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瓊芳
16歲和40萬,多數(shù)語境里是不相干的兩個概念,但因為“女主播”的出現(xiàn),兩者被聯(lián)系在了一起:徐州一名16歲的高二少年,為了打賞“女主播”,先后從其母親銀行卡里偷偷劃走了近40萬元。被媒體曝光后,“女主播”拉黑并刪除了少年的聯(lián)系方式,男生才明白被騙。
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起未成年人打賞“女主播”引發(fā)糾紛的案例了。有媒體統(tǒng)計,半年中公開報道過的此類糾紛就有28件,涉及金額890多萬元。其中,重慶市一名12歲男孩在5秒內(nèi)就“打賞”了6萬元禮物。只不過,這一次的金額刷新了打賞的“紀錄”。
而冰山之下,還有一個更為隱秘龐大的“打賞江湖”。調(diào)查顯示,每10個直播用戶中,就有1個是青少年。年齡分布上,小學生(12歲及以下)占52%,中學生(13~15歲)占45%,高中生(16~18歲)占3%。且年齡越小的用戶打賞越多,一半以上擲重金打賞的未成年人是小學生。打賞金額從2770元至40萬元不等,平均金額達6.8萬元。
真是不細究不知道,一調(diào)查嚇一跳。似乎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沉溺于在虛擬世界里刷存在感,用金錢去換取“主播”們曖昧的夸贊、其他用戶的“羨慕嫉妒恨”。只是他們忘了,滿足自己虛榮的,多是父母掙來的辛苦錢,甚至是原本用來治病的救命錢或一輩子積蓄。當虛幻的肥皂泡被戳破,“熊孩子”如何承受來自良知和家庭的雙重叩問?
按理說,未成年人的身份,可以為維權(quán)帶來便利。根據(jù)《民法總則》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jīng)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后有效”。換言之,未成年人巨額打賞“女主播”,首先應當知會家長,家長不同意應認定無效。
但實際維權(quán)卻并非如此簡單。最大的癥結(jié)在于,打賞行為如何證明是孩子所為?——雖然從情理上說成年人做出如此行徑的不多,但也并非沒有,何況法律講究證據(jù)。在身份證明問題上,平臺是否有能力甄別還存疑。這一點直播平臺心知肚明,且樂意用做托辭來逃避法律責任,這是此類事件屢發(fā)卻維權(quán)艱難的主要原因。
這種現(xiàn)狀下,未成年人父母的失察也值得拷問。孩子的巨額打賞并非一朝一夕完成,在此過程中,為何他們父母毫不知情,總是要等到打賞數(shù)額達到幾萬、十幾萬乃至幾十萬,他們才嚇出冷汗、追悔莫及?父母們是否也應當思考幾個問題:為何孩子會沉溺于網(wǎng)絡打賞?他們希望借打賞實現(xiàn)哪些在現(xiàn)實里無法滿足的訴求?
防止更多未成年人掉入打賞這個坑,直播平臺要革新技術、加強監(jiān)管,比如對用戶與內(nèi)容進行分類,設置打賞權(quán)限提醒等。另外,也要在制度設計上完善,明確各方責任,不讓任何一方有空子可鉆,從而筑起保護未成年人的堅固藩籬。
本刊整理自澎湃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