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思 鄔建衛(wèi)
摘要:文章利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訪問法等的研究方法,通過研究“太極蓉城”的“特色與區(qū)域結合”“實踐與理論結合”“傳統與創(chuàng)新結合”三結合現狀,探索出“四為民”的宣傳方式與“七進”的走向,體現了太極拳對于成都市的重要性,為進一步對西部傳統運動養(yǎng)生現狀與走向的研究做出貢獻。
關鍵詞:傳統運動養(yǎng)生 太極蓉城 現狀 走向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 9-0080-03
1 “太極蓉城”現狀
1.1 特色與區(qū)域結合
“太極蓉城”是城市發(fā)展需要。太極拳因其不擇場地、不擇器材、適宜各類人群的優(yōu)勢,又有簡單易學、修身養(yǎng)性、健身強體的功效,成為了成都市全民健身項目重點在全市各個社區(qū)廣場中予以大力推廣。因為太極拳推廣不僅是拳術或是對武術文化的推廣,也是成都新的發(fā)展時期中,演變成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體現了體育工作圍繞城市中心工作的方向,服務了社會發(fā)展大局和城市文明發(fā)展的需要。通過大力傳播太極健身理念,倡導太極健身方式,太極系列健身運動成為了市民健康生活的時尚、全民健身的亮點,從而進一步推動全市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2013年一本經過精心收集和編撰,展現成都本土太極運動發(fā)展的《成都太極》一書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也標志著成都有了自己的太極。一位國內專家感嘆道:“由一個城市的名字來命名的太極拳,在國內尚屬首次。
1.2 實踐與理論結合
在大力推行“太極蓉城·幸福成都”活動中,成都市還著力于對太極理論和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播,通過舉辦專家講壇、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以及冠軍進社區(qū)等活動,大力推行太極文化,同時,由太極拳大師親自帶領練習與指導,實行言傳身教的統一,使不僅僅是成都人對太極及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讓市民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制定出太極蓉城的競賽,規(guī)范太極拳的比賽動作、比賽難度和比賽服飾等,使太極拳比賽呈現出公平、公正、公開。促使太極愛好者對太極拳的動作規(guī)范和習練時間的要求提高,對太極文化理解更深,讓“太極蓉城·幸福成都”活動的影響不斷擴大。
1.3 傳統與創(chuàng)新結合
“太極蓉城·幸福成都”系列活動在推廣過程中非常注重太極拳傳統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既保留了太極文化的精髓,又能充分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年齡以及不同身體狀況習練者的需求,這是成都太極愛好者數量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成都在推廣太極運動之初就考慮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要改變市民對太極拳的認識,首先就需要對太極拳自身做出改變。近幾年,市武協攜手民政部門推出了醞釀已久的輪椅太極。這套動作取自傳統楊氏太極拳,全套只有十幾個動作,簡便易學且容易上手,在首次舉辦的培訓班上獲得極大好評。輪椅太極的推出填補了殘疾人健身的空白,也為“太極蓉城·幸福成都”活動增添了一個重要板塊。成都對太極運動的創(chuàng)新不但擴展了太極人群,也豐富了太極精神內涵,獲得各方一致好評。
2 “太極蓉城”走向
2.1 以“四為民”為中心宣傳太極拳
“四為民”即“親民”“惠民”“利民”“便民”。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fā),加強對太極文化的宣傳教育,再通過媒體、學校、機關、社區(qū)的全面參與,以媒體為主要宣傳方式,以強帶差為主要教授方式,在成都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和學習氛圍,培育廣大群眾對太極拳活動的興趣,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太極蓉城·幸福成都”系列活動中。
2.1.1“親民”
多管齊下,開展“親民”宣傳,充分發(fā)揮輿論的引導作用。通過成都電視臺、成都太極網、成都太極賽事等途徑的宣傳。完善成都市武術運動協會網站、“太極蓉城”公共微信,通過網絡等新興媒體開展與“太極蓉城”相關的攝影、征文等活動;進行太極拳教學、太極養(yǎng)身知識互動、賽事活動預告及活動視頻回放,并介紹“太極拳義務教學點”分布情況,增加與市民的互動,讓市民在家就能了解、參與“太極蓉城”
2.1.2 “惠民”
