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晟
蘇軾,作為一個屹立于中華文學史前端的智者和偉人,一生宦海沉浮,歷經坎坷。《記承天寺夜游》正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寫,內容大致是蘇軾與友人張懷民在深夜共賞一輪明月,表達了蘇軾對人生的一些看法與感悟。全文一共三段,分別用了記敘、描寫、議論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但不同之中有共同點——作者的情感是在敘事的鋪墊和寫景的渲染之下自然流露出來的。換言之,若能把握三段文字內在情感的聯(lián)系與變化,也許就能達到我的教學目的。那么,該如何給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實際有效的幫助呢?在這節(jié)課上我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新課導入:需抓住契機,引發(fā)共鳴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每每提起蘇軾,老師總會想起他的那首《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一生頻遭貶謫,走過了無數(shù)窮山惡水。為什么在他遭遇人生困境時,還能夠如此瀟灑從容地說一句‘此事古難全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的《記承天寺夜游》,來一起尋找答案?!?/p>
提到《水調歌頭》是因為那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能直接反應出作者灑脫的處事態(tài)度,另外讓學生在這篇文章中尋找蘇軾灑脫的答案,也能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但心中仍隱隱覺得缺了點什么,當時的我沒料到兩天后的一次考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那是一次數(shù)學考試,難度比較大,同學們的成績不算太理想,一下課看見本該生龍活虎的孩子們像霜打的茄子一般,蔫蔫地趴在課桌上,沒精打采。頓時,一個模糊的想法在我心中逐漸形成:蘇軾的偉大在于他對失意的超脫,他的失意有多大,他的超脫就有多值得讓人敬重。如果我從“挫折”入手,效果會怎么樣呢?第三次是在自己班,一開始我就讓大家談談那次考試后的心情,果不其然,孩子們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大多圍繞“難過”“悲傷”展開了話題,于是我趁機補充資料: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人的一生。他頻遭貶謫,一生歷貶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shù)窮山惡水,卻命寄江湖之上;他被無數(shù)小人中傷下獄,遭遇好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千萬丑態(tài),卻又無處話凄涼。
沒有直接點出他是誰,而是把他的人生經歷鋪展開來,從視覺上給了學生一定的沖擊,之后再問“你覺得他的一生怎么樣”時,學生幾乎不約而同地回答“太慘了”。我注意前排某個學生小聲嘀咕:“簡直比我考試考不好還慘一百倍??!”這時候,我知道感情的共鳴有了,不同的挫折經歷,給了相似的挫折體驗。于是我接下去說:“面對如此凄涼的人生,他卻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睘槭裁丛谒麣v盡人世滄桑之后,還能如此瀟灑從容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的《記承天寺夜游》,來一起尋找答案。情感的鋪墊有了,又設置懸念,激趣導入也就更順理成章了。
二、文本研讀:巧設階梯,強化感受
在經過一系列字詞句的點撥后,課堂進入了文本賞析階段。第一小節(jié),主要想讓學生感受作者賞月時既驚喜又落寞的矛盾心理;第二小節(jié)是兩句景色描寫,除了掌握“無一字寫月,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這個知識點外,還想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這片景色背后作者空明的心境,最后過渡到第三小節(jié),讓學生探討“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包含了哪些復雜的感情。這三段文字中,作者由最初的有喜有愁過渡到中間的空靈無物,再到最后釋然灑脫,這正是作者逐漸“放下”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三種境界。例如在解讀第一層心境時,我是這樣做的。
1.同學們,在那樣一個初冬之夜,蘇軾解開衣服打算睡覺,是什么原因讓他深夜起行呢? (月色入戶。)
2.十月十二日,那是一個距離月圓不遠的日子,想來當晚月色一定很優(yōu)美,于是激發(fā)了他夜游的興致。文中有一個詞表現(xiàn)了他當時的心情,你發(fā)現(xiàn)了嗎?(欣然、念)此番月色,如若當時無人相伴,蘇軾一定覺得怎樣?(遺憾。)
3.蘇軾來到了承天寺,尋找同游者。你覺得哪些字暗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遂、尋)
4.除了急切,還有可能會有一絲擔憂。蘇軾在擔憂什么?(懷民睡覺了。)
5.懷民睡了嗎?沒有。實際上他不僅沒有睡,甚至還有可能什么?(被月色吸引、等待蘇軾賞月、想尋人賞月……)兩人真是非常默契、心有靈犀。
6.最后這一對友人漫步于中庭,他們呈現(xiàn)出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呢?(閑適、從容。)
通過一系列簡單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小問題,很容易把蘇軾夜游時的心境整理完整,為下一步的情感波動打下基礎。
根據(jù)課下注解(蘇軾這時被貶為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閑人指的是誰?這時候有學生回答——閑官。于是我追問:“難道當時只有蘇軾和張懷民是閑官,有時間賞月嗎?”這個問題一出來,學生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此“閑”指的是在遭受人生失意時,還能有閑情逸致去欣賞自然美景的閑適,這才是蘇軾和懷民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回顧整節(jié)課,我相信:沒有情感的鋪墊與共鳴,就不能體味文章的深意。古文教學也可以像詩歌教學那樣,以情感為舵,帶領學生觸摸作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