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騰
混合式課例研修在傳統(tǒng)課例研究的基礎上融入混合式學習理論,通過“三備兩磨”和兩次課堂教學實踐,引領教師革新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在提升教學效益的同時,發(fā)展專業(yè)能力;在豐富校本教研內容與形式的同時,提升研究的系統(tǒng)性、針對性和發(fā)展性,有效提高學校教學研究的實效性。
一、混合式課例研修的涵義與價值
一般意義上的課例研究指的是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是教師個人或專業(yè)共同體立足真實的教學情境,對具體的課例進行觀摩、評價、反思和改進的一種教學行動研究。
混合式課例研修融合混合式學習理論,將傳統(tǒng)課例研究的優(yōu)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集體智慧,廣泛搜集并優(yōu)選基于學情、教情的教學資源,通過協作備課、觀課、議課,開展學習、實踐、交流、反思、改進和提煉等系列活動。它是共同研究并打造高效課堂的行動研究與發(fā)展教師教學專業(yè)水平的重要方式。
混合式課例研修是基于課堂教學的反思性實踐活動,它不只著眼于某一節(jié)課的改進,而是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導向的教學循環(huán),具有主體性、實踐性、發(fā)展性等鮮明特征?;旌鲜秸n例研修能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提高教師的學習力和合作能力;提升教師的反思水平,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培養(yǎng)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二、混合式課例研修的實踐與應用
混合式課例研修以課堂教學研究為核心,以“磨課研課”為主要形式,將常規(guī)教研與教師培訓有機結合,通過“三備兩磨兩上”,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多方資源,提升課堂教學效益。通過主題化、系統(tǒng)化的研修活動,引領教師革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1. 混合式課例研修的基本流程。
一備試上→一磨→二備再上→二磨→反思再備
2. 混合式課例研修的操作方法。
一備試上:依據研修主題,確定研修內容。主備教師解讀教材,根據課標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借助網絡搜集資源,觀看名師課例;結合學情與教師教學風格獨立備課。完成后,將教案分發(fā)給備課組內其他教師,并進行試講。同時,將課堂實錄發(fā)布在學校網站或網絡交流平臺。
一磨(協作備課):授課教師說課,組內教師集體研讀教材,再次確認教學目標,根據試上情況對教法與學法提出可行性建議。同時,通過網絡,征集專家與同行的意見和建議。
二備再上:主備教師綜合各方意見進行修改,形成正式教案并進行公開展示,邀請教研員和同學科教師觀課,形成課堂觀察量表。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參與面、參與度和思維狀態(tài)、學習效果。
二磨(評課議課):上課者和聽課者集中交換意見,總結成功的方法,積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策略;對前后兩次授課的效果進行對比和歸因分析,針對預設與生成的差異,教學中的困惑與缺失,探討解決辦法,并推演此類課型和相似內容的一般教學方法。
反思再備:總結議課要點,再次修訂教學方案;根據預設與生成的差異,設計不同的預案;回顧反思“三備兩磨兩上”過程,形成課例研究報告,通過網絡發(fā)布推廣,供同學科教師借鑒。
三、混合式課例研修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混合式課例研修傳承了課例研究的“三備兩磨”與同課異構,借助混合式學習理論,豐富了課例研究的內容與形式,提升了教研的實效性。
1. 目的上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教研的目的是研究和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共同探討教學改進與專業(yè)提升的策略。混合式課例研修立足于改進教學和促進共同發(fā)展之目的,倡導由“聽課、評課”走向“觀課、議課”,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專業(yè)成長的合作者、建設者和促進者。因此,觀課不再只是單純地聽教師如何講,看教師如何做,而是更要觀察學生的參與面和參與度,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與目標達成。要運用理性的思考,對教與學的活動進行感悟、體驗和分析,以獲得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和理解。議課也不僅僅是對課堂教學進行分析、評判,而是依據“觀”中所得到的信息,聽課者和上課者展開平等對話,進行討論反思。特別要針對教學中的問題、預設與生成的差異,通過質疑、探詢、求證,共同建構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策略。
2. 內容上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混合式課例研修強調研究主題的針對性與系統(tǒng)性,教導處全面考慮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教學的實際需要,教研組針對本學科教學的重點內容與突出問題,確定每學期的研究主題,根據教師的個性特點分配研修任務。如,小學數學可分為新知課、練習課、復習課三種基本課型,每種課型按知識領域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概率與統(tǒng)計、綜合實踐等共12個主題,每學期選擇2~3個主題,逐一實施。通過兩至三年的研修,讓教師對本學科常見課型和主要教學內容有全面的理解,既保證主題突出,也保證不同個體的發(fā)展需要。不同學校在教研室的協調下選擇相關主題下的不同內容,同題異課、同步互動,實現校際間資源共生、共同成長。
3. 形式上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備課時,通過網絡搜集成功案例,通過協作備課優(yōu)化教學方案。集體智慧下形成的再教方案提供了豐富的預設與多樣化的實施策略,實現了效益最大化,豐富并共享了教學資源,促進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共同提升。
磨課環(huán)節(jié)不只是校內交流研討,通過網絡曬課,將教案和課堂實錄展示出來;利用社交平臺(如QQ群、YY社區(qū))搜集同學科教師的建議,提出問題尋求廣泛的支持與幫助。教研員、校外同行與磨課團隊一起交流互動,提高了研修的深入度與廣泛性。
上課環(huán)節(jié)保留“同課異構”與“異課同構”,讓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教法或不同內容的同一教法相互比較,取長補短,并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深入研討,持續(xù)反思。引入“師徒同教”,讓骨干教師與普通教師用同一教案在不同班級授課,促進共同成長;增設“接龍上課”,選擇相同主題下連續(xù)的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授課,讓參與者親歷課堂變革與效益優(yōu)化的過程,增強研討興趣,提升教研效益。
四、混合式課例研修的效果與反思
混合式課例研修以研究課堂教學為重點,以備課、磨課、上課為主線,通過研讀教材、搜集資料、設計教學、交流研討、反思改進、總結提煉,進一步提升課例研修的針對性、系統(tǒng)性與發(fā)展性,提高教研的實效性。信息技術的融入,豐富了教學資源與教研形式,擴大了參與面,深化了參與度,促進了教師的共同提高。系列化的研修主題,讓教師在兩至三年內,對本學科各類課型進行了一次全面研討。研修中產生的困惑引發(fā)教師的學習需求,激勵教師進一步學習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實現技術與理論的同步發(fā)展。循環(huán)往復、不斷遞進的課例研修,讓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得到持續(xù)增長,螺旋發(fā)展。
可見,作為學校教研的重要形式,混合式課例研修將公開課變成研究,變成培訓,不僅提高了教學研究的實效性,還能幫助教師從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角度革新教學行為,豐富教育理論,提高教學水平,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在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當然,對基層學校而言,混合式課例研修中的主題設置如何更科學合理,研究任務的分配如何實現新老結合,研究成果如何固化成為有價值的課例研究報告,尚需進一步探討。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