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仁
摘要 簡述了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背景和效益,并從園址選擇與園區(qū)規(guī)劃、栽培品種選擇及苗木處理、栽植、灌溉、調查建檔、后期撫育管理等方面介紹了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以期為彭陽縣蘋果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為農民增收提供技術保障。
關鍵詞 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66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074-02
矮砧集約栽培技術模式是世界上蘋果生產(chǎn)先進國家普遍采用的栽培技術,同時也是我國現(xiàn)代蘋果產(chǎn)業(yè)推廣的主要技術。研究和示范這一先進技術,對于推動彭陽縣蘋果栽培技術與國內接軌,實現(xiàn)彭陽縣蘋果生產(chǎn)由數(shù)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具有重大意義。
彭陽縣的氣候條件對蘋果栽培有較大優(yōu)勢,其降雨量多,冬季最低氣溫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無霜期長。雖然也存在干旱缺水現(xiàn)象,且土壤肥力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矮砧栽培的發(fā)展。但在國外同類干旱的澳大利亞等國家,采用適宜當?shù)氐陌枘竞驮耘嗉夹g,也成功推廣了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因此,在彭陽縣這一特殊蘋果生產(chǎn)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開展矮砧集約栽培技術模式示范基地建設意義重大。通過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的實施,經(jīng)過科學的土、肥、水和樹體管理,新建蘋果示范基地6.67 hm2,輻射帶動農戶發(fā)展28.67 hm2。按25年計算蘋果樹壽命,純收入可達1.5億元,提供項目區(qū)農民戶均務工收入1 200元;提高了土地產(chǎn)出率、勞動生產(chǎn)率;改善了農民生產(chǎn)生活基礎建設,增強了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1]。
1 園址選擇與園區(qū)規(guī)劃
1.1 園址選擇
新建果園選址應位于蘋果最適生長區(qū)內。果園面積不能低于6.67 hm2,要求土地邊角整齊,有穩(wěn)定的水源供應,以便于果園機械化管理。為了便于大宗物資的運輸,所選園址要求交通便利。
1.2 園區(qū)規(guī)劃
1.2.1 園區(qū)功能劃分。果園一般分大田和建筑區(qū),大田可根據(jù)面積大小劃分為若干個小區(qū)。建筑區(qū)主要包括辦公場所、生產(chǎn)資料庫房、蓄水池、泵房、停車場等。
1.2.2 小區(qū)規(guī)劃。果行長度以240~400 m為宜。果樹行向應根據(jù)地形、地勢合理規(guī)劃[1]。小區(qū)四周要規(guī)劃寬6~8 m的道路,主干道應做鋪墊或硬化,其他農機道路種草即可。
1.2.3 種植規(guī)劃。種植密度為3.3~3.5 m×1.0~1.2 m,行距必須大于樹高,以便果園群體充分受光,株距可根據(jù)具體栽植品種而定。行向的選擇一般采取南北方向,有利于樹體采光和減輕果實日灼,行向還應與當?shù)爻D觑L向平行,具體情況要根據(jù)當?shù)貧夂?、地形等條件靈活調整。
1.3 滴灌系統(tǒng)的準備
1.3.1 蓄水池建設。蓄水池的大小主要由果園面積和灌溉方式?jīng)Q定。滴灌系統(tǒng)用水量較少,平均每次灌水45 m3/hm2,夏季干旱時每周需灌溉2次,一個面積70 hm2果園每周至少需水6 000 m3。一個1 000 m3混凝土蓄水池建設費用為20萬元左右,一個10 000 m3 PE材料覆膜蓄水池建設費用約18萬元。
1.3.2 PVC管道鋪設。要求埋設深度須在冬季凍土層以下,最淺的也要在100 cm以下。
1.3.3 滴灌系統(tǒng)試運行。要求滴灌系統(tǒng)建設必須在定植前完成,以保證苗木定植后灌溉需求。為了保證滴灌系統(tǒng)正常使用,滴灌系統(tǒng)建設完成后要進行試運行。
2 栽培品種選擇及苗木處理
2.1 品種選擇
主栽品種為煙富3號,授粉樹種為嘎啦。苗木標準:主栽品種煙富3號和授粉品種嘎啦,選擇二年生帶側枝大苗,地徑1.5 cm以上的一級苗,根系完整、嫁接部位愈合好、無病蟲害、芽體飽滿,具有良好的分枝。
2.2 定植前對苗木進行篩選
挑出有明顯機械損傷、病害(根部病害,爛根、根癌病等)、失水及過大、過小、分枝過少等苗木,并進行針對性處理和集中定植[2]。對苗木進行分級,保證同一區(qū)域苗木大小一致。
2.3 苗木浸泡
