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芝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中高級泰國學生習得漢語成語的偏誤分析及教學策略
張靈芝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本文旨在通過對收集到的142條語料從句法偏誤、語義偏誤、語用偏誤和形式偏誤的角度進行歸類和分析,對于這四個角度互有交叉的偏誤例句,我們重復算作不同的偏誤語料,最后得到偏誤例句共計159條。本文在對日常教學工作中所搜集到的泰國中高級學生漢語作文中的成語使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的基礎上,從形式、句法、句義、語用四個角度對泰國學生的成語偏誤進行了細致分析,認為在對泰國漢語學習者進行成語教學時,我們要從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兩方面入手,立足于漢文化,盡可能地與泰國文化進行對比,消除成語意義理解的文化知識障礙。
泰國學生;成語習得;偏誤分析;教學策略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含義豐富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黃伯榮、廖序東,2007:266)。“文采之妙,妙在成語”,成語教學涵蓋著歷史、文化、修辭、語法等多方面價值,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對中高級泰國學生來說,恰到好處的運用成語可以使他們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簡潔凝練,富有表現(xiàn)力。同時由于成語本身具有歷史的習用性,意義的整體性,結構的凝固性以及成語的民族性,亦是泰國學生學習和對泰漢語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目前在很多學習漢語的泰國學生中,趨向于使用簡單的表述而避開使用成語,能不用就不用,因而在對成語語義有個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在運用漢語成語造句這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成語使用不當造成的偏誤十分普遍,這些偏誤恰好暴露了他們在成語學習中的問題,能給我們的漢語教學以更多啟發(fā)。本文擬從形式、句法、句義、語用四個角度對泰國學生的成語偏誤進行細致分析并提出教學建議,期望能夠為對泰漢語教學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減少泰國學生成語偏誤的產(chǎn)生。
本人從2012年到2014年作為漢辦公派教師在泰國皇太后大學中文系任教,所教班級為中文系大三大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了學生的作文288篇,布置作文之前,我要求學生每篇作文不少于250個字,并且每篇必須使用成語兩個以上。經(jīng)過整理和統(tǒng)計,共獲得使用成語的句子663條,其中正確語子521條,錯誤句子有142條,偏誤率21.4%。通過對收集到的142條語料從句法偏誤、語義偏誤、語用偏誤和形式偏誤的角度進行歸類和分析,對于這四個角度互有交叉的偏誤例句,我們重復算作不同的偏誤語料,最后得到偏誤例句共計159條。
從數(shù)量上看,泰國學生書寫形式偏誤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語義偏誤和句法偏誤。其中,形式偏誤共計57句,占偏誤總數(shù)的35.8%;句法偏誤共有47句,占偏誤總數(shù)的29.6%;語義偏誤共有41句,占偏誤總數(shù)的25.8%;語用偏誤共有14句,占偏誤總數(shù)的8.8%。
中高級階段泰國學生在漢語成語使用時產(chǎn)生的偏誤,大多數(shù)情況是成語書寫形式方面有偏誤,比如“東奔西跑”、“豐富多彩”、“心干情愿”、“指手劃腳”、“火中取粟”、“背離鄉(xiāng)井”(錯序)、“半途而費”等等。成語的結構具有凝固性特征,它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它的內(nèi)部結構基本都固定了下來,包括語素、字數(shù)和順序等都不能隨意變更。從所收集到的偏誤語料來看,書寫形式方面的偏誤主要有錯字、少字、多字、易序、生造等幾種類型。
(1)明天要考試了你才拿起書,這是亡牛補牢,已經(jīng)遲了。(錯字)
(2)我妹妹膽小如魚,晚上都不肯一個人睡覺。(錯字)
(3)我媽媽平??偸蔷毚蛩?,為我們家省了很多錢。(易序)
從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泰國學生雖然對漢語成語的大概意思已經(jīng)了然于胸,但是有可能是記錯、寫錯或者是對成語結構的認識不夠深刻,因此引起了偏誤。例1“亡牛補牢”應為“亡羊補牢”,例2“膽小如魚”應為“膽小如鼠”。泰國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偏誤,主要是因為母語負遷移。泰國是農(nóng)業(yè)國家,牛與人關系密切,所以人們喜歡用牛來比喻各種事物,而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羊是泰國人不太熟悉的動物,泰語里面與羊有關的成語很少,泰語“”字面的翻譯是“亡牛補牢”,意思也是出了差錯,沒法補救,事后補救;而魚在泰語里面是膽小的象征,泰語”意思是像小魚那樣膽小。例3是易序,“精打細算”寫作“精細打算”,違背了成語的凝固性特征。
