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王馨平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對貴州高校將獨竹漂納入地方特色體育教學資源的文化背景與實施原則進行分析。研究指出:獨竹漂成為貴州高校地方特色體育教學資源是其文化空間演化所需,也是貴州高校實現特色文化強校戰(zhàn)略所需。貴州高校將獨竹漂納入地方特色體育資源需堅持深入挖掘獨竹漂文化內涵的原則,需堅持打造獨竹漂文化的民族性、開放性與世界性原則,需堅持推動獨竹漂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與健康中國的原則。
關鍵詞:民族體育 獨竹漂 地方特色體育文化 教學資源 實施原則 貴州高校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 2018) 9-0113-04
1 貴州高校將獨竹漂納入地方特色體育教學資源的文化背景
1.1 獨竹漂文化空間演化所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的有關文件認為:‘文化空間是指定期舉行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示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形式的場所,文化空間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1]可見,文化空間要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支配,一旦其中某一變量發(fā)生改變,文化空間就會受到重挫,文化就將面臨消亡的可能。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原有的功能不再被社會需要或認可,那么定期舉行與集中展示傳統(tǒng)體育文化活動的場所就會消失,傳統(tǒng)體育文化活動就面臨著解體。事實上,隨著貴州赤水陸上交通能力的不斷提升,赤水河的水運功能遭到棄用,赤水楠竹對外輸運不再依靠當地河流,這無疑等同于切斷了獨竹漂文化在赤水民間的人文根脈,導致獨竹漂一度在赤水苗族民間解體。
不過,對于具有強大社會時代生命力和社會適應性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總會蓄勢待發(fā),重新尋求文化的生存空間。獨竹漂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表演性及突出的文化競技性都是當今社會推崇的文化特質,只不過它需要一個再生產機制。貴州高校近臨獨竹漂文化的發(fā)源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天生的地理親緣優(yōu)勢,并具有開設獨竹漂活動的人力、物力條件,因此,獨竹漂文化尋求在貴州高校生存是其文化空間演化所需。事實上,獨竹漂正是通過貴州的凱里學院、遵義醫(y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的再生產機制,不斷提升獨竹漂文化的表演性、競技性及制度性而走上了全國民運會的大舞臺?;究梢粤舷耄灰F州高校持續(xù)發(fā)揮對獨竹漂文化的再生產機制作用,獨竹漂文化的生存空間就會向更大的世界舞臺演繹。
1.2 實現特色文化強校戰(zhàn)略所需
本來具有較明顯的行業(yè)特色和區(qū)域特征的部分高校因追求“高、大、全”而丟掉了自身的特色,普遍存在辦學定位相似、學科專業(yè)雷同、課程內容陳舊等同質化問題,這直接導致其培養(yǎng)的人才無法同區(qū)域經濟社會所需的人才相匹配,由此帶來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難于就業(yè)的現實困境。嘲多年來,對于缺乏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及人才優(yōu)勢的貴州高校一直在模仿學習省外高校的路上,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上、學科專業(yè)上及課程內容設置上都沒有新亮點,同質化問題在貴州高校身上也十分明顯。
