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陳煥根 梅肖樂
摘要 在蝦蟹混養(yǎng)技術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增加青蝦放養(yǎng)比重、強化養(yǎng)殖管理,進行青蝦與河蟹雙主養(yǎng),可有效規(guī)避河蟹養(yǎng)殖風險。本文從放養(yǎng)前準備、苗種放養(yǎng)、飼養(yǎng)管理等方面總結了太湖1號青蝦與河蟹雙主養(yǎng)技術模式,通過產量和養(yǎng)殖效益分析發(fā)現,該模式提高了養(yǎng)殖效益,同時降低了養(yǎng)殖風險,是值得推廣的池塘蝦蟹養(yǎng)殖新模式。
關鍵詞 太湖1號青蝦;河蟹;蝦蟹混養(yǎng);雙主養(yǎng);池塘養(yǎng)殖;效益
中圖分類號 S966.12;S966.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229-02
近年來,我國河蟹養(yǎng)殖面積不斷擴大,受養(yǎng)殖產量增加和市場價格不穩(wěn)定等因素的影響,河蟹養(yǎng)殖風險加大;而青蝦以生長速度快、投資成本低、市場價格穩(wěn)中有升,受到養(yǎng)殖戶的青睞[1]。項目組在原有蝦蟹混養(yǎng)技術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在河蟹養(yǎng)殖池塘中增加青蝦放養(yǎng)比重,強化青蝦養(yǎng)殖管理,提高青蝦產量,有效規(guī)避了河蟹養(yǎng)殖風險。2015年,項目組在張家港開展了太湖1號青蝦與河蟹雙主養(yǎng)模式試驗,年均產青蝦1 456.5 kg/hm2、河蟹1 143.0 kg/hm2,平均效益高達139 054.02元/hm2,試驗結果良好?,F總結如下。
1 放養(yǎng)前準備
1.1 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位于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河頭村,池塘呈長方形,面積為0.667 hm2,東西走向,坡比為1∶2~3,池深1.5~1.8 m,進排水分開,進水口用60目以上尼龍篩絹網過濾。配備微孔增氧設備。池塘水源充沛,水質良好,周邊3 km內無任何污染源。
1.2 清塘消毒
冬季干塘后,清除池底過多淤泥,修復坍塌池?。黄貢?0~15 d后,使用生石灰2 250 kg/hm2化漿全池潑灑進行消毒,殺滅池塘敵害生物[2]。
1.3 注水施肥
藥塘后10 d用60目以上尼龍篩絹網過濾注水50~70 cm,注水后施發(fā)酵腐熟的有機肥2 250 kg/hm2,以培育浮游生物,為蝦苗提供適口生物餌料。
1.4 水草種植
為營造適宜蝦、蟹生長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蝦、蟹提供棲息、脫殼、隱蔽的場所,應在池塘中移植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水生植物[3]。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應控制在池塘面積的30%左右。
2 苗種放養(yǎng)
春季幼蝦為F2代太湖1號青蝦,秋蝦苗為當年繁育的F2代蝦苗,扣蟹為中華絨螯蟹。1月25日,放養(yǎng)規(guī)格為160 只/kg的扣蟹10 800只/hm2;1月27日,放養(yǎng)太湖1號F2代青蝦幼蝦,放養(yǎng)量為450 kg/hm2,規(guī)格為1 050尾/kg;F2代青蝦秋蝦于8月5日補放,放養(yǎng)量為52.5 kg/hm2,規(guī)格為7 500尾/kg。
3 飼養(yǎng)管理
3.1 餌料投喂
3.1.1 餌料品種。主要有螺螄、顆粒飼料、黃豆等。
3.1.2 投飼管理。清明前投放活螺螄4 500 kg/hm2,讓其繁殖,供蝦、蟹攝食,同時改善池塘水質,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使用含蛋白含量32%和38%的河蟹顆粒飼料,5月前、10月后投喂蛋白質含量38%的顆粒飼料,日投喂1次,投喂時間為16:00—17:00;6—10月投喂蛋白質含量32%的顆粒飼料,日投喂2次,6:00—7:00投日總投量的40%、17:00—18:00投日總量的60%。日投喂量按照河蟹體重的5%~8%,并根據天氣、水質、蝦和蟹攝食狀況適時調整,一般以3 h內吃完為宜,不增投青蝦的飼料。
3.2 水質調節(jié)
