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它會幫助我們輕松地獲得快樂與成功;用得不好,它會讓我們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費,甚至會毀掉我們的一生。
如果你染上很多壞習慣,那就不妙了。因為,當壞習慣的惡果在最后慢慢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其所釀就的劣質(zhì)酒就只能你一個人苦苦消受了。
【人物堂】
酷愛長跑的蘇東坡
說到兩宋文士,我們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形象。事實上,宋朝文人并不全是文弱書生,有些人是相當熱衷于鍛煉身體的,身體倍兒棒,講體力、論功夫,未必遜色于武將。大文豪蘇東坡喜歡健身嗎?當然,他采用的方式是長跑。
東坡說:“善養(yǎng)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痹趺醋霾沤猩朴陴B(yǎng)身呢?既要能靜,又要能動;既能安于清閑,又能承受勞累,唯有讓身體經(jīng)常運動,才能適應寒暑的變化,才能身強力壯,不會輕易倒下。
在寫給朋友程正輔的信中,蘇東坡談到自己的運動習慣:“晨興疾趨必十里許,氣損則緩之,氣勻則振之,頭足皆熱,宣通暢適,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泵刻煸缟掀饋?,一定要跑十華里左右,氣喘得受不了的時候就慢下來,緩過來后再繼續(xù)加速,跑得頭上出汗,腳心發(fā)熱,血脈流通,四肢舒暢。如此這般長期堅持,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了。
(摘編自《北京青年報》2016年9月22日)
勤學苦練的顏真卿
顏真卿最開始練書法時總是靜不下心來,總想能走點捷徑。他慕名到當時的大書法家張旭那里學習,可是投師半年多,他很少得到張旭的直接指教,張旭只是把前代名帖和自己寫的字交給顏真卿臨摹,要他反復揣摩,并多觀察大千世界、領(lǐng)悟自然萬象,從中尋求藝術(shù)上的啟示。對這樣的教法,顏真卿頗感失望,于是請求張旭盡快傳授妙訣給他。張旭聽后,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說除了養(yǎng)成苦學的習慣外,并沒有什么訣竅。顏真卿聽了老師的話,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終于明白了為學之道。
從此,他不再妄求成功的捷徑,而是勤學苦練,終成大書法家。
素材解讀
在第一則素材中,我們得到了這樣的信息:強壯身體才能強健精神,但健身的過程是漫長的,需要長久的堅持。蘇東坡就做到了,他堅持每天長跑,并逐漸養(yǎng)成了一種好習慣,讓他受益終生。而在第二則素材中,顏真卿最初是想直接得到張旭的指點,卻發(fā)現(xiàn)習字需要耐心,只有腳踏實地地寫下去,習慣成自然,寫出來的字才會好看。最終,顏真卿經(jīng)過勤學苦練,成為一代大家。
適用話題
習慣、勤奮、健康、堅持
【成語令】
習非成是
[出處]:西漢·揚雄《法言·學行》:“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釋義]:習:習慣;非:錯誤;是:正確,對。習慣于某種錯誤的做法或說法,就有可能會把它當成正確的。
[造句]: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一帆風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美好的祝愿罷了。生活的幸福與否,與我們的行為習慣密切相
關(guān),好習慣多了,生活自然會傾向好的一面;反之,壞習慣一旦養(yǎng)成,久而久之,就會習非成是。
[近義]:積非成是、習非成俗
入鄉(xiāng)隨俗
[出處]:《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p>
[釋義]:俗:風俗。到什么地方,就遵從什么地方的風俗。常用來形容隨遇而安。
[造句]:早就聽叔叔說過,廣東這塊兒有吃早茶的習慣。這不,一大早,我們?nèi)揖腿豚l(xiāng)隨俗地體驗了一把,真是棒極了!
[近義]:隨鄉(xiāng)入俗、入境問禁
【故事說】
習慣從兒時養(yǎng)起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出人意料的是,這位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薄霸谟變簣@學到了什么?”學者答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測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p>
思維遷移
良好的習慣能使人獲得成功。一個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就像獲得了成功的通行證。因為在良好的習慣的帶動下,我們能夠準確地把握前進的方向,讓自己迸發(fā)出無窮的力量。然而,事物有兩面性,習慣自然也有好壞之分。當一個人在生活中養(yǎng)成不良習慣時,可以想象這不良習慣將會對自己及他人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要杜絕不良的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我們才能適應多變的世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那么,在兒時形成的良好習慣(或品德),現(xiàn)在,你還剩下多少呢?
使用范例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于習慣不同,便相去甚遠。拿破侖· 希爾曾說:“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摧毀一個人?!笨梢?,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于習慣。成功者之所以成功,自然得益于習慣的鼎力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習慣同樣責不可卸。
馴象與訓虎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居然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卻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小的時候,就用一根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么掙扎,都無法掙脫。后來,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等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卻也不掙扎了。
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但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就在于他摔跤后讓老虎舔凈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一發(fā)不可收拾了,最終將馴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老虎曾經(jīng)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于自己的習慣(他已經(jīng)習慣他的老虎不吃人)。
思維遷移
習慣真是一把雙刃劍啊。一方面,與其看大象被習慣束縛,不如看人們用習慣去駕馭事物,這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人們被習慣所累,這已經(jīng)是犯了習慣性的錯誤,認為虎已經(jīng)習慣素食,殊不知,虎的天性乃是食肉啊。
使用范例
有位教育家說:“習慣就仿佛是一條纜繩,我們每日為它纏上一股新索,用不了多久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逼鋵崳晳T既可以養(yǎng)成,也可以打破,只是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養(yǎng)成。一句話,成也習慣,敗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