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昌達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和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微課已成為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熱點。本文針對《散打》課程的微課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實踐表明,微課在《散打》“危險”情境教學上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該研究對探索大學教育新模式、服務高校的素質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微課 散打 “危險”情境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 9-0099-03
1 前言
在學習方式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背景下,教與學都迫切需要新的教學模式及教育改革,來滿足多方面的應用需求。隨著教育理念的革新、云計算和大數(shù)據(jù)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在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的帶動下,微課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實踐趨勢。
“微課”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基于明確的教學目標,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微課的雛形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60秒有機化學課程”。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微課程”( Micro-Lecture)的概念,通過設計1~3分鐘的視頻或音頻,來指導學生探索課后任務、學習課程材料。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符合人的注意力變化規(guī)律,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內,針對某知識點或者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講解,從而取得最高效的學習效果。[1-2]
微課選用情景或案例等故事模式,對某個知識點或技能進行講解或強化;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微課可在計算機或手持移動設備上運行,短小的視頻充分利用時間碎片,學生可以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地進行學習,符合現(xiàn)代大學生碎片化、網絡化的生活現(xiàn)狀,可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和移動學習?;谝陨咸攸c,微課可以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補充與擴展。[3]
2 散打微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散打》是演示、表演與練習相結合的一門民族傳統(tǒng)體育實踐課,隨著高校課程改革的推進,它已進入了普通高校的體育課堂,深受學生們的歡迎與喜愛。散打課程極具操作性和應用性,在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不可預料的突發(fā)意外事件窮出不盡,因此掌握必須的防身技能是大學教育的應有之務。突發(fā)的意外危險情境具備微課程拍攝時段短、處置招式簡單、場景模擬易行等特點,具備實施微課程教學改革的條件。
散打課教學內容任務多,動作難度較大,僅靠課堂教學很難將散打的精髓貫徹實施,更談不上學生面對突發(fā)危險情況的靈活應對。將微課運用于散打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中,顛覆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程序,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自主學習,互換了師生在傳統(tǒng)教學中的角色。在課外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觀看教學視頻,視頻時長適宜,知識點簡潔明了,重難點突出。既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又不會產生厭學心理,能夠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中通過集體學習探索,教師講解、師生互動、答疑解惑等環(huán)節(jié),充分挖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牢牢掌握所學知識點;課后還可以觀看教學視頻,再結合課中教學反饋,彌補不足和鞏固提高知識。
把微課引入到課堂,對教師而言,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勵教師去學習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把所學融入到教學當中,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和教學技巧,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不學進取。對學生而言不受學習時間的限制,既學得輕松又學得牢,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自信、勇于探索的優(yōu)良品質。
3 基于微課的《散打》“危險”情境教學模式改革
基于微課的《散打》教學模式改革,主要基于微課的特點,它的核心內容是運用課堂教學視頻將《散打》課程的各個知識點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以其達到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以及教師輔助教學的作用。
《散打》“危險”情境教學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危險”情境模式的甄選
根據(jù)男女生班的不同,在課題組成員集中討論以及學生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學生未來學習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極端突發(fā)事件,如強暴、擒賊等,創(chuàng)建若干個“危險”情境模式。
創(chuàng)建“危險”情境素材的具體方法:
以學情為基礎,注重男女班級“危險”情境共性和區(qū)別。男生突出意外暴力事件處置格斗技能,女生突出人身傷害的防身技能。
以學力為前提??紤]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注意差別對待。
結合復雜社會背景,明確微課程不能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面臨的所有突發(fā)危險事件,但必須是典型的、常見的危險事件,因此,需要召開小型會議集中討論,會議的參加者既包括課題組成員,又應包括行業(yè)內的專家和學者,集思廣益。
通過課堂發(fā)放調查問卷,征集“危險”情境素材。
最后,綜合以上條件和措施,甄選出最終的“危險”情境。
(2)拍攝微課程和創(chuàng)建網絡發(fā)布平臺
根據(jù)已選“危險”情境場景,拍攝5-10分鐘若干個微課視頻。
通過攝像機等外部設備,將專業(yè)技能較強的散打動作進行講解與示范的教學內容、雙人對練過程的真實情境攝制下來,并對音效與字幕進行后期剪輯及制作,合成最終的輸出視頻。微課制作完成后,需要借助教學媒體來完成微課的教學活動。
智能手機是一個方便快捷的可移動媒體,它可以作為微課的傳播與展示平臺,為武術教學提供一定的服務。智能手機的普及性與可移動性,既能夠幫助快捷、清晰地展示教師在示范、講解動作時的技術要領,又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散打微課時與學習散打資源間信息交互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微課教學的作用。
以校內網絡課堂教學為平臺,搭建微課程編輯、瀏覽、反饋和考核平臺。
選取“學校Blackboard網絡課堂教學平臺”作為微課程的授課平臺,該平臺包含“網絡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展示共享、教學互動、交流協(xié)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評測反饋”等功能。上傳和編輯微課程視頻、學生瀏覽登人窗口、學生瀏覽考評系統(tǒng)(管理員顯示學生瀏覽考評記錄及成績、學生查看瀏覽視頻次數(shù)和時間長度對應的成績)。
通過信息共享,每個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訪問、獲取Blackhoard網絡課堂教學平臺上的微課等教學資源。平臺將允許學習者在任何場合使用計算機或手持移動設備聯(lián)網鏈接云端、觀看微課,實現(xiàn)移動學習。
(3)微課程與課堂教學銜接設計
微課程如何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需要進行縝密的設計。設計角度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以微課程為前驅,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視頻預習。
以課堂教學為實踐檢驗環(huán)節(jié),輔之提問和教師動作示范。
制造真人演練環(huán)節(jié),檢驗學生預習效果。
(4)制定新的評價體系
修訂新的教學大綱,將新增微課程學習環(huán)節(jié)設置其中,并安排一定學時量。
考核評價體系包括:視頻學習(30%)+過程評價(提問及對視頻熟悉程度)(10%)+真人情境演練效果(60%)
在視頻學習考核中,以網絡瀏覽考核平臺為載體,將瀏覽視頻次數(shù)及時間長度為考核評定內容,各占5%;
在過程評價中,在課堂教學初始,教師以提問或其他方式了解學生對視頻的熟悉程度,以10分為上限,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登記。
在真人情境演練環(huán)節(jié),在雙盲的條件下進行“危險”場景模擬,教師隨機挑選學生進行實戰(zhàn)演練,并根據(jù)學生完成的情況現(xiàn)場給予打分。
引入微課教學后,學生可通過播放軟件的輔助,實現(xiàn)技術動作的快放、慢放、重復播放,加快了重點、難度動作掌握,讓學習興趣、自主性、積極性等方面得到了極大提高,從而使學生成績得到了很大提升。
4 結語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提高、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無線環(huán)境的構建,使得自由的、無處不在的泛在學習方式受到廣大學習者的歡迎,移動學習逐漸成為普適性的非正式學習方式,學習者易于通過移動終端,便捷地獲取微視頻資源。[4]因此《散打》微課教學資源的建設有著廣泛的發(fā)展空間,不僅能彌補散打課程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還能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化的學習,推進本課程的改革和教學實踐。微課在《散打》“危險”情境教學上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探索大學教育新模式、服務高校的素質教育具有指導及實踐意義。
微課程作為新型模式的學習資源,現(xiàn)今缺乏設計和實施微課程的理論基礎,通過微課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實踐,對其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并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微課教學資源建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李曉東,曹紅暉.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影視英語課堂為例U]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9):70-76.
[3]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4]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4):88-94.體育師友,2004(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