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玲
【內容摘要】微課的應有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高中物理學科卻鮮少應用,筆者針對這一話題進行了探索和思考,力求促進微課應用與高中物理的進程。
【關鍵詞】微課 高中物理 教學實踐 踐行路徑
在網絡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的今天,傳統(tǒng)教學方式亦受到了沖擊,以微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結合為探索方向,文章針對高中物理的微課教學應用提出了筆者的思考和建議。
一、利用“微課”設計實驗
微課應用于物理教學的首要前提便是結合物理本身的特點,物理是一門重實驗重理解的學科,微課的踐行亦是從這兩方面進行探討。物理實驗能夠較為直觀地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使得概念和定理公式具象化,這個過程中,微課的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物理課堂都有實驗條件,也并非所有實驗都適合展示在課堂上,此時利用微課教學就是比較可取的方式。舉例來說,在理解光電效應的概念之時,如果僅僅依靠文字或者教師板書畫圖,是很難讓學生理解這一概念的,中間影響因素的變化與動態(tài)過程無法呈現(xiàn),而如果現(xiàn)場實驗,則周圍氣候干燥與否難以掌控,驗電的張開以及電荷中和等過程是無法向學生直觀展示的,因此,這種實驗需要微課制作視頻,設計模擬實驗,將實驗過程中的電荷變化等模擬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微課了解傳統(tǒng)實驗無法了解的內容和過程。微課對于這種分子、電荷等變化的內容是十分適合的,而高中物理是基礎階段,對于此類基礎知識尤其需要形成較為立體的印象,加深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微課”理論突破疑難知識點
物理是高中學科中難度較高的學科,除了實驗外,理論知識更是令許多學生頭疼,概念不理解,公式記不住,畫圖分不清,物理的抽象性是這門學科被普遍認為較難的原因,傳統(tǒng)物理的教學采用的模式是教師進行講解,然后學生做題鞏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能了解的都是書面知識,確切的來說是做題知識,對知識的理解和融會貫通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微課的特點在于短小精悍、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更強,講解更加深入,并且能夠隨時隨地復習,能夠讓學生通過串聯(lián)知識點,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高中物理知識體系,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從而能夠通過理解中間的關系促進對物理的理解,微課是教師針對疑難點的匯總和再次講解,物理的難度也恰恰在于這些知識,一些學生在教師授課之時不懂,但通過幾次微課講解卻能夠恍然大悟,使得物理成績大幅提升,舉例來說,在平拋運動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在講解了基本原理之后,制作一個動態(tài)視頻,觀看飛機投彈過程,加深學生的理解,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關聯(lián),增強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三、“微課”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注重教案備課
微課在應用到物理實驗和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只有提前做好微課備案并且需要教師擁有一定水平,才能更好地促進微課應用。與傳統(tǒng)教學無二,微課也需要教師提前進行備課,但這種備課具有微課的特點,因此需要注意。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是微課的核心和宗旨,因此教師只有經過精心的備課準備后才能抓住重難點并且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制作微課,微課與課堂教學要能夠鏈接得上,避免過多的重復簡單的問題,剔除已經掌握的東西,一般來說,一節(jié)微課只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剖析和延展以及知識串聯(lián),避免內容過多而占用過多時間,保證學生在短暫的休息時間可以掌握要點,因此,微課就需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備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這也是微課要分知識點和概念、定理的原因,只有內容少,才能夠做到自由選擇,如果微課一節(jié)課程包含內容過多,就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做不到針對性教學。一個個知識點的攻破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決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要創(chuàng)建微課,除了要對高中物理的整體知識結構和知識點的精透理解外,還需要將物理知識用動態(tài)圖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并且還需要知識點的整合匯總能力,也需要教師的視頻制作能力和快速精煉表達的能力,微課是考驗教師綜合能力的新型教學方式,與物理這種抽象的學科結合在一起更考驗教師的物理修養(yǎng)和人文關懷,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最主要的是,在應用微課之時,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也需要相應做出改變,也就是說,教師不僅需要接受微課這一新興形式,還需要對自己堅持了多年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改變,筆者認為,如果教師不能提升自身能力和修養(yǎng),改變自己的觀念,要實現(xiàn)微課的作用是較為困難的,要避免微課流于形式,需要多方配套措施和管理改革,但中心點和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對微課的重視程度,使得物理這一具備辯證美與邏輯美的學科與微課結合,讓學生能夠加深對物理的理解,愛上物理的美。
總結
希望筆者的建議能夠促進高中物理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微課的進一步發(fā)展有所貢獻,促進微課與高中物理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 王覓. 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7(02).
[2] 胡平. 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及其意義[J]. 物理通報,2016.
(作者單位:寧夏銀川市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