成語在句中可以像詞一樣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以及獨立成分,但成語比普通詞匯的構成更復雜,在組合成句時一定要考慮到成語自身的語法性質(zhì)和句法功能,隨意使用會不可避免的造成句法偏誤。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泰國學生運用成語時,習慣于將成語與和他們已知的詞語相匹配,或是直接將詞典中的釋義套用在句子中,或者在必須使用相關句法成分的地方卻沒有使用,或者在本來不應該使用該句法成分的地方卻錯誤的使用了,從而造成句子的冗余甚至邏輯關系的破壞,從而影響句意的表達。
(4)我媽媽做的菜津津有味,非常好吃。
(5)他已經(jīng)很努力,我們不應該說東道西他。
(6)事情再次接二連三地發(fā)生。
(7)我刻骨銘心他的教訓,以后一定不要亂吃東西。
“津津有味”在這里形容吃的很有味道,作謂語時,主語應該是“吃”,而不應是食物?!罢f東道西”里“東”和“西”是動詞“說”和“道”的賓語,后面不能直接帶賓語,應改為“我們不應對他說東道西”?!敖佣B三”是形容一個接著一個,接連不斷,和“再次”連用不當?!翱坦倾懶摹敝饕木浞üδ苁亲鞫ㄕZ和謂語,作謂語時,使用“對”、“讓”、“令”、“使”等介詞引出動作行為對象或關系者所占的比例最高,“他的教訓”不能作“刻骨銘心”的賓語。
成語很重要的特點之一是表意的雙層性,學生使用成語時,往往會望文生義,把成語的整體意義理解為字面意義的簡單相加,忽略了理解成語的引申義和比喻義,從而產(chǎn)生偏誤。雖然單憑字面意義就可以理解的成語也有,比如“與眾不同”、“眾所周知”、“四面八方”、“千方百計”、“一路順風”、“興高采烈”等等,泰國學生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時很少出現(xiàn)偏誤,但大多數(shù)的成語的實際意義與表面意義相差甚遠,我們很難通過簡單的一個成語領會其中深奧的歷史典故和文化內(nèi)涵,比如“葉公好龍”、“四面楚歌”、“天衣無縫”、“草船借箭”等等,這類成語如果單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會出現(xiàn)理解偏差,或是望文生義,簡單地根據(jù)字面意思推測含義;或是稍有出入,偏離了成語的語義;或是斷章取義,只理解了成語中部分語素的意義。
(8)春天到了,皇太后大學校園里一片花花世界,漂亮極了。
(9)這幾天我的宿舍每天都四面楚歌,吵得我睡不著覺。
(10)現(xiàn)今很多電視劇非常粗糙,情節(jié)大多都是異曲同工,我越來越不喜歡看了。
成語“花花世界”出自南宋·文及翁《賀新郎·西湖》詞:“回首洛陽花世界,煙渺黍離之地”,本義的確是千百種花爭相開放,爭奇斗艷,但是這個成語的常用意義已經(jīng)比喻成花天酒地的場所,含貶義,和本義相去甚遠?!八拿娉琛钡暮x不是周圍都有人唱歌,它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境地。成語“異曲同工”字面意思是不同的曲調(diào),但是演奏得同樣好,比喻不同的辭章和議論同樣精彩,或不同的做法收到了同樣的效果,用于評論或贊美幾種不同的事物。學生理解該成語時,并非不知道“異曲”這兩個語素的含義,而是把“異曲”的意義放大并且當成整個成語的意義來使用,造成成語理解錯誤。
同詞一樣,成語也有附加意義,也可以表達出喜愛或厭惡的感情色彩,這些感情色彩使成語在使用時受到一定的制約;同時,成語使用時也有一定的語境限制,用錯語境也會導致偏誤的產(chǎn)生;有的泰國學生造出的句子雖然符合語法規(guī)則,但并不符合中國人的說話習慣,我們把這些都看作是語用方面的偏誤。
(11)我的漢語老師對我的關心罄竹難書,我很喜歡她。
(12)老師說我漢語說得不錯,我一定得寸進尺,學得更好。
(13)我第一眼在電視上見到馬里奧時就感覺很熟悉,有一種戀戀不舍的感覺。
以上例子都是由于忽略了成語性質(zhì)的褒貶和語境使用不當造成的,“罄竹難書”是形容事實很多,難以說完,但是這個成語的性質(zhì)是貶義,主要形容罪惡事實多,不能用來形容老師對他的關心很多,難以說完,應改為“不勝枚舉”?!暗么邕M尺”有貪得無厭的意思,有了東西還想要更好的,含貶義,應改為“再接再厲”?!皯賾俨簧帷笔侵干岵坏秒x開,用于分別時的場景,意圖表達對見到的人仿佛很熟悉的感覺,用在這里明顯不合適,應該改為“似曾相識”。
