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迪
尼古拉斯·雷諾茲
在古巴,除了切·格瓦拉的畫像,兩個“大胡子”握手而笑的照片,大概也是“上墻率”最高的照片之一。那是1959年5月,60歲的“老爹”歐內斯特·海明威舉辦了一次釣魚比賽,33歲的“總司令”菲德爾·卡斯特羅捕獲了一只巨大的槍魚,獲得第一名。
很難想象,這位世界聞名的“反美斗士”終生都是那位“美國硬漢”的忠實讀者。直至2002年海明威博物館開放那一天,老邁的卡斯特羅還發(fā)表了一場即興演講,大談《喪鐘為誰而鳴》對自己的啟蒙意義。這座博物館的前身即是海明威的“瞭望莊園”。從1939年到1960年,每次艱難旅行之后,他都會回到這里休養(yǎng)身心,在一群小貓的環(huán)繞下開始寫作,或駕駛著“皮拉爾”號游艇出海,進入灣流去拖釣馬林魚。
海明威的古巴,由此吸引著一批批觀光客前來探訪尋蹤。人們在小村科?,斶b想老漁夫圣地亞哥與馬林魚搏殺三天三夜的英勇事跡,或是坐在佛羅里達酒館,點一杯海明威愛喝的莫吉托——配以薄荷和冰塊的古巴特色朗姆酒。
然而,事實上,海明威的古巴歲月并不是這么簡單。二戰(zhàn)期間,在美國大使館的支持下,他在哈瓦那組織了一個反間諜工作站,命名“騙子工廠”,自己則從小說家搖身變?yōu)椤疤貏疹^子”,讓酒館小二、碼頭竊賊、窮困潦倒的二流子、斗牛士和流亡貴族結成一個奇異的組合,當間諜、搞情報,揪出那些軸心國的同情者。
《作家、水手、士兵、間諜:歐內斯特·海明威的秘密歷險記,1935-1961》
曾供職于美國中央情報局博物館的歷史學家尼古拉斯·雷諾茲在新書《作家、水手、士兵、間諜:歐內斯特·海明威的秘密歷險記,1935-1961》中,就為讀者呈現(xiàn)了這樣一個歷史暗影中的“間諜”海明威——在中國,他與蔣介石夫婦和周恩來分頭會面;在加勒比海,他駕駛著“皮拉爾”號偵察納粹潛水艇;在歐洲戰(zhàn)場,他為盟軍獲得了解放巴黎的關鍵情報;在古巴,他為卡斯特羅的運動籌資并購買武器……雷諾茲還挖出了海明威最大的秘密——他不僅為美國中情局執(zhí)行特殊使命,也是蘇聯(lián)內務部(克格勃前身)的在冊特工。
“蘇聯(lián)特務”這個發(fā)現(xiàn),讓從小喜愛海明威的雷諾茲難以接受,《華爾街日報》則索性以“一個齷齪的小秘密”暗諷這位大作家的叛變。但正如海明威在給友人的信中所寫:他,海明威,“不是他媽的賣國賊”。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冒險之旅是為正義和弱者而戰(zhàn)——對美國政界的幻滅,對共產主義的同情,對法西斯主義與右翼獨裁者的深惡痛絕,讓他在某一階段投向了“正義的俄國”與古巴的革命者。
然而當冷戰(zhàn)的帷幕拉開,無論蘇聯(lián)還是卡斯特羅都已成為“美國公敵”。在雷諾茲看來,正是在個人與國家之間搖擺的苦澀掙扎,以及“麥卡錫主義”下風聲鶴唳的政治迫害,讓晚年海明威的抑郁癥雪上加霜,“終于得出了那個悲壯的結論:唯一能夠重新掌握局面的方法,就是殺死自己”。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那把獵過獅子、公牛和灰熊的獵槍,轟飛了自己的整個腦袋,以死亡詮釋了《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