廣泛傳授,開展“惠民”服務,深入做好太極拳為民服務。近年來,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成都體育局充分依托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載體,積極倡導志愿服務理念,帶動市民、帶動全社會參與志愿服務,在全市形成了濃厚的志愿服務氛圍,為充分服務城市中心工作發(fā)揮出體育工作應盡的職責。據統計,該市培訓的4011名太極拳專項社會體育指導員(骨干教授者)累計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達萬余次,平均每人每月至少參加1次志愿服務活動。太極運動的推廣對成都市民文明素質的提高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太極蓉城·幸福成都”活動則對成都城市影響力提升的作用巨大。
2.1.3 “利民”
問計群眾,開展“利民”調研,進一步擴大太極文化宣傳。近年在研究中形成《成都成為太極之都并不意外》《成都市太極拳開展狀況的研究》等研究文章10余篇,為太極拳活動的推廣提供了理論支持和經驗指導。同時通過廣泛聽取和收集不同社區(qū)、不同年齡人群的建議及意見,采納他們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合理要求。調研中個重要任務就是定期橫向對比各區(qū)(市)縣太極運動的開展方法,吸取好的經驗,提高各區(qū)太極文化宣傳、服務水平。以利于群眾的身心健康、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利于振興傳統體育運動為主旨,不斷調整工作的方式、方法,對進一步“太極蓉城·幸福成都”系列健身活動進行新的審視與規(guī)劃。
2.1.4 “便民”
活動引領,實現“便民”參與,策劃和舉辦有影響力,有特色的太極活動是太極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2012年初以來,成都市委、市政府將“習練太極拳”與“法治大講堂”“百姓故事會”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工作的“3個重要抓手”之一。對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成都市體育局在各區(qū)(市)縣、市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圍繞城市中心工作,服務社會發(fā)展大局,不斷創(chuàng)新理念,轉變工作方式,并鮮明提出“傳承太極文化,助推城市發(fā)展”主題,力求通過習練太極拳、了解太極文化、汲取拳理精髓等來助推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2 堅持“七進”,將太極拳落實在群眾身邊
開展“太極七進”(即進社區(qū)、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yè)、進家庭、進寫字樓、進敬老院)活動,不斷提高體育公共服務水平,經過不斷努力創(chuàng)出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
2.2.1 太極進社區(qū)
社區(qū)作為市民最集中地,是推廣太極的重要場所。2013年“太極蓉城”進社區(qū)系列健身活動啟動。此次活動,在全市19個區(qū)(市)縣及高新區(qū)“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共同開展,共約1.5萬人參加。據介紹,為進一步使“太極蓉城”系列健身活動深入基層,服務市民,擴大影響,2013年全市將以“太極進社區(qū)”為前端主題,通過“主會場集中啟動——分會場同步聯動”的形式,拉開全市2013年“太極蓉城”系列健身活動。2014年“太極蓉城”系列健身活動得到廣大太極健身愛好者的歡迎和好評。成都將緊緊圍繞“太極蓉城·幸福無限”主題,按照貼近生活、走進社區(qū)、服務市民的原則,著力做好人員培訓、場地建設、競賽展示、宣傳推廣、學習交流五個方面工作。
2.2.2 太極進機關
在太極拳運動的推廣普及中,為了充分利用各種公共資源,發(fā)揮黨政機關積極帶頭竹用,為市民樹立良好的榜樣,促進太極運動在廣大群眾中的推廣,提高民參與全民健身運動的積極性。從制度人手,將“太極進機關”。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中,認真抓好落實,讓太極運動首先在機關單位中得到普及、推廣。為此,機關辦公區(qū)專門建立了太極拳普及推廣點。選取專人負責協調全區(qū)所有部門分批、分段、循序漸進地培訓太極拳,同時分年度舉辦機關太極拳比賽和展示,促使太極運動在全區(qū)范圍內得到更好更大范圍的推廣。
2.2.3 太極進學校
為在全市學校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豐富學校體育文化,推廣太極文化,引導學生接受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成都市將“太極進校園”活動納人學校教育計劃,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以課堂為載體,綜合利用體育教育課、健康教育課和歷史課,普及傳播太極文化和太極拳習練。將太極拳學習納人體育教學和考核內容?;顒悠陂g還通過成都體育學院民間傳統體育專業(yè)搭橋,邀請了數名外籍友人共練太極。各個學校還利用墻壁、板報、報欄,對太極文化進行全方位宣傳,營造學太極、知太極、用太極的校園文化氛圍。部分條件適宜的學校設立了每周兩次的免費太極拳推廣,營造“學太極、知太極、用太極”的濃厚氛圍。
