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菊
【摘 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應用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應用題學得好與壞關系到學生的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成績,也關系到教師的數學教學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數學實踐中,應用題仍是教學的一個難點,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在實際教學中注重應用題的教法研究,使之成為提高學生數學素質與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喜歡數學,學會學以致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 應用題教學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35
應用題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也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工具。對于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困難原因分析,既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對后進生的學習障礙進行診斷,提高他們的思維技巧。對于造成應用題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應用題困難的原因主要一是學生解題心理性錯誤,看到應用題就怕,就跟語文寫作文一樣困難。無論數學問題的復雜性如何,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通常都要經過問題的識別、記憶、理解、激活背景觀念、選擇調整解題方法等步驟。二是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類型以及對應用題中時間、空間的敘述不能正確理解;這表明學生能否順利完成解題,除了依賴原有的知識技能外,還和本身的心理能力和智力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分析并確定學生解題思維受阻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教學對策,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呈現材料,提出問題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兩方面的任務: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或師生共同)提供,呈現與問題有關的材料,并提出相關問題;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應用題的興趣。
我們知道,教材中的應用題多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長此以往學生不但對應用題產生恐懼心理,也會喪失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所發(fā)生的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喜歡充滿樂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所以有必要對教材中應用題的選材,做一下改編。教材的編寫不一定適合當地的實際,我們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書本上的應用題改編成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呈現給學生。這種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圖景,也可以是圖表、對話、文字敘述,甚至漫畫等形式呈現數量關系。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數學,激發(fā)他們對應用題的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
例如:呈現材料,提出問題。可以這樣設計:六(l)班今天要上體育達標訓練課,要求分兩組進行投擲壘球訓練,即男生、女生各一組,老師準備了20個壘球,你認為怎樣分較合理?學生提出兩種意見: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樣多的壘球;二是按人數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壘球多,人少分到的壘球少。通過討論、爭議取得共識:按人數分較合理。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男、女生各分到多少個壘球?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的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從而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從心理上正確認識,克服困難
針對上述心理性錯誤表現及原因,教學中要著重使學生養(yǎng)成注意力集中、興奮適度等良好學習習慣。數學教學是思維教學,充分暴露思維過程,特別是暴露思維受阻時,學生解題受阻后,一旦激發(fā),產生頓悟,欣喜之余往往伴隨著一種沖動心態(tài),導致自身干擾增強,記憶沖淡,形成暫時遺忘,使自己陶醉于勝利之中,從而忽視了必要的檢查,極可能出錯。此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回顧,以克服學生思維性干擾帶來的弊端。如何加強思維操作的自我監(jiān)控,進行思維的合理調節(jié)的過程,必將有助于學生弄清一般范圍、功能解決、特殊解決的三個解題過程的有效層次,形成正確的心理勢態(tài),以探求到正確的解題途徑。
三、應用題講解形式應呈現多樣化
在變換小學數學應用題內容的同時,要改變過去應用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教師對應用題的呈現形式應充分借助教具、多媒體等輔助手段,有機地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等引進應用題教學,做到多樣化。讓學生在觀察表格、欣賞圖畫的良好氛圍中快樂學習,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發(fā)展。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選取一星期的平均氣溫、某班學生的平均身高等素材,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中體會求平均數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的重要信息,感悟學習平均數的重要意義。更多時候,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將應用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應用題變得活潑、生動,使之易于學生接受,既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又優(yōu)化了教育教學結構,提高了教育教學效益。
四、反饋點評,歸納總結
在獨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結合一些外顯的動作行為闡述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得出結論,使教師以及學生相互間了解他們真實的思維活動,及時肯定其中的閃光點予以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愉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時,因為任何真正的認識都是以主體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由于受到知識經驗欠缺等限制,總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我們應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內在的”合理性,我們不應對此采取簡單否定的態(tài)度。而應鼓勵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和自我檢查、自我反省,逐步體驗成功。我們必須堅信:學生學習數學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參與,必能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同時,研究信息、主動探究是學生發(fā)散思維的過程,為使學生主體的認知結構更趨向穩(wěn)定和加強,使主體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和深刻,因此,在充分發(fā)散的基礎上,教師應診視學生思維過程中的每一個“成功點”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及解題策略,并盡可能及時地讓學生表達出來,及時地總結、歸納,使這些數學思想及解題策略及時納入到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中去。
總之,要在學生常犯錯誤的關鍵之處,經常適時地引導學生去反思、回顧,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數學思維品質,達到突破思維性受阻原因等,從而順利正確解題的目的。同時,還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善于獨立思考、善于提出疑問、能夠及時發(fā)現并糾正錯誤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王井華.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6.
[2]張莉莎.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