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將高校科研活動分解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個子過程,通過構建并形結構的關聯(lián)網絡DEA模型,對2014~2015年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科研效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相對于2014年,2015年中國教育直屬高校的科研效率呈現(xiàn)小幅的上升趨勢;第二,報告期內,中國教育部直屬高??蒲行蚀嬖谳^大的改進空間;第三,自然科學研究效率均值顯著大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表明其并不是高??蒲行势偷闹饕蛩?;第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和自然科學研究效率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xié)調性。
關鍵詞 高校科研 效率評價 并形結構 關聯(lián)網絡DEA
一、背景及意義
現(xiàn)代經濟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競爭。在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過程中,高校肩負著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歷史使命,高校的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多年來,中國將科技創(chuàng)新提升到重要高度,高校科研資源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顯著提高了科研資源總量,這些都有效地促進了中國高校科研活動的開展,奠定了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高校的科研活動發(fā)展還相對緩慢,資源短缺和供給不足的問題在各高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不僅與世界一流高校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也與中國現(xiàn)在所處的經濟大國地位不太符。因此,現(xiàn)階段在高校科研資源稀缺、投入不足的背景下,科研資源如何優(yōu)化配置,進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相關文獻綜述
近年來,高校的科研活動效率問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由于高校的科研過程是具有多種投入和產出的一個復雜過程,經典的統(tǒng)計模型難以直接測量其絕對效率,因此,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從相對效率的角度對其進行測量,即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方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F(xiàn)有文獻按照研究決策單元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以不同地區(qū)作為研究決策單元。例如,徐娟發(fā)現(xiàn),中國高??蒲谢顒淤Y源的利用水平比較高,且科研活動的相對效率與地區(qū)經濟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1]王曉紅、陳浩發(fā)現(xiàn),樣本期內,中國高??蒲谢顒拥目傮w效率顯著提高,東部地區(qū)科研活動的追趕效應明顯,而中西部地區(qū)和全國卻并不明顯;[2]二是以高校內部院系作為研究決策單元。例如,王瑩、劉延平綜合DEA方法與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高校管理學院的科研活動效率進行了計算和排序,證實了該種方法的科學性和適用性。[3]三是以不同高校作為研究決策單元。例如,陸根書、劉蕾分析了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科研效率及其發(fā)展趨勢,結果表明,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科研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且其間呈現(xiàn)出一定的波動態(tài)勢;[4]黃欽建立了理工科高校文科科研活動效率的評價模型,結果發(fā)現(xiàn),理工科高校文科的科研效率相對較低,且大多處于規(guī)模效率遞增階段;[5]陳凱華、官建成利于ERM-Malmquist指數(shù)分析了中國重點理工科高校的科研效率,研究表明,高校的規(guī)模變化積極地促進其科研效率的改善。[6]
綜合現(xiàn)有文獻,關于高??蒲谢顒有实难芯恐饕贒EA方法,通過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進而測度高??蒲匈Y源的投入產出效率。但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以高校內部院系和地區(qū)作為研究對象,因為指標過于微觀或宏觀,使得研究對象差異較大,從而造成DEA效率評價結果有偏;(2)傳統(tǒng)DEA將高校科研活動視為一個只有投入產出的大系統(tǒng),將其過程作為“黑箱”,忽視了其內部子過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并不能評價和分析高??蒲谢顒拥膬炔拷Y構和內在技術效率?;诖耍疚膭?chuàng)新性地提出基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視角,將高??蒲谢顒臃纸鉃榫哂袃蓚€子過程的并形網絡結構,利用具有并形結構的關聯(lián)網絡DEA模型來研究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科研活動效率,以期為現(xiàn)有文獻提供有益的補充。
三、樣本和數(shù)據(jù)說明
在運用關聯(lián)網絡DEA模型評價高??蒲谢顒有蕰r,首先,需要正確地選取相應的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本文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高校的客觀實際,同時考慮數(shù)據(jù)的可得性和科學性,選擇的投入指標主要包括科研活動人員數(shù)(單位:人)、科研活動經費(單位:千元,包括政府財政性科研經費、企事業(yè)單位委托資金及其他經費);產出指標主要包括R&D課題數(shù)(單位:項)、出版專著數(shù)(單位: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單位:篇)。同時,為了區(qū)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兩類科研的特點,自然科學研究的科研產出還包括知識產權申請數(shù)(單位:項)。所有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教育部直屬高?;厩闆r統(tǒng)計資料匯編2014—2015》。
四、實證分析
運用Matlab2007軟件,利用并形結構的關聯(lián)網絡DEA模型,測算出2014—2015年
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科研活動效率(如表1)。
首先,由表1、表2可知,相對于2014年,2015年中國教育直屬高校的科研活動效率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非常小。同時,兩個子過程效率的表現(xiàn)并不一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均值由2014年的0.4985微弱下降到2015年的0.4856,自然科學研究效率均值由2014年的0.5180上升到2015年的0.5302。再從2014—2015年高??蒲谢顒有实南嚓P性來看,無論是高??蒲谢顒拥恼w效率之間,還是相應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自然科學研究效率之間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呈現(xiàn)出較高的相關性。說明:本文所使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即測算結果未隨著截面數(shù)據(jù)集的變化而發(fā)生較大波動,具有一定的穩(wěn)健性。同時,為了消除不同年度隨機因素的影響,綜合分析2014—2015年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科研活動效率,后續(xù)的研究均基于這兩年的平均值。
從整體來看,2014—2015年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活動整體效率的均值只有0.5446,這意味著即使科研活動資源投入減少45.54%,仍然能保持現(xiàn)有的期望科研產出水平。endprint
報告期內,自然科學研究的效率均值為0.5241,且顯著大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均值為0.4921,這些表明自然科學研究并不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高??蒲谢顒有势偷闹饕蛩亍?/p>
由于高??蒲谢顒邮怯扇宋纳鐣茖W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共同構成,其整體效率也應該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自然科學研究效率共同決定。因此,整體效率排名與兩類研究效率應該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基于2014—2015年中國教育部直屬高??蒲谢顒有示?,對科研活動整體效率與兩類研究效率進行相關性檢驗。
由表3可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高??蒲谢顒诱w效率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自然科學研究效率都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和自然科學研究效率共同決定高??蒲行?。其中,高??蒲谢顒诱w效率與自然科學研究效率之間的Spearman相關系數(shù)高達0.779,顯著高于其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這些表明:自然科學研究效率是決定高??蒲谢顒有逝琶淖铌P鍵因素。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率和自然科學研究效率之間的相關性卻非常低,并且沒有通過統(tǒng)計顯著性檢驗,顯示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xié)調性,是未來高??蒲谢顒影l(fā)展需要解決和注意的地方。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
[作者簡介:楊振寧(1980—),男,安徽固鎮(zhèn)人,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
參考文獻
[1] 徐娟.我國各省高??蒲型度氘a出相對效率評價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0(2).
[2] 王曉紅,陳浩. 1999-2006年我國各省市高??蒲行实膶嵶C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4).
[3] 王瑩,劉延平.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管理學院科研效率評價實證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
[4] 陸根書,劉蕾. 2000-2004年間教育部直屬高等學??蒲行始鞍l(fā)展趨勢研究 [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5).
[5] 黃欽,司林波,夏芳.理工科高校文科科研效率的DEA評價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6] 陳凱華,官建成.創(chuàng)新活動的動態(tài)績效測度指數(shù)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