現下,隨著貴州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貴州的快鐵逐漸通往全國各地,貴州的青山綠水成為全國各地游人身心凈化的港灣。并且,貴州作為全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目不暇接的民族文化胞體更是成為了人們想要探尋、體會的佳所。在此,貴州高校要因時而變,樹立強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保護的態(tài)度,積極地將當地極富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引入教學,實行活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不僅有利于推動當地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還有效的解決了高校自身面臨的同質化問題。獨竹漂是貴州地域性民族特色較突出的體育傳統(tǒng)項目,有條件的貴州高校就應積極主動地將其引入到教學中來,并努力結合學校自身實際與發(fā)展定位,進一步挖掘其民族文化內涵性,對其極具的文化觀賞性與競技性作進一步的提煉與創(chuàng)意,使之成為人類社會需要的文化精品,讓學校的文化輸出與人才輸出成為社會需求的熱點,這將有效解決學校同質化發(fā)展問題,從而助推貴州高校的發(fā)展。
2 貴州高校將獨竹漂納入地方特色體育教學資源的實施原則
2.1 需堅持深入挖掘獨竹漂文化內涵的原則
一些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之所以對人類彌足珍貴,那是緣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行為背后潛藏著開啟人類思想、智慧與靈魂的鑰匙,這也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高校在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納入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應只重視文化的表面行為要素,而應更深入地探尋文化行為現象背后飽含的文化思想與靈魂。同樣,貴州高校在將獨竹漂納入地方特色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開發(fā)獨竹漂文化的運動難度性、運動技巧性、運動規(guī)律性及運動競技性等現代體育行為要素,更要注重深入挖掘獨竹漂的文化內涵,讓內涵來充實和豐富文化行為意義,從而讓有著“一葦渡江”“水上芭蕾”美譽之稱的獨竹漂文化更加意義非凡、與眾不同。
回顧獨竹漂文化由明時期赤水河的“水運皇木”,到清時期赤水河的水運楠竹、再到赤水苗族利用竹筏幫助長征紅軍順利“四渡赤水”,再到解放初赤水當地利用獨竹漂表演解放臺灣及每年端午節(jié)利用獨竹漂祭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等演化發(fā)展進程中[3],不難洞悉獨竹漂文化行為背后珍藏著人類為了美好生活、為了人道正義、為了獲得自由、為了自然和諧而不懈奮斗的人文情懷與精神態(tài)度,這不僅可以從史料記載里得到佐證,還可以從實地走訪調查中得到答案。比如,據《仁懷文獻輯存》記載:“明永樂四年,少監(jiān)謝安以采至石夾口十丈洞,親冒寒暑,播種為食,二十五年始還?!盵4]這里少監(jiān)謝安正是為了朝廷修建宮殿去赤水十丈洞采木而不得不長年經受極惡天氣的考驗。并且,當時采木工人為了獲得好的楠木只好來到赤水的深山窮谷中,不得不遭遇虎狼、毒露、瘴氣等威脅[5],這是對他們生命與勇氣的極大挑戰(zhàn)與考驗,而隨后在運輸楠木到京城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陸運結合水運的方式,其間同樣異常艱險。到清中期,赤水苗族民間的楠竹發(fā)展起來了,在當地陸運條件仍達不到運輸需求的情形下,當地豐富的楠竹也只能通過赤水河運輸外地,水上工人在運輸活動中將進一步經受赤水河的嚴峻考驗。據筆者實地訪談赤水大同河早年參與筏運楠竹的陳姓老人得知:早年赤水河一帶有許多兇灘、險灘,這些地方水流湍急、巨石突露,對水上工人的生命財產構成巨大威脅,稍有不慎就會筏毀人亡,為此解放后政府多次利用炸藥進行修整。但就是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生活條件下,當地水上工人用身體實際行動在赤水河譜寫了一幅幅斗智斗勇的壯麗詩魂。如今,無論是從生活在赤水河岸陳姓老人家中留存的用于當時運竹所需的銹跡斑斑的鐵鉤來看,還是從赤水大同河兩岸并沒隨時間消失的“石鼻孔”(即在河道兩邊找兩個堅固的巨石,先在它們上面各雕琢一個石孔,后用牢固的繩索拴在兩石孔上,以攔截上游漂下來的竹木筏子或散漂下來的竹木)來看,無不隱隱約約的印跡著獨竹漂文化的衍生歷史。此外,當地政府為了紀念赤水苗族,曾經利用竹筏幫助中國紅軍“四渡赤水”,還在赤水廣場石壁上雕刻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的壁畫,這無疑向人們彰顯了獨竹漂文化的紅色符號意義,而解放以來當地民間每年端午節(jié)一直沿傳著在赤水河岸燒香祈福與舉行祭祀屈原的獨竹漂文化活動,則進一步豐富了獨竹漂文化的歷史意義與現存意義。
