語法結構嚴密復雜,多長句。漢語句子重表意而不是形式結構,只要上下文中語義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合在一起組成句子,具體表現是句子結構相對簡單,多短句。在英譯漢時,要把英語的形合結構轉譯為漢語的意合結構,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使譯文通順流暢。一般情況下,譯者可將英語的長句譯成漢語的短句。
例2: I committed myself to make up past mistakes to fight corruption and injustices and to form a national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free election.
譯文:我決心彌補過去的錯誤,同貪污腐化和不公正現象作斗爭,并成立一個全國政府以實行自由選舉。
例2很好地體現了英譯漢形合轉意合、長句化短句的原則。英語原文通過多個不定式短語構成其嚴密的語法和語義關系,前三個不定式短語是I committed myself的目的狀語,to carry out 則是to form的目的狀語。漢語譯文沒有那么復雜的語法結構關系,是通過三個小句,層層遞進地把原文緊密相連的幾個不定式要表達的意義說清楚。
二、主語顯著與話題顯著
英漢語言的另一個基本差異是主語顯著和話題顯著。英語是一種主語顯著的語言,即主語和謂語是句子結構的最基本語法單位,英語句子一般都主語和謂語兩種成分。漢語是一種話題顯著的語言,以話題和評論為句子結構基本單位,漢語句子不能用主謂結構進行分析,甚至很多漢語句子都是無主語句,“話題+評論”是漢語中最常見的句式?!霸掝}”是整個中文句子的主題,“評論”便是對主題的描述。這類句子中的話題并不一定是英語中的主語,它可以是其他的語法成分。在英譯漢時,用含義更廣泛的話題和對話題的說明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3: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pretty weak in English.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English. When I ask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譯文:我見過許多年輕的朋友,聰明用功,成績優(yōu)異,而英文水平卻很差,甚至連一封信也寫不通順,問其故則說其興趣不在英文方面。
原文是由三個句子組成的英語語篇,三個句子分別圍繞一個“主謂結構”成句(I have come across... they cannot write...以及I ask...),同時各小句內部、句子之間通過大量使用代詞和連接詞進行銜接。漢譯文則是“話題+評論”結構,其中“年輕的朋友”是話題,統領整個句子,之后四個小句則說明他們的優(yōu)缺點,其邏輯主語是這些年輕的朋友,通過話題把幾個看似零散的小句串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連貫的語篇。
三、被動與主動
英語被動結構使用非常廣泛,絕大多數及物動詞和相當于及物動詞的短語動詞都有被動式。其中被動語態(tài)在科技英語中的運用尤為突出,因為被動語態(tài)把所要論證、說明的信息放在句子主語的位置上,以便敘述更加開門見山,簡短明快,引起讀者注意。漢語中較少使用被動語態(tài),且一般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或經歷。漢語中有一種傾向,就是盡量避免使用“被”子,在行文中盡量選擇能從主動角度恰當地表達其被動含義的詞語。因此,英譯漢時需要把英語被動句譯成漢語主動句。
例4:The novel has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譯文:這本小說已譯成好幾種語言。
例5:The educational reform must be carried through to the end.
譯文:必須把教育改革進行到底。
例4和例5中,英語原文是無施動者的被動句,可譯為漢語中具有主動形式的簡化被動態(tài)或無主句。另外,一些表示看法、態(tài)度、要求、號召等句子,可譯成漢語的使動結構。
四、物稱與人稱
英語喜歡用沒有生命的事物充當句子主語。這一傾向在書面語,尤其是新聞、科技論述、學術文獻及散文中較為明顯。相對而言,漢語句子從人稱視角為切入點。這里說的人稱,不是語法中動詞跟名詞或代詞相應的語法范疇,而是指以人的角度敘述客觀事物。一般來說漢語習慣于人稱化的說法,即采用能主動發(fā)出動作或有生命的東西,包括人類的組織形式,充當主語。因此,英譯漢時需要把英語的無靈主語譯為漢語的有靈主語。
例6:A wave of cigarette smoke accompanied him in.
譯文:他進門時帶進來一縷香煙煙霧。
例7:It is Mary that reads English with her friends under a big tree.
譯文:瑪麗在一棵大樹下同她的朋友們一起讀英語。
如例6和例7,英語句子中的無靈主語A wave of cigarette smoke和it分別譯為有靈主語“他”和“瑪麗”。
五、思維方式的差異
英漢語言結構思維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句子和語序的安排方面。英語句子的語序結構往往是先表示自己的感受、觀點和態(tài)度,或是首先對事情本身做出解釋評價,再敘述它的來龍去脈。漢語的語序與英語相反,一般是先說明,后概況;先交代細節(jié),后進行總結;先說明原因,后說明結果;先說明假設條件,后交代推論。因此,英譯漢時要進行語序的調整。
例8: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in China in January.
譯文:我原來打算今年一月訪問中國,后來不得不推遲,這使我非常失望。
如例8,英語原文先表明態(tài)度,即“it was a disappointment”,再說明原因,而漢語譯文的語序則恰恰相反。
充分認識英漢語言差異及其體現是學好翻譯的基礎。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將英漢語言作為教學重點,將其貫穿于整個翻譯教學,幫助學生牢固樹立英漢差異的意識,強化學生靈活運用英漢語言詞匯和句法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英漢互譯能力,提高譯文質量。
參考文獻:
[1]Nida E. A.. 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范紅升.英語形合與漢語意合的特點對翻譯的啟示[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9(9).
[3]歐陽麗蓉.專業(yè)英語教學中英漢差異的比較[J].科教文匯,2008(5).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網絡條件下‘翻轉課堂在《英漢翻譯》課程中的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5Y478),保山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翻譯理論與實踐網絡課程”(項目編號:15B006WK)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