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麗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中,閱讀及寫作教學的占學比重大,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本文對小學生語文讀寫能力一體化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寫作 小學生讀寫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134-01
在小學語文課中,閱讀及寫作教學的占學比重大,用的課時多,尤其對于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而言,升學的壓力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因此,本文就針對此情況,就小學生語文讀寫能力一體化教學策略做深入分析。
1 小學語文讀寫能力一體化教學的有效性分析
讀寫一體化,顧名思義是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寫作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和滲透。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閱讀與寫作的教學都是分開進行,并且針對閱讀的教學力度是遠遠不如寫作的,因為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接受的閱讀材料不多,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也較少,所以很多閱讀資料對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深奧,不容易理解。由此看來,加強語文讀寫能力一體化教學就變得刻不容緩了。這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也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全面更綜合的知識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2 讀寫一體化探討的目的
(1)熟悉《語文課程標準》,領會新課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并能在教學中有效實施。(2)掌握在新的教學理念下設計課堂教學的技巧;能熟練組織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寫話習作、語文綜合性學習等各種課型的教學。(3)掌握新課程課堂閱讀教學中教材、教師、學生的相應關系;提高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4)能切實、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3 當前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讀寫一體化是促進小學學生語文學習發(fā)展的重要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以讀帶寫,以寫帶讀,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增加理解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提升作用。但當前,在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3.1 閱讀面不足
豐富的閱讀知識是提升學生視野,開闊學生見識的有效方法。小學生在閱讀簡單的文章和書本時,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字面含義,也需要深入地去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表達情感,從中能夠明白一些生活常識或者道理。另外,在閱讀教學中小學生的自我價值不夠,導致閱讀的效果不佳。同時,由于知識面的不足,長此以往,也很難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及優(yōu)美語句熟記,無法較好的應用于寫作之中。
3.2 沒有良好的一體化學習氛圍
受傳統(tǒng)教學影響,有些教師對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形成了慣性思維,沒有完善的將讀寫課程進行融合的思維,學生在學校中習慣于接受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并沒有將語文課程中的閱讀內(nèi)容和寫作思維進行有效融合。而且在家庭環(huán)境中,家長較為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空間較多,學生在家庭中很難形成較為輕松的閱讀習慣,也沒有讀寫習慣,這導致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之中,都沒有形成較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思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3 知識轉化能力較差
由于小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不夠,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會存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轉換能力跟不上教師思路的現(xiàn)象。這樣是非常不利于閱讀教學的開展,同時也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小學生來說,即使是中高年級,具有較強自我學習能力的學生而言,也會存在知識不足而引起的閱讀能力下降的問題。并且閱讀知識轉換到寫作上來的能力也稍顯缺乏,這影響著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整體提升。
4 完善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一體化能力培養(yǎng)策略
4.1 建立、落實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中,也需要基于小學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培養(yǎng)需求創(chuàng)設有趣的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疑問,激發(fā)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然后,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學習,拓寬認知面,然后教師再以問題的形式檢查學習效果,并加以延伸。這種模式也有助于學生在后期的學習中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陶校長的演講》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對陶行知加以介紹,然后提出“每天四問”,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個方面對問題進行導入,讓同學們自己對陶校長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回答。在這一課中,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能夠對文章內(nèi)容加以深化認識,也使同學們明白了反問句、疑問句等在寫作中,相較于平常的講解,更具重要性和沖擊力,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寫作中更加懂得巧用疑問句和反問句,以此增加寫作感染力。
4.2 讀寫一體化能力的訓練
學生讀寫一體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和良好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模式,是小學生讀寫能力一體化培養(yǎng)的的一項重要任務。
例如,在教學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時,教師可以嘗試先讓同學們朗讀自己感受頗深的段落,感受作者自由清新的語言風格并嘗試換一種方式表達;教學季羨林《夾竹桃》,就要求學生學習作者對比烘托的寫作手法,并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舉一反三仿寫一段;教學陳荒煤的《廣玉蘭》時,就要求學生學學并列式句群的表達方式,在讀中寫,在寫中回憶文章。
4.3 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課堂評價是現(xiàn)今語文教學課堂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方法和任務的考核。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地運用有效的評價機制,全方位地對自身和學生加以評價。評價的方式需要不斷地更新和調(diào)整,不能死板地固定在一個評價模式,這讓學生失去興趣,也會讓評價的結果失真。這樣的結果只是無用功,浪費了師生雙方的時間。因此,采取有效地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評價方式會更加地高效地彰顯評價的意義和學習的結果。
以《艾滋病小斗士》一文為例,教師在教學后,可以要求課后作業(yè),布置一篇關于《艾滋病小斗士》讀后感的作業(yè),要求學生們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針對同學們的讀后感進行教學評價,首先讓學生們互相閱讀同學的文章,使學生們根據(jù)同學的作文實感加以淺析,學生在此過程中,都能夠對學習內(nèi)容加深認識,而且還能夠從對同學寫作的內(nèi)容中感受到同學寫作的感染力和寫作技巧,這對于學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宋秀蓮.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36:121.
[2] 王麗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0,15: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