苗木浸泡時間應以24 h為宜,最短不得少于12 h,超過24 h的必須進行換水處理,最長則不得超過48 h。
2.4 藥劑處理
苗木定植前根據(jù)需要可進行藥劑處理,主要有2個目的。一是殺菌消毒。藥劑可選硫酸銅、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用硫酸銅處理時,藥劑濃度為0.5%~1.0%,處理時間應為20 min;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處理時,濃度可參照葉面噴施濃度,注意處理時間不宜過長。二是促生根。蘸生根粉,生根粉為激素類藥劑,一般成分為萘乙酸、吲哚丁酸等,使用濃度要嚴格按照說明進行,處理時間不能過長,定植前在藥液里蘸一下根即可,可采用國光生產(chǎn)的萘乙酸,使用濃度為6 000倍液。
3 栽植
3.1 挖大坑
定植坑直徑為80 cm、深80 cm。按造林密度3.0 m×1.2 m進行測設打點,采用穴狀整地方法。在定植前1~2 d內挖好定植坑,不宜太早,以防止穴內水分過多散失。
3.2 施足底肥
定植坑內分層填入作物秸稈5 kg、表土和優(yōu)質腐熟的農家肥20 kg、過磷酸鈣 0.5 kg、硫酸鉀0.25 kg,回填至地表20 cm左右,踏實。施入農家肥時應盡量將肥料與土壤充分攪拌均勻,將肥料與至少5倍地表熟土混合攪拌,方可施入。
3.3 深栽淺埋
將苗木放入坑內,回填細土后提苗,踩土,再回填細土,再踩土,使土壤緊密接觸根系,深度以超過起苗時原印5 cm左右為準。
3.4 苗木定植
富士品種砧木露出地面20 cm,即嫁接口下口(枝接的接穗下端)距離地面(地平)20 cm。嘎啦砧木露出地面10 cm。對于富士品種,若保證砧木露出地面20 cm時部分根系無法埋入土壤,可再堆小土堆埋住根系。調整定植穴的大小,保證根系在穴內充分舒展[3]。充分踩實,保證樹體垂直,澆定根水,灌足水(每株灌水20~30 kg),以使根系和土壤緊密接觸。應配置授粉樹,一般隔行配置授粉樹種,主栽品種與授粉樹種比例為5∶1。
4 灌溉
為了確保樹木對水分的正常需求,栽植后要充分利用庫壩、機井、水窖等水利設施進行灌溉,每年灌溉2~3次。
5 調查建檔
定植后每日進行巡查,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建立種植園區(qū)管理檔案,詳細記錄園區(qū)作業(yè)情況、氣象資料、果樹生長動態(tài),調查成活率,查找未成活果樹死亡原因。
6 后期撫育管理
按照經(jīng)濟林技術規(guī)程進行土、肥、水綜合管理。每年松土除草2~3次,并做好整形修剪、防寒、病蟲鼠害綜合防治等工作[4]。
6.1 定植后修剪
盡量保留自根砧大苗上的分枝。個別分枝不符合高紡錘形整形要求,定植后需要盡早剪除[5]。枝干比大于2/3的主枝、夾角小于30°的主枝和基部受傷的主枝應按需求剪除。剪口呈馬蹄形,保留1~2 cm的樹樁,傷口可以涂抹油漆或保護藥劑。每株苗木最多疏除2個主枝。
6.2 定植后拉枝
為了控制樹勢,促進開花結果,中心干上長度大于40 cm的主枝需要全部拉枝。枝條越粗壯,長度越大,拉枝角度越大;反之,拉枝角度越小。拉枝繩統(tǒng)一固定于竹竿上,根據(jù)需要分成1~4根,綁縛在枝條的1/2~2/3。將枝條向左右輕輕旋轉調整方向,使其分布均勻,并減少劈裂。
6.3 促成活和生長
苗木定植1個月之后,充分澆水,踩實苗木根部土壤。對苗木基部覆土至嫁接口,促進苗木成活和生長。
6.4 抹芽
當中心干頂部的新梢長至5~10 cm時,人工抹除頂梢下第2、3、4新梢,注意抹除時應盡量減小傷口。頂梢生長量明顯小于下部臨近新梢時,需要向下更換樹頭。
6.5 疏花疏果
于自根砧蘋果大苗定植大量開花時,人工疏除全部花序,以減少樹體營養(yǎng)消耗。疏花用工較多,也可以選擇人工疏果[6]。
7 參考文獻
[1] 岳偉,麻珊珊,史繼東,等.自根砧蘋果大苗建園技術[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5,61(12):110-112.
[2] 李正君,翟紅霞.對發(fā)展蘋果矮砧集約栽培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思考[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8(1):86-87.
[3] 岳偉,麻珊珊,史繼東,等.自根砧蘋果大苗定植當年關鍵管理技術[J].西北園藝(果樹),2016(5):20-21.
[4] 張海華,趙春燕,李霞.蘋果矮砧集約栽培在膠州市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5(6):100-101.
[5] 王鑫,張波,譚洪才,等.蘋果矮砧集約化栽培技術在濟南的示范與推廣[J].現(xiàn)代園藝,2017(17):56-58.
[6] 郝璠,韓明玉.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經(jīng)濟效益分析[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4,60(10):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