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黃酒是我國特有的酒,是以谷物作原料,用麥曲做糖化發(fā)酵劑制成的釀造酒,素有“液體蛋糕”之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藥用。”適量溫飲黃酒,不但能活血祛寒、通經活絡,還可補血養(yǎng)顏,預防感冒。經現代科學分析,優(yōu)質黃酒內含有二十多種氨基酸,其中有十多種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黃酒中賴氨酸的含量很高,每升黃酒中含有的賴氨酸是啤酒和葡萄酒的數倍。賴氨酸能促進人體發(fā)育,增強免疫功能,并有提高中樞神經組織功能的作用。此外,黃酒中還含有糊精、麥芽糖、葡萄糖、酯類、甘油、高級醇、維生素及有機酸等易被人體消化的營養(yǎng)物質。
從養(yǎng)生的角度看,黃酒屬于必須細酌慢飲的酒種——只有慢慢喝方能品味黃酒的曼妙滋味,身體才能充分吸收其中的營養(yǎng)。《呂氏春秋》中說:“凡養(yǎng)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人龍遵釵《飲食紳言》寫道:“飲酒不宜粗及速,恐傷破肺。肺為五臟之華蓋,尤不可傷。”其意是喝酒不宜太多太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黃酒性質溫和,最好溫熱了再喝。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太高,元人賈銘說得好,“凡飲酒宜溫,不宜熱”。酒溫過熱飲用,一是損傷身體,二是加熱會使乙醇揮發(fā)太多,再好的酒也淡而無味了。
黃酒的酒精含量適中,味香濃郁,人們喜歡用黃酒作調味品。在烹制葷菜,特別是烹飪羊肉、鮮魚時加入少許黃酒,不僅可去腥膻,還能把食物本身有的香氣誘發(fā)出來,讓菜肴更加美味可口。黃酒入食十分講究,不同類型的黃酒需要匹配不同的菜品。以紹興酒為例,干型的元紅酒,宜配蔬菜類、海蜇皮等冷盤;半干型的加飯酒,宜配肉類、大閘蟹等;半甜型的善釀酒,宜配雞鴨類食物。
黃酒還是中醫(yī)里很重要的輔料或“藥引子”。中藥處方中常用黃酒浸泡、燒煮、蒸炙一些中草藥或調制藥丸及各種藥酒。用黃酒浸泡黑棗、核桃仁,不僅可補益氣血,還能健脾益胃,是老少皆宜的補品。以黃酒浸泡龍眼肉或荔枝干肉,對心血不足,驚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癥功效甚好。黃酒燉鯽魚,可下乳,適宜于哺乳期婦女缺少乳汁者。用紅糖加黃酒,燒熱溫服,既可補血又能祛惡血,適宜于產后惡露不絕者。阿膠加黃酒隔水蒸,補血甚佳。黃酒加點姜片煮后飲用,既可活血祛寒,又可開胃健脾。用中藥黃精泡制的“黃精黃酒”,可用于治療腎精虧損、脾胃虛弱、體倦乏力、肺虛燥咳、內熱消渴等癥。
黃酒性味甘、溫、辛,甘則溫補強壯,緩急調中;溫則溫中祛寒,助陽通絡;辛則發(fā)汗解表,行氣止痛。如冬天畏寒怕冷,四肢發(fā)涼者,飲一杯黃酒,可通血脈,溫四肢;腸胃虛寒疼痛者,飲一杯黃酒,可溫中散寒止痛;婦女月經不暢,小腹冷痛,飲一杯黃酒,可溫通經脈,調經止痛。
窗外白雪皚皚、寒風肆虐,最宜邀二三知己,置四五小菜,淺斟慢飲黃酒。當酒飲至微醺時,人逐漸放松下來,彼此之間傾吐暢談,釋放壓力,堪稱人生至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