2.2.4 太極進企業(yè)
鑒于太極文化理念可以用來豐富和發(fā)展企業(yè)文化,成都將太極納入企業(yè)文化體育建設的重點。在市級工會聯合會的領導下,太極拳學習將成為增強全市企業(yè)職工體質,培養(yǎng)良好作風,磨練頑強意志,塑造企業(yè)形象的一項重大活動。在全市部分大中型企業(yè)試點中,建立太極拳健身示范點,建立太極拳健身推廣服務隊,并每周舉辦一次太極拳推廣培訓活動。各企事業(yè)單位工會普遍開展太極健身活動,每逢社區(qū)、街道和全市有太極拳賽事,不少企業(yè)都踴躍參加,有的還從財力和物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通過大極進企業(yè),不僅使太極文化和太極拳活動得到更大推廣,同時也讓企業(yè)文化得到提升繁榮,促進企業(yè)提高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推進企業(yè)高質高效發(fā)展。
2.2.5 太極進家庭
太極拳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習練者絕不可持匹夫之勇,凡習拳至大成者,其人格人性必有提升:心胸博大、心態(tài)穩(wěn)定、頭腦春智、修養(yǎng)深邃、體魄強健。成都市采取以點帶面的形式,由各中小學校師生率先習練太極拳,再通過學校親子互動的平臺,將太極運動帶進千家萬戶,輻射全市各個家庭,使“太極進家庭”活動落到實處。這種活動的開展不僅促進了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有一體化,也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聯系,更培養(yǎng)了學生對太極拳運動的興趣,從而達到金區(qū)互動健身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2.2.6 太極進寫字樓
2014年開始“太極進寫字樓”活動?;顒佑墒形捏w旅游局和市樓宇辦聯合主辦,市武術會承辦通過政府搭橋、協會帶動的形式,采取資源整合,將專業(yè)太極教練引入市屬部分寫字樓,建立寫字樓太極拳習練站點,開展長期、定時的24式太極拳培訓活動?;顒訉痈嗟墓景最I參與到太極拳習練中來,形成寫字樓“15分鐘健身圈”,并以此帶動全市“15分鐘健身圈”的形成和發(fā)展。
2.2.7 太極進敬老院
2016年首次推出太極進敬老院,是“七進”活動的最后一環(huán),也是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一環(huán)。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決定了它非常適合老年人鍛煉,但對于敬老院中平均年齡76歲的老人來說,零基礎學習太極難度很大。老人的領悟和接受能力都比年輕人差得多,而且敬老院的老人中不少還有肢體、視力、聽力甚至智力殘疾,給太極進敬老院帶來一定阻礙。據市體育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敬老院大部分老人非常樂觀,也非常愿意學習和幫助他人,習練太極拳后,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tài)明顯提高,因此太極進敬老院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僅是帶給老人們一種健康生活方式,更帶給他們對健康生活的希望。
3 結論
成都市“太極蓉城”的推廣代表著成都市對提高是市民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視,且“太極蓉城”推廣反響熱烈;推廣范圍廣泛;推廣受眾普遍。也預示著傳統運動養(yǎng)生在西部地區(qū)發(fā)展有著一定的潛力,只有將傳統運動養(yǎng)生進行進一步創(chuàng)新、融合、推廣,才能讓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淵源流長。
參考文獻:
[1]卿光明,呂明陽,蘇力奪.“外源”到“內源”:互聯網十太極蓉城產業(yè)化發(fā)展方略[J]四川體育科學,2017(05):25-28,57.
[2]陳 倩,龔茂富,艾澤秀.利用武術太極文化資源促進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實證研究——以“太極蓉城”為例[J].中華武術(研究),2017 (09):55-60.
[3]陳浩.太極蓉城引領健康生活鍛造世界聲譽[N].成都日報,2014-11-28(012).
[4]董欲曉.太極創(chuàng)出“成都模式”[N].四川日報,2015 -11-23(008).
[5]陶朔秀.太極拳融入城市文化品牌構建的思考——以建設“太極蓉城”為例[J].武術研究,2017 (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