泰國學生成語偏誤之所以存在,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成語自身結構的影響,成語復雜的文化內(nèi)涵的影響,成語教學產(chǎn)生的影響,大綱、語言測試和工具書等方面的綜合影響等等。從學生的角度看,泰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對成語意義缺乏深入分析與深刻理解,他們對成語的意義大都是囫圇吞棗式的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成語的正確使用。另外,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這也給他們理解和恰當使用成語造成了很大障礙。針對目前的泰國成語教學現(xiàn)狀,結合對漢語成語習得偏誤類型及出現(xiàn)偏誤的原因分析,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泰國漢語成語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漢、泰兩國山水相依,泰國受漢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而且由于東方民族的生活模式、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較為接近,因而,中泰兩國人民在觀察事物及表達思想感情方式上也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處,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從泰語里面找到對應的成語,其喻體和喻義都相同或相似。比如:“藕斷絲連”比喻好像是斷絕了關系,實際上仍有牽連。(唐孟郊《去婦》詩:“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相連。”)對應的泰語是“”,意思與漢語一樣,表示荷花留絲,比喻關系還沒有徹底斷絕?!奥勲u起舞”對應的泰語是“”(雞叫就起來即起),比喻一大早就起來;“一箭雙雕”、“一石二鳥”對應的泰語是“”(一個子彈打死兩只鳥);“”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個頭六只手,用來比喻神通廣大,本領出眾,相當于漢語“三頭六臂”?!啊弊置嬉馑际菍λ@?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應的漢語是“對牛彈琴”?!皻㈦u儆猴”對應的泰語是“”(殺雞給猴看),比喻懲罰一個人以警告其他人?!按虿蒹@蛇”對應的泰語是“”(打草讓蛇醒),比喻做事不周密,致使對方有了警覺。
當然,由于地理環(huán)境、民族文化的不同,漢泰成語中有的用同一事物作比喻,盡管喻體相同或相似,但喻義可能不同或截然相反。比如“龜毛兔角”比喻徒有虛名,而泰語“”(龜須兔角)則比喻奇談怪論。在教學當中對這些喻體相同喻意不同的成語尤其要注意。
成語中蘊含有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它能反映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物產(chǎn)資源、生產(chǎn)方式、風俗信仰、價值觀念等,體現(xiàn)出與人類生活有關的文化現(xiàn)象。
比如中國人崇尚龍,以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因此帶有“龍”的成語都顯示出波瀾壯闊、大氣榜礴的氣勢,一般也都為褒義詞,比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泰國沒有“龍”,只有一種有冠的大蛇稱為“納卡”,也是傳說里的動物,與佛教有關,但因為它是神物,所以與“納卡”有關的成語只有一個“”(Wasana Boonsom and Sombat Tangkorkiat,2004),用來比喻不同地位的人在一起,意同漢語“魚龍混雜”。再比如牛在漢人眼里自古以來是與“大”緊緊相連的,以至于人們說起大,就用牛來表達,許多成語都取其“大”義,如“牛鼎烹雞”、“汗牛充棟”、“牛刀小試”等。而在泰國,大象和鱷魚隨處可見,因此含有“大象”和“鱷魚”的成語就很多。大象因其體積龐大,所以泰國人說起大,就用大象來表達,比如“”,意思是騎大象捕蚱蜢,比喻小題大做,意同漢語“牛鼎烹雞”;“”意思是教鱷魚游泳,引申為“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
中泰兩國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思維方式不同,地理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也不同,因而對成語的感受和聯(lián)想也不盡相同,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對這類成語進行意義分析和探源,讓學生理性思考,體會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借助詞匯更好地促進文化的學習,充分理解成語的內(nèi)涵。在成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對這些成語所反映出的中國文化給予強調(diào),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成語的含義。
大部分成語是從歷史上沿襲下來或千百年來人們廣為流傳的口頭俗語,許多成語都具有典故性,神話寓言或者古代詩文。只有了解這些成語的各種來源,才能準確理解它的意義。理解一個成語的意義決不能望文生義,成語的意義往往有一定的出處,有的是長期流傳下來的有特定意義的口頭俗語,在表層意義的背后,蘊藏著深層的意義,因而單靠字面上的意義是不能正確理解它的真實含義。例如,“七步之才”這個成語,認識它的字面意義并不難,但如果不知道“七步成詩”的典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難于領會其用來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的緣由。同樣地,如果我們了解“三顧茅廬”源于歷史上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來幫助自己,三次到草廬去拜訪他的典故,就很容易理解其形容對人才誠心誠意渴求的含義。
