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雪婷
摘 要:分層次教學對于語文的學習非常重要。尤其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所在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都相對的有限,接觸的人很少,視野也不開闊,而且大部分的家長也或多或少存在監(jiān)管不嚴,不能很好地輔助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課后很少督促,學習意識的淡薄導致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為改變此現(xiàn)狀展開研究。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高年級學生;學習梯度
一、基于當前教育形勢分析分層次教學產生背景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是一種適應學生個體的教學理論,在20世紀后期有著深遠的影響,每一位接受這種理論施教的學生都有能夠學習好的潛能,但是在接受知識的深淺上需要不同的時間。這個理論為學校的學習模式做了很好的導向。在教學方法上,教育學家巴班斯基的“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也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整體性觀點,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做到很好的調節(jié),縮小優(yōu)等生和待優(yōu)生之間的距離,這樣的教學才是行之有效的。讓很少有家長關注的農村學生在有限的教學資源下得到更好的教育,彌補在智力以及行動上有缺陷的小學高年段孩子在新知上的缺失,通過在課堂上對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實施分層次教學,起到知識落到實處的施教效果。
我校曾外派領導和教師去即墨和昌樂學習其教學模式,都得到了很好的學習和好的經驗的引用,我校也開展了高效課堂,并在此教學模式下允許教師有自己的教學特色,為此我更多地搜集學生的課堂學習實況,對小學高年級的語文分層次教學進行研究。農村的每一位學生和縣城孩子相比,綜合能力表現(xiàn)偏弱,但他們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生命個體,作為教師,有義務去根據(jù)學生的身體、心理發(fā)展變化和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只有這樣才可讓學生在最適合自己成長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獲得更多有效的知識。
二、分層次教學實施的辦法
早在20世紀初分層教學就被引入到學校教學中,對班級實行分層管理和教學,并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并于1916年開始進行大范圍的開展和普及分層教學。然而,分層教學在教育理論研究上卻并不受大家的認可,它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分層教學源于美國。20世紀初,因為美國有大量的移民入境,和本土的學生存在文化上的差異,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按能力和學習成績對移民兒童進行分類,到50年代,英國也開始應用分層教學,并且始終待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所有的課程,但開始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和批判,認為這樣激化了種族間的矛盾,給所謂的待優(yōu)生帶來了負面影響,使得層次劃分類別在低檔的同學的身心受到受害,而對所謂的優(yōu)等生則給予優(yōu)厚待遇,讓這類學生變得更驕傲自我。同時,因為分層,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之間的距離疏遠,所以人們認為分層次教學組織形式是不平等的教學模式。自此以后,分層教學并不是很提倡。
1.分層教學就是教師能抓住不同區(qū)域間學生在不同領域中所顯現(xiàn)的不同的能力,給學生進行合理的分類、分層,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爭在一堂課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收獲更多的知識,在互助合作的帶動下都能在能力和水平上有更好的開發(fā)。它是將學生按照主觀的智力測驗和學業(yè)成績的等級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級和組別,教師再以此作為依據(jù)制定適合各層次教學的策略。
2.小學高年級語文分層次教學的有效指導研究就是針對小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運用實際測驗、成績比對的方法深入了解“農村小學語文高年級分層次教學的研究”的成因及施教方法。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強調"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方法。這種分層是不易被學生感知的分層,教師要通過實際調查研究,獲取小學高年級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興趣專長,根據(jù)綜合素質表現(xiàn)的不同將學生分組,形成一個個新的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和組間的互幫互助形式,充分調動組與組、生與生之間的學習興趣,為班級的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出整體發(fā)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集體合作時間,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有利于每個成員協(xié)調發(fā)展的原動力。
三、踐行小學語文高年級學習策略的前景
通過分層次教學方法的研究,可以讓學生在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中,在無更多心理壓力和負擔的情況下收獲更多新知。還可提升教師對班級的把控能力,真正落實因材施教,摸索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找尋出更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方法,更好地為學生提升能力搭建平臺,進一步改善學校的辦學質量,讓課堂異彩紛呈,讓校園多姿多彩,讓分層教學走進班級后呈現(xiàn)新課改后的新氣象。力求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分層教學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方式,從而通過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使得學生向更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邁進。給家長,給社會一個更好的答復,給孩子的成長鋪上一塊更好的奠基石。
參考文獻:
[1]劉樹仁.小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歐陽芬,彭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型[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