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永
摘 要: 英國的溫·哈倫認為學習科學課程時掌握了14個核心大概念就能讀懂科學.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教學應特別強調(diào)每位學齡兒童的科學學習基礎,教師要重視整合教材,課前要精準提煉每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在課堂設計上凸顯學生的靈動探究,積極建構科學核心概念,課后參與拓展延伸,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回歸科學本源的教學.
關鍵詞: 核心概念;學情;學為中心;課后拓展
《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溫·哈倫編著,韋鈺譯)一書中提出了科學教育的14個大概念,它們包括物質、能量、遺傳、細胞、力和運動等等,其核心要點是學生只要掌握了這些核心概念,就能讀懂科學這門課程.當然,此觀點是十分準確的.科學核心概念是位于課程中心的概念性知識,包含了重要概念、原理、規(guī)律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釋,是科學課程結構的主干部分.綜觀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自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九年級共9年的學習時間,學生能否全面理解科學核心概念,完全依賴于每一章節(jié)每一節(jié)的核心概念的教學.也就是說,每一節(jié)課也有核心概念,下面以浙教版(2013年)八年級科學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水的浮力”為例,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浮力、重力、浮沉等概念.如在課堂及作業(yè)訓練中把握這幾個核心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及拓展的內(nèi)容,基本上能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1 課前“以學定教”,確定框架:提煉核心概念
基于學情的教學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目前,針對初中學生數(shù)理基礎薄弱、邏輯計算能力低下、科學素養(yǎng)缺乏等現(xiàn)狀,課前對學生進行“摸底式”診斷,教師能得到第一手的學情資料,以便對教材“進行適度的調(diào)整、修訂等方式”的整合,以便精準調(diào)整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授課策略,以期待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以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3節(jié)“水的浮力”為例,本節(jié)課可謂難點集中,運算要求極高,教學面臨多重困難.加之聯(lián)系密切的密度計算、壓強壓力計算已經(jīng)調(diào)整至七年級上冊和七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中,因此關聯(lián)知識點不是大多遺忘,就是一知半解.在上述的多種因素考慮下,本節(jié)核心概念可再次分解為二級核心概念,二級核心概念又可分解為三級核心概念,三級核心概念又可分解為四級核心概念……(見表1).
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展示多種教學智慧才能化解這些難點.
2 課中“學為中心”,靈動設計:構建核心概念
通過精準摸底、診斷式備課后,對學生的學情已經(jīng)了然于心.對事先預設的核心概念有浮力、重力、浮沉的條件、浮沉條件的綜合應用等等.如何突破這些核心概念,有賴于課堂的創(chuàng)新活動設計和相應的教學過程.課堂需要設計如下活動:
活動1:見第11頁圖1-16,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讀出測力計的讀數(shù)F1,再將物體部分浸入水中,讀出測力計的讀數(shù)F2.
思考:F1 ﹥ F2,為什么?
構建浮力的概念:液體對浸入其中的物體產(chǎn)生一個豎直向上的力,應明確豎直向上.(浙教版科學八上第12頁無“豎直”兩字,而華師大版科學八上第68頁有“豎直”兩字,筆者認為應該有“豎直”兩字).
活動2:探究浮力大小的相關因素.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探究中引導好三個問題:
(1)對實驗有什么更好的改進?
(2)要定量研究水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水的多少的關系,需要做什么?
(3)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確表達(文字表達和數(shù)學表達).
對活動的設計優(yōu)先于過程的設計,讓死的課本變成活的“生本”,從而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達到精準教學的目的.鑒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欠缺,在完成上述探究后必須進行模型建構.
下面對阿基米德原理的建構和應用作如下探討:
2.1 數(shù)學模型建構
用公式代入法解答浮力問題時,直接應用公式F=ρ液gV排液來解答浮力,引導學生應用三步法解答問題:對于漂浮、懸浮等情況,直接運用二力平衡法來解答問題;對于物體置于液體中,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減小等現(xiàn)象時,直接運用二力相減法,即F浮=G-F拉來處理;對于上下表面壓力差已經(jīng)知道的情況下,直接用“成因分析法”,運用直接相減的處理方式,即F浮=F向上-F向下.
