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以及全面地關照每一個學生成長與學習發(fā)展的樂園,讓學生在一種自由氛圍中接受文化。
【關鍵詞】高中生物 生物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14
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較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獲取生物發(fā)展前沿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使得學生在生物領域已有一定的學科基礎。因此需要廣大生物教師在有效理解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在生物課堂上有效地擴展學生的未知,滿足學生的想知,而這必然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靈活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技術,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
一、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分析
在當前生物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仍然把知識的記憶當作教學的一切,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科思維。一些教師未能建立科學的教學觀和知識觀,雖然希望與學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課堂上沒能提供有效的問題情境,不能組織起真正有效的討論和交流,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生物學思維比較膚淺。另外,教學評價仍然按照傳統(tǒng)方式進行,往往只注重定量評價,注重分數,忽視了除分數以外諸多方面的評價,如學生的品德、學習態(tài)度、操作技能、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等等。教師只從考試成績上對學生進行人為的劃等、分類和排隊,強調評價的管理功能。這樣一來,教學評價由教師獨攬,學生沒有評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對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對術語、詞匯的記憶和使用能力也較差,勢必會挫傷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二、認真做好備課工作
備課是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教師而言,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一旦教師要想上好課,就必須要備好課,于是,有效備課自然而然成了有效教學的前提。首先要備好學生。學生是教學對象,教學是否有效,要反映在學生學習的績效上來。教師要上好課,就要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已經知道了什么,包括已掌握的知識和已有的生活體驗;就要預想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及預設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其次,要備好教材。由于我們上課主要還是用教材上課,所以教師自己還要熟悉教材,要熟悉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熟悉教材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要能站在學科高度去審視教材,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既有對教材的宏觀把握,又不放過每一個知識點,這樣才能掌控好教學的內容和進度。
三、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要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出路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兩點。
(一)有效課堂管理,提高教學有效性
課堂管理是教師在教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而進行的管理策略。通常認為課堂教學有兩個主要任務:維持秩序和促進學習。只有良好的秩序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習,學習的環(huán)境變好意味著秩序的穩(wěn)定性,兩者相輔相成。在學校實踐的期間,教師可采用的是“三步走”策略:(1)眼神提醒,主要是針對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2)適當干預,主要是針對一些上課亂扔紙條、交頭接耳的學生;(3)重點提示,主要是針對一些破壞教學秩序的學生。
(二)科學支配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有效性
西方學者鮑爾說:“時間是教育王國的金錢,教育需要時間……教師用時間提供教學服務,學生用時間購買學習?!边@段話十分形象地闡述了時間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對于一線的生物教師而言,為了完成生物教學的三維目標,必須高效利用、科學支配時間,提高教學時間的利用效率。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上課期間盡量避免偏離教學目標;(2)估計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所需時間;(3)盡量減少組織課堂的時間;(4)努力把握學生的最佳學習時間。
四、創(chuàng)設寬松學習環(huán)境
老師要使自己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和諧的、民主的關系,老師要成為引導學生成為尋求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向導”和“組織者”,成為深刻理解學生觀點、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這樣,學生就能以極大的熱情、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課堂氣氛就會異?;钴S,學生就能暢所欲言。可見,有效教學必須要致力于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友愛、平等、快樂、成功的享受。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一是發(fā)揚教學民主,優(yōu)化教學組織形式。課堂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fā)表不同意見,形成師生“互動流”。二是教師要提高業(yè)務素質,優(yōu)化教學藝術。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強師生情感溝通。教師如能在具有較高的教學素質的基礎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與學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態(tài)度和方法,形成與學生和諧共振的情感基調,那么,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自然會水到渠成。
五、改革評價機制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評價也需加以改革,評價內容應兼顧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各個方面,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合理。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學生在個人品質學習與探究、交流與合作、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等諸方面的發(fā)展,從而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xié)調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和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無拘無束”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直接因素。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熱愛學生,在學生面前敢于糾正自己的錯誤,在師生關系中要充滿教師的智慧,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總之,評價一堂課的好壞重要的是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知識,能對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是否得到了發(fā)展。教師需要從教育理念、學科知識、教育機制、教育手段和課堂細節(jié)等方面充分準備和思考,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到位,在課堂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做到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確保課堂“三維”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徐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D].河南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