總之,貴州高校將獨竹漂納入教學不應單純當作一項現代運動技能文化來傳承,而要依靠高校較強的整體科研實力,進一步通過史料、實地考查去深入挖掘獨竹漂的文化歷史過往,盡可能多的復原獨竹漂文化背后深藏的歷史情節(jié)片段,由此在較完整的勾勒與推演出獨竹漂文化歷史進展脈絡的基礎上,更多的展現出獨竹漂的多元文化內涵。
2.2 需堅持打造獨竹漂文化的民族性、開放性與世界性原則
貴州高校要將獨竹漂納入教學,就應首先弄清其民族屬性。盡管獨竹漂已成為全國民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且一些學者把它列為貴州赤水苗族項目研究,但對于獨竹漂的民族性問題還沒有較詳實的論證。斯大林認為是否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活方式及共同的心理素質是界定一個民族的幾個基本特征要素[6],那么獨竹漂文化是民族的嗎?又當屬什么民族的呢?據《赤水縣志》記載:“明代至清初主要是木材排筏。隨著楠竹生產的發(fā)展,至清代中期,除木筏運輸外逐步發(fā)展竹筏運輸。民國時期,竹木排筏運輸形成專業(yè),并建立排筏運輸工會。”[7]可見,獨竹漂文化主要經歷了明時期的“水運皇木”與清時期以來的水運楠竹。在水運皇木階段,當時朝廷為修建皇宮而派官員到貴州赤水一帶開采上佳楠木,其采木者的民族身份無從知曉。在水運楠竹階段,筆者通過實地調查證實參與當地培育楠竹與筏運楠竹的人群,主要由當地的苗、漢兩族構成,由于兩族長期雜居相處,他們在語言、心理素質、生活方式及生活習俗上都已趨同,比如,他們都長期以農業(yè)種植、河道運輸、漁獵為生,就是端午節(jié)的獨竹漂祭祀活動也會相互參與。應該說,獨竹漂是地域特征十分明顯的中華大民族產物。俗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當一種文化沒有了自己的民族性、象征性與獨特性,就會隨處可見、隨便被它文化所取代,那么這種文化注定會被世界所遺棄。因此,在弄清獨竹漂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特征的這一基調上,貴州高校要緊緊抓住它的這一文化特性,并以此為基礎作重點打造,讓其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高度交流與融合發(fā)展的當下始終有根可尋,并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獨特性、神秘性與魅力性,使之長期成為世界青睞的文化精品。
另外,開放性與世界性是文化發(fā)展的時代所需與大勢所趨。雖然民族體育文化往往因特殊的地緣封閉性而使其文化特色獨道、迥異,但到了今天這樣一個社會文化、經濟、交通、信息等需要高頻互鑒互通時代里,如果民族體育文化仍執(zhí)意保守、故步自封,就會玉石俱焚。相反,如果以更加開放自信的文化態(tài)度來著眼構建未來發(fā)展的世界性格局,敞開胸襟大膽走出去,并將先進的時代元素吸化,這樣不僅能使自身文化的基本內涵、基本特色得到進一步強化,還能獲得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一方面,獨竹漂文化正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將現時代流行的競技元素、表演藝術元素及規(guī)則化元素充分吸化利用,使其時代性增強,由此實現了從黔北邊陲走向全國民運會的競賽大舞臺;另一方面,獨竹漂走向全國并沒讓赤水民間放棄自己的獨竹漂文化,反而這強化了當地民眾保護獨竹漂文化的自覺性。比如,隨著獨竹漂走向全國民運會的競賽舞臺,當地民間為了捍衛(wèi)獨竹漂文化的地域性而直接將當地大同古鎮(zhèn)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活動直接改為了“大同獨竹漂節(jié)”,并且活動較以往的傳統(tǒng)祭祀習俗意義更加濃厚,表現出了強烈的地域文化自覺性。因此,貴州高校將獨竹漂納入教學需要進一步打造他的開放性與世界性,要大力推動高校之間進行大型化的技藝表演比賽與競技比賽,并以文化交流與文化展演的形式向全世界進行傳播。
2.3 需堅持推動獨竹漂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與健康中國的原則