2.2 對模型的反思歸納
在四大模型建構中,“公式代入法”比較規(guī)范,運用公式直接代入時,ρ液的單位必須是kg/m3,V排液的單位必須是m3,同時有兩個導出公式:ρ液=F浮/gV排液; V排液=F浮/ρ液g.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能使得學生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還需要學生精準選擇公式以達到“秒殺”的解題目的,需要學生自身不斷地加以總結、歸納、比較、研究,從而全面建構核心概念,以達到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3 課后拓展延伸,學以致用:融合核心概念
課堂教學因課時、教師綜合能力的限制而帶有天然的局限性,教學停留在《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范圍內(nèi),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大環(huán)境下很有必要在課后對教學進行適度的延伸、提高和拓展,從而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實踐與研究.事實上,大多數(shù)學生的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明是通過課外時間的不斷比較、歸納、實驗、實踐才得以成功的.那么,浙版(2013年版)八年級科學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水的浮力”如何拓展呢?拓展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拓展什么?二是如何拓展?
根據(jù)STEAM和STEM教育的啟示,對“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條件”這一內(nèi)容可以做以下一些拓展.如“密度計的使用原理”“潛艇發(fā)展歷史”“熱氣球氣艇的工作原理及應用”等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與研究,要注意課程的內(nèi)涵和深度,能夠注意教材的適切性、靈活性、科學性等,從而達到適度拓展、精準提升的目的.同時,引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科技小論文是用來表述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討、研究問題的一種手段,又是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指導學生寫物體浮沉和浮力研究的小論文,要引導學生學會根據(jù)課題來查閱有關資料,閱讀相關書籍,通過觀察、實驗、閱讀,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切實學會運用學過的知識寫分析和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文章,如撰寫“物體浮沉條件的推導和應用”“物體浮沉成因研究”“潛水艇設計及研究”等小論文,可以發(fā)表到“中學理科”“理科園地”“少年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等刊物上.這種科學拓展活動既要符合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在需求,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助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形成能力、提高素質,無疑是一種極優(yōu)化的學習方式.
4 實踐與思考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有賴于教師對學情的精準把握,有賴于教師對教材的精要處理,有賴于教師對課堂的活動和過程的精巧設計,更有賴于對課后拓展的適度開發(fā)和科學引導.科學教學過程中指向、凸顯了核心概念,能順勢形成核心內(nèi)容的逐漸建構,從而確立科學學科知識的框架,就容易使學生全面深入建立科學學科體系的內(nèi)容.
另外,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生根,也有賴于課程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和重點掌握,而課程核心概念的教學更加有賴于每一堂課的核心概念的教學.可以說,每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將決定整體學科的教學水平.依照《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溫·哈倫編著,韋鈺譯)一書的14個科學核心大概念的框架,高質量完成每堂課的核心概念教學,最終實現(xiàn)提升全體中國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的科學教學,其現(xiàn)實意義是深遠的.因此,在單節(jié)課堂的設計研究上,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精準確定教學框架.從而能夠精準設計課堂模式,讓學生真正從自我探究的科學境界中構建核心概念,最終達到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終極目標,并能夠自主拓展開發(fā),把科學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把科學從文本內(nèi)容過渡到鮮活的生活與生產(chǎn),積極實現(xiàn)社會參與,真正實現(xiàn)學生質的提升,這是我們十分樂意看到的情景.
參考文獻:
[1]竺紅波.科學課堂因走進生活而精彩[J].寧波市教育科研,2009(3):68-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朱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定性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0(7).
[5]劉雄英.校本課程:以人為本,[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3(6).
[6]張世善.依托地方和學校資源 研究開發(fā)校本課程[J].課程.教材.教法, 2003(12).
[7]朱清時.科學(七年級上下冊、八年級上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