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簫簫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已經遍及社會的各個領域,人們關注現代化信息技術帶來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開始提升自身信息素養(yǎng)能力,并有意識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中職教育教學中,是當今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現代信息技術給中職教育教學帶來新一輪的改革,給中職教育注入一股新鮮活力。
一、問題的提出:中職語文教學的困惑
自從普通高中擴大招生規(guī)模后,中職學校嚴重缺失生源。中職學校招生情況非常嚴峻,只能不斷地降低生源質量,保證完成招生任務。與此同時,中職教育教學面臨著“教學雙失”的尷尬局面,中職語文教學與其他的文化基礎課一樣,也陷入了一種“教師職業(yè)倦怠,學生學習厭惡”的窘迫處境。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困惑。
(一)重技能專業(yè)課程輕文化基礎課程的思想
中職學生前來報讀中職學校,很大部分是沖著喜愛的專業(yè)而來的,因此他們更期待著在學校能學到一技之長。而對文化基礎課程則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所以上課時也是不重視甚至輕視文化課程。語文老師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讓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產生興趣,學生在課堂上提不起勁頭來。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教師由此而產生倦怠的心理,這種惡性循環(huán)對于中職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非常不利。
(二)教學內容固定而單調
雖說中職語文教學內容一改再改,但是教學模式還是沿襲著“以教材為本”的傳統思想。整個學期的教學活動圍繞教材來定計劃,定進度。而基礎模塊、拓展模塊的篇目非常多。有些篇目的選擇沒有考慮到中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接受水平??偟膩碚f,教學內容繁雜的同時,沒有考慮到現階段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致使學生對語文課本知識不感興趣。
(三)教學方法單一而陳舊
中職語文教學一貫沒有升學的壓力,而中職學生本身基礎薄弱,學習缺乏主動性?;趯W生的這種情況,教師很難在教學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也就很難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地推陳出新。而90后的中職學生喜好新奇事物,如果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更難以將學生的心拉入課堂,他們也就因此放棄了對語文的學習。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不僅影響語文學科的學習,還會讓學生產生懈怠甚至厭學的心理。
二、以現代信息化技術化解中職語文教學困惑
基于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困惑,中職語文教師們也慢慢地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重新思考。如果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加入現代信息技術的新鮮元素,這是否會化解中職語文教學的困惑呢?對此,筆者根據在教學實踐中感悟出的點滴經驗教訓,談談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化解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困惑。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讓語文課堂更好破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伊始,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滿懷期待地進入課堂,這就是課堂破冰的藝術。如果能巧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借用教學課件、音頻、視頻等,引導學生置身于動靜結合、音畫同步、繪聲繪色的教學環(huán)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破冰的效果。
例如,學習沈從文的名作《邊城》,很多學生不能感知富有湘西特色的風土人情,更沒有見過湘西邊境的青山綠水。在課堂導入時,不妨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播放湘西民歌,配以湘西邊境的圖片,講述發(fā)生在湘西鳳凰里凄美的愛情故事。這既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知并掌握課文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沉醉在語文課堂中,從而激發(fā)他們繼續(xù)學下去的興趣。
(二)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讓語文課堂營造最美意境
語文有很多種美,其中詩歌的意境美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種美是純文字,抽象性的語言描述。這對于本來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來說,理解詩歌意境更是難上加難了。而借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使詩歌中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而生動,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悟詩歌的意境之美。
例如,學習戴望舒的朦朧詩《雨巷》,這是一首帶有象征和暗示感情色彩的抒情詩。我們在朗誦詩歌時,借用視頻詩歌朗誦,營造出一種幽怨、哀愁的意境。視頻里學生可以真切地看到丁香姑娘撐著油紙傘,走過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與詩人擦肩而過時的無奈、感傷,以及最終丁香姑娘飄然而去,象征著詩人追求理想的渺茫。學生通過視頻感知詩歌意境,而教師在講授詩歌時,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象征意義時,學生對“我”、丁香姑娘、“雨巷”等意象就有了更深的印象,這些都是視頻演繹詩歌意境,達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三)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讓語文與專業(yè)技能課程結合得更完美
對于某些操作性比較強的專業(yè)課程,比如計算機、平面設計、汽車電子維修、數控技術等,學生對這些專業(yè)課程是樂此不疲。基于這種情況,我們能否把學生掌握到的專業(yè)技能在語文學習中運用起來,使語文與專業(yè)技能學習相得益彰呢。
例如,學習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這一篇弘揚人性之美的小說,里面的主人公老貝爾曼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瓊珊生還的希望。而瓊珊也在好友蘇艾的鼓勵和幫助下,與病魔做斗爭,最終鼓起勇氣堅強地活下去。這個故事非常的感人,而我們在講授時往往側重分析老貝爾曼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雖然深刻,但是瓊珊和蘇艾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角色。因此,筆者在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在立足于小說文本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展。
在引導學生理解小說原文的基礎上,筆者在平面設計專業(yè)的班級授課時,結合他們的專業(yè)課程,利用他們善于繪畫的特長,鼓勵他們以小說人物為原形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分組,選取不同的人物作為繪本的主人公。在尊重小說原文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對繪本進行合理想象和加工。
與此同時,筆者把學生創(chuàng)作的三個人物繪本(老貝爾曼、瓊珊、蘇艾),交給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讓他們借助FLASH軟件進行電子繪本的制作。這個制作過程,同樣把學生分成三個大組,每個組員分工合作,并給予每個組員綜合評價。最后,讓學生做成Flash電子繪本《希望在轉角處——瓊珊的故事》《藝術以愛感動生命——老貝爾曼的故事》《大愛不言愁——蘇艾的故事》,并在班級里進行作品展示,讓學生代表講述繪本故事。
對于這些源自于課文的故事,經過改編成繪本,并借助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知識,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完美地將語文學習和專業(yè)技能學習結合在一起,擴寬了教學內容。而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忱,既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又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
三、結語
作為中職語文教師,面對著一群對知識同樣充滿著期待和追求的中職生,我們不得不要反省自身,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的,經過幾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大膽嘗試,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中職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是我們考慮的小部分,我們更應該反省自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更新教學思想,豐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做一位信息化雙師型語文教師,力求在課堂上巧用、妙用現代信息化技術,讓語文課堂因教師的出彩,而重煥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