地方高校在傳承所屬地域性文化時具有一定的先天地緣優(yōu)勢,是傳承地域性文化的最好載體與再生產機制,但是地方高校傳承獨竹漂文化的意義不應局限于讓文化形態(tài)得以保留,而是要盡可能的探索文化為學校服好務的功能價值。獨竹漂文化是赤水當地族民為了獲得幸福生活而同惡劣自然環(huán)境反復對話的歷史產物,它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價值。當地族民在赤水河運送竹木時,并沒因險灘、激流對個體生命構成嚴重威脅而選擇屈從與畏縮,而是用他們的智慧、膽識與經驗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反復周旋,最終在運輸活動中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 可以說,獨竹漂文化把歷史上生活在貴州赤水這片土地上人們的那種果敢、堅毅、智慧等人文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它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十分理想的素材。
貴州高校完全可以依據獨竹漂文化的衍生史實而以圖文記錄的形式向大學生們聲情并茂的娓娓道來,使當代大學生在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當下能夠敬畏歷史、珍惜當下,并更加奮發(fā)有為。同時,獨竹漂也是一項既適宜表演、又適宜競技的運動項目,學校完全可以舉行形式多樣的獨竹漂文化活動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使他們在運動參與中感受獨竹漂活動帶來的別樣感受與快樂,由此,使大學生們能夠在緊張的學習中陶冶情操、釋放壓力。
另外,文化源于民間,在服務于當地高校文化建設時,學校又要使之回到社會,文化最終需要落葉歸根,這也是文化生命的終極意義?,F時代中國來到了一個機械化、腦力化、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社會,民眾健康關系到民族大業(yè)的完成,“健康事關你我他,事關國家與民族的未來”[8],這時獨竹漂作為一種身體活態(tài)文化就應該服務于社會民眾的身體健康。欣喜的是,近年來隨著獨竹漂進入全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貴州一些高校引入了獨竹漂項目,獨竹漂在貴州民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這些高校引入獨竹漂項目的主要目的仍是為了參加全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還沒有站在將獨竹漂活動服務于社會大眾生命健康的高度上來,由此在教學訓練的目標意識上仍局限于競技奪魁??梢?,今后貴州高校在教學傳承獨竹漂文化時要在意識形態(tài)上堅持逐步向服務于健康中國轉變。
3 結語
貴州高校將獨竹漂納入地方特色體育教學資源既是文化本身生存空間的拓展性選擇,也是貴州高校向內涵式、特色化發(fā)展的路徑選擇。貴州高校在將獨竹漂納入特色教學資源的實踐活動中需深入挖掘獨竹漂的文化內涵,提升獨竹漂文化的民族性、開放性與世界性,推動獨竹漂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與健康中國,這有利于獨竹漂文化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溫搏,王旭景,石牙牙.“文化空間”視野下的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3):221-225.
[2]唐大超,胡昌龍.地方高校同質化發(fā)展問題及對策探析[J].湖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5):1-3.
[3]吳凡.獨竹漂活動由民俗走向競技的歷程、成因及啟示[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8(4):66-70.
[4]仁懷政協(xié)學習文衛(wèi)委.仁懷文獻輯存[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827.
[5]陳季君.明清時期黔北皇木采運初探[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8(06):6-8.
[6]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103-104.
[7]貴州省赤水縣志編纂委員會.赤水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368.
[8]何凡.解讀習近平的“健康中國”:新意中的心意[EB/OL].新華網,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