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翻平
摘 要:考試大綱對高考詩歌鑒賞中的要求有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以及思想情感兩方面,在思想情感方面要能分析簡單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但是好多學生總是把情感分析得陰差陽錯導致答題風馬牛不相及。因此,準確把握詩歌中的情感就顯得很重要。以下就怎樣分析詩歌中的情感做簡單介紹,望同行批評指正。
關鍵詞:高中生;詩歌;情感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好一部分學生在讀了一篇文章或詩歌之后,覺得很好,但是問好在哪里,卻說不上來,就是覺得很美。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把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流于形式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情況。下面我將簡單談一下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讀了一首詩歌之后知道為什么好,好在哪里。
一、何為“詩緣情而綺靡”
“詩緣情而綺靡“是陸機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賦》中提出的觀點。反應詩歌兩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是詩歌的內(nèi)容——抒情性,情感的抒發(fā);其二是詩歌語言形式的闡發(fā)?!霸娋壡椤奔丛娢囊蚯楦卸?,重視的是詩歌對于個人情感的直接外露;“綺靡”指詩歌的語言形式的要求,即詩歌在整體上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強調(diào)的是文學的審美功能,是對文學提出的一種非功利性的要求。
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和陸機的觀點密切相關,學生只重視了“綺靡”但忽略了“詩緣情”,只是覺得詩歌的辭藻很華麗很優(yōu)美,但沒有真正體會詩人在華麗的形式下隱藏的情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在形式下挖掘詩人的情感,從而深刻理解詩歌的本質(zhì)。要知道語言形式的優(yōu)美是為表達詩人的情感而做的準備。即隨著情感的起伏和流動,有時詩歌自然能形成鮮明的節(jié)奏與和諧的韻律。
二、“情“在詩歌鑒賞中的重要性
思想情感是詩歌的靈魂。一首文質(zhì)兼美的詩歌,都是作者情感與智慧的產(chǎn)物,有豐富的情感因素,而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以人為本”是核心,但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學習古代詩歌時只是簡單的翻譯和歸納總結(jié),久而久之,學生在遇到詩歌時或避而不談或敬而遠之。試想:我們不把一首詩歌當成題來做去追求最終的唯一答案,而是從純欣賞的角度去欣賞,效果反而會好點。
詩歌“只為提供心內(nèi)觀照而工作”。如果一個詩人在自己的詩中沒有自己的任何情感的抒發(fā),沒有任何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生命存在的意義而獨有語言形式的優(yōu)美,形式上的追求只是他詩作的一切的話,何言詩歌的藝術美,而文學的審美功能又從何談起呢?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教授詩歌的時候不要急于讓學生以回答問題為唯一的目的,不要給他們說題目的要求,先讓他們從純審美的角度欣賞詩歌。而文學的審美價值,不僅僅是社會現(xiàn)實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超越生活現(xiàn)象,追求人生意蘊,表現(xiàn)人的情感,重視人的情感而為文學的存在,表現(xiàn)人內(nèi)心最本真的情感問題。它表現(xiàn)著人的感受和體驗,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學生在遇到一首詩歌的時候先去慢慢體會,去領悟詩歌的現(xiàn)實價值和超越生活現(xiàn)象的情感的存在,挖掘詩歌的最本真的東西。
只有抓住了詩歌中最本真的東西,才能從根本上理解挖透詩歌的內(nèi)容,而當學生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本質(zhì),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我們高中教學中設置的題學生也就迎刃而解了,遇到詩歌鑒賞題的時候也就不會望而生畏了。
三、如何把握詩歌中的情感
(一)注重”綺靡”的外在形式
“詩是用講究韻律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含蓄地表述情感與思想的文體。”在詩歌中,語言形式的構思是以人的內(nèi)心情感的流動和變化為線索的,為能充分自由地傳達主體的審美感受,詩歌的表達最為主要的是在語言形式優(yōu)美的基礎上表達詩人自己的真情實感,給靜的詩賦予一種人的生命情感的活力,表現(xiàn)人的情感體驗,讓詩歌成為“有靈性”的詩歌,也正是“詩緣情而綺靡”的表達之所在。所以,在欣賞詩歌時首先要把握詩歌語言的外在形式美,在語言的押韻,平仄,句式的整散等方面先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反復誦讀,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
(二)從“題”抓“情”
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有的詩歌題目中就蘊含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比如辛棄疾的《一剪梅·中秋五月》中國傳統(tǒng)的中秋夜是賞月的晚上,但是中秋恰恰無月,從標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中秋無月可賞的落寞。再比如石象之的《詠愁》,我們從標題看出詩歌是圍繞“愁”來展開的。
有時候從詩歌的標題可以看出詩歌的類別,進而感受詩歌蘊含的情感。比如蘇軾的《紅梅》,從標題能看出是一首詠物詩,借紅梅自況,表達對紅梅的贊美。這樣題目的詩歌其實并不少見,我們可以從詩題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不會出現(xiàn)對詩歌理解大方向的偏離。
(三)從“人”解“情”
作者的閱歷和生活的背景在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方面也很重要。只有了解了詩人的經(jīng)歷和生活的時代背景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即“知人論世”。比如了解了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的時代背景,就能體會他詩歌中情感深沉充滿蘊藉,憂國憂民的一面了。而有的詩歌的作者我們很陌生,這時候下面的注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四)從“景”研“情”
景物形象可以分為“樂景”(優(yōu)美閑適,色彩明麗,壯觀奇?zhèn)?,氣勢雄渾)和“哀景”(冷清凄涼,色彩暗淡,低沉蕭瑟)兩類?!皹肪啊北硎尽皹非椤保鞍Ь啊北硎尽鞍椤?。但特別留意“以樂景寫哀情”和“以哀景寫樂情”的情況。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用雄渾擴大的遠景反襯詩人孤獨寂寞的哀情。
(五)從“象”緣“情”
意象就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意象,一首詩歌中會有很多意象,要抓住一首詩歌中的典型意象,揣摩詩人的情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意象都是冷色調(diào)的意象,傳達了天涯羈旅的孤獨感和彷徨無助,以及內(nèi)心的凄楚和悲愴。
總之,當我們面對一首詩歌的時候,不要讓學生急于找到唯一的答案,從文學純審美的角度先去欣賞它,換一個角度,換一種心態(tài)去欣賞,學生在審美中學習,得到美的享受,對詩歌也就沒有那么畏懼,對詩歌鑒賞的題自然就沒有那么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