蝦蟹混養(yǎng)池塘既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又要水質保持一定的肥度,以保證蝦苗下塘有豐富的生物餌料。因此,水質關系蝦、蟹養(yǎng)殖效果。春季養(yǎng)殖期間,隨著水溫逐漸升高,投飼量逐漸增加,溶氧量保持在5 mg/L以上,透明度35 cm左右;秋季水溫升高,池塘蝦、蟹密度加大,應該增加微孔增氧開機頻次和時間,始終保持足夠溶氧量,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4]。主要采取前期少注水,適當施肥培肥水質;中、后期水濃時勤注水,保持蝦蟹池塘水質肥、活、嫩、爽。水質過肥時,排掉部分老水再加注新水,一般3月前、11月后以少量加水為主,7—9月視情況每3~7 d換水1次,每次加換水10 cm 左右。每隔15~20 d潑灑1次生石灰。
加強對池塘水草的管理,保持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保持水草新鮮不腐爛;及時撈除漂浮的水草,以防腐爛敗壞水質。
3.3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苗種放養(yǎng)前需進行1次藥物清塘;到生長階段,每隔15 d潑灑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劑,以調節(jié)水質及預防病害。平時每隔15~20 d用硫酸鋅、二氧化氯等交替預防病害[5]。
3.5 捕撈上市
池塘蝦蟹混養(yǎng),青蝦常年捕撈,捕大留小是提高產量和商品率的關鍵,春蝦從5月開始捕撈,及時捕出大規(guī)格青蝦,河蟹10月開始捕撈,秋蝦于9月底開始捕大留小。
4 結果與分析
4.1 產量
共收獲青蝦971.5 kg,平均太湖1號青蝦1 456.5 kg/hm2,商品蝦1 272.0 kg/hm2,商品率87.3%。其中,春季蝦586.3 kg,平均產量為879.0 kg/hm2,商品率100%;秋季蝦382.5 kg,平均產量為 577.5 kg/hm2,其中商品蝦262.1 kg,商品蝦產量為393.0 kg/hm2,商品率68%(表1)。河蟹總產量為762.4 kg,平均產量為1 143.0 kg/hm2,平均規(guī)格為150.9 g/只。
4.2 效益
4.2.1 養(yǎng)殖成本。0.667 hm2池塘蝦蟹雙主養(yǎng)的養(yǎng)殖成本共計37 600元,包括池塘承包費、苗種費、飼料費及其他費用。①池塘承包費。池塘承包價格為9 000元/hm2,承包費用為 6 000元。②苗種費。扣蟹6 000只,價格為0.8元/只,總費用為4 800元;春蝦種300 kg,以40元/kg計,共12 000元;秋蝦苗35 kg,以50元/kg計,總共1 750元。合計苗種費為18 550元。③飼料費。配合飼料8 000元、螺螄1 800元,合計9 800元。④其他費用。漁藥費1 450元、肥料費300元、電費1 500元,合計3 250元。
4.2.2 產值。產河蟹762.4 kg,按照售價90元/kg計,產值為68 616.00元;產春季商品蝦586.3 kg,按售價60.03元/kg計,產值為35 195.59元;產秋季商品蝦262.1 kg,按售價80元/kg計,產值為20 968.00元;秋季蝦種123 kg,按45.28元/kg計,產值為5 569.44元。合計為產值130 349.03元。
綜上所述,試驗池塘總產值為130 349.03元,總成本為37 600元,總利潤92 749.03元,平均利潤為139 054.02元/hm2。
5 結語
(1)在河蟹養(yǎng)殖池塘中適當減少河蟹放養(yǎng)量,增加太湖1號青蝦放養(yǎng)量,使青蝦春秋季平均產量達到1 456.5 kg/hm2,不僅能很好地規(guī)避河蟹養(yǎng)殖風險,而且還能有效利用池塘水面資源。
(2)在河蟹放養(yǎng)密度不變的情況下,青蝦養(yǎng)殖過程中自繁的一部分蝦苗又為河蟹提供了適口的生物餌料,促進了河蟹生長。加之技術措施到位、管理科學,極大降低了河蟹的發(fā)病率,其成活率得到顯著提高,河蟹回捕率70.2%,平均產量達到1 143.0 kg/hm2。
(3)該養(yǎng)殖模式與傳統(tǒng)的以蟹為主的蝦、蟹混養(yǎng)相比,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本試驗獲得的經濟效益與全省河蟹養(yǎng)殖平均效益(5.25萬~6.00萬元/hm2)相比,效益高出1倍以上,同時降低了養(yǎng)殖風險,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池塘蝦蟹養(yǎng)殖新模式。
6 參考文獻
[1] 史林華,王慶.“太湖1號”青蝦與河蟹混養(yǎng)高效養(yǎng)殖模式[J].水產養(yǎng)殖,2014,35(5):1-2.
[2] 徐天保.河蟹池塘生態(tài)高效養(yǎng)殖技術[J].河南水產,2018(1):8-9.
[3] 吳秋仙,江山.“太湖1號”青蝦養(yǎng)殖技術[J].漁業(yè)致富指南,2017(23):36-39.
[4] 賈高旺,謝明謳,王佳敏,等.不同水草種植模式對河蟹特定生長率影響的研究[J].科學養(yǎng)魚,2018(8):56-58.
[5] 顧秋明.雜交青蝦“太湖1號”健康養(yǎng)殖技術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