我們還可以結合泰語對應的成語來對成語產(chǎn)生的淵源進行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成語“杞人憂天”從現(xiàn)代語言字面來解釋好像沒有什么意義。但這條成語實際表現(xiàn)的意義是“不必要的或無根據(jù)的憂慮”,它出自《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無所寄,廢寢忘食?!碧┱Z中相應的熟語是“”,字面意思是“兔子驚掉”,其整體意義就是“對于不足為奇的事情過分驚訝”。這條熟語來源于寓言故事語出《兔子驚掉》,一只兔子睡于糖棕樹下,忽然一個糖棕果掉落在地,它大吃一驚,以為天將傾塌,于是起來拼命奔逃。一邊還高喊“天要塌啦”,林中其他動物聽見也紛紛跟著四散逃命。獅子聽見后,讓兔子帶大家去看天塌現(xiàn)場,結果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一顆糖棕果墜落在地而已。
另外,成語的歷史源遠流長,對古漢語的語音、語義和語法仍然有了相當程度的繼承和保留,很多字詞的含義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有了巨大變化,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含義進行解釋就必然會產(chǎn)生偏誤。因此,成語中古今異義的詞語應著重進行講授和辨析。比如學習“短兵相接、草木皆兵”等成語,就要對“兵”這個古漢語實詞有幾個用法和幾種意義了解清楚;成語“破涕為笑”、“愴然涕下”、“感激涕零”等,這里的“涕”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鼻涕,而是古代漢語中眼淚的意思;如成語“不脛而走”、“奔走相告”、“雞飛狗走”等,“走”在古義中是“跑”的意思,“不脛而走”是指消息快速的散播出去,而不是像“走”的現(xiàn)代漢語意義那樣悠閑緩慢的散播出去。
成語有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之分,很多成語只有結合一定的語境才能被學生理解。有時泰國學生即使明白了成語的意義但還是會有使用不當?shù)那闆r出現(xiàn),這也是與泰國學生不熟悉成語的語境有關。因此,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進行獨具特色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練習中體現(xiàn)教學的趣味性,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對蘊含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這類的成語,我們可以運用講故事這種教學設計。比如“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某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當問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時,此人無以對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后不統(tǒng)一;“草船借箭”出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故事大概內(nèi)容是寫周瑜因嫉妒諸葛亮而要求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但是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xiàn)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此成語的意思是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東山再起”的典故出于東晉時期,賢人謝安堅決辭去官職到東山隱居,前秦南侵,謝安臨危授命,率軍北伐收復失地。現(xiàn)在多用來比喻失敗后,恢復力量再干或者失勢后重新恢復地位的情況。這些神話寓言和歷史故事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便于成語理解和應用。
在成語教學中還應該注意語言環(huán)境的設置,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印象更加深刻,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演示,結合實際設計一定的場景進行成語的情景教學模擬,把成語教學和運用有機結合起來。在演示中,教師展示成語是如何在恰當?shù)恼Z境中被正確使用的,然后在課堂上給學生機會進行情景再現(xiàn),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表演,加深學習印象。這樣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演示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得到適時糾正,學生也可以在運用中主動總結規(guī)律,提高自學意識和成語應用能力。需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學習成語在于運用,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多使用成語。
目前的一些教材和詞典對成語的注釋過于簡單,沒有必要的限制,致使意義含混模糊;有的缺少褒貶色彩及語義輕重說明;有的語句復雜,主旨不明;語性與功能不明或者缺少語用條件說明容易誤導學生(王若江,2001:28-35)。在漢語詞典中,成語的解釋對于泰國學生來說難免晦澀難解,漢泰詞典中的成語首先收納量少,不能滿足中高級泰國學生的成語需求;其次,注釋難以將漢民族成語的精髓淋漓盡致的表達。針對泰國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我們認為,應當盡可能地對成語的搭配、功能等進行一定的描述,這樣會使學生對成語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以減少偏誤的發(fā)生。
總之,在對泰國漢語學習者進行成語教學時,我們要從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兩方面入手。除了理解字面意義之外,還應結合學生的交際水平解釋相應漢語成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立足于漢文化,盡可能地與泰國文化進行對比,消除成語意義理解的文化知識障礙,適當?shù)囊玫涔蕘磉M行引申。
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66頁。
康麗雅:《比較漢泰動物的文化含義與翻譯》,《漢學研究》,2011年第5期。
馬淑芬:《漢泰飲食成語對比研究》,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若江:《留學生成語偏誤誘因分析——詞典篇》,《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Wasana Boonsom and Sombat Tangkorkiat.Idioms for Zodiac.Bangkok:Suveeriyasarn,2004,110.
Analysis of Thai Senior Students’Errors in the Usages of Chinese Idiom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ZHANG Lingzhi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102 China)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ailand senior students’Chinesewritings,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errors in the usages of Chinese Idioms fromfour aspects:the form,syntax semantics,and pragmatic point.The result shows thatwe should start from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Chinese idioms to Thai students,and try our best to eliminate the cultural knowledge barrier through comparing these two countries’culture.
Thai learners;Chinese Idioms;error analysis;teaching strategy
H195
A
2221-9056(2017)11-1554-06
10.14095/j.cnki.oce.2017.11.013
2016-04-01
張靈芝,廈門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本文為福建省社科項目《孔子學院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2012B037)階段性成果。Email:lzzhang@xmu.edu.cn
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720171021)(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感謝《海外華文教育》匿名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文中不妥之處概由本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