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布赫
1.玄奘的翻譯觀
玄奘主張應該注意原文風格,認為原文如果簡單平實,譯文就不應該做文字修飾。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則是對佛經中一些內容音譯制定的規(guī)則,這表明玄奘不完全同意意譯。所以他屬于“厥中”派,對于直譯和意譯是根據文本內容和風格而尋求方法,其方法則不拘泥于直譯和意譯?!拔宀环币糇g原則分別是:第一個是“為秘密故”,原文中一些詞語,如果難揣測出其義,則不能意譯;第二個是“含多義故”,原文中有些詞匯意思多,不能選擇其中哪個具體的意義來翻譯;第三個是“此無故”,原文詞語中土沒有;第四個是“順古故”,有些專有名詞前代翻譯已經為大家廣泛使用,只需沿用無需另譯;第五個是“生善故”,原文有些詞匯能夠喚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翻譯過來反而會使人輕賤它們。
2.從翻譯因素論角度分析玄奘的佛經翻譯
許鈞在《翻譯論》(2014)一書中提出翻譯因素論,他提出影響譯者“譯什么”和“怎么譯”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幾點:文化語境和社會因素、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因素、翻譯動機與翻譯觀念、語言關系與翻譯能力。
社會因素對翻譯的選擇、翻譯的接受和傳播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在唐朝時期,唐朝帝王認為自己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后代,所以在唐朝道教除武后時期,大部分都是在佛教之上的。社會對佛教的需求,迫使帝王重新重視佛教的地位。也正因為社會對佛教的需求,也促使佛經翻譯的興盛和發(fā)展。
“就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而言,翻譯界真正對此問題予以關注始于20世紀80年代。”(許鈞,2014:150)在玄奘的佛經翻譯中,確實受到了當權者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我們可以從玄奘在佛經翻譯的十一個譯場司職中發(fā)現一個很重要的職位,那就是監(jiān)護大使。之所以會有帝王派官員參與譯場翻譯,正是因為帝王需要對佛經整個翻譯流程及翻譯內容進行監(jiān)督和審查,以免不利于朝廷的內容流傳到民眾中。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這里必然涉及“為什么翻譯”的根本問題。對懷有歷史使命感的翻譯家來說,只有明確了“為什么翻譯”這一根本問題,才能解決“翻譯什么”的選擇。翻譯家的翻譯動機對他們選擇什么文本來譯,采取怎樣的策略來進行翻譯,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保ㄔS鈞,2014:156)從這個角度看,玄奘作為翻譯主體,有選擇翻譯文本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翻譯什么”的問題。從玄奘翻譯佛經前的人生經歷就可以看出,翻譯動機對玄奘的影響。玄奘對求得佛法的虔誠之心,和玄奘對佛法的熱愛,促使他不辭辛苦,歷時20余年,潛心翻譯佛經?!八^翻譯觀念,即譯者對翻譯的認識,它直接體現了譯者對翻譯活動的理解,也制約著譯者的價值取向及翻譯方法。應該說,譯者進行翻譯活動,都是為著一定的目的,其動機將有形或無形地始終影響著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選擇與取舍,而與翻譯動機同時起作用的,還有不可忽視的翻譯觀念?!保ㄔS鈞,2014:161)玄奘在佛經翻譯的過程中,總結出“五不翻”的音譯原則,對這“五”部分,他不主張意譯,也正是出于玄奘想表達從天竺傳過來佛經經典的原汁原味,讓大唐民眾能更完全地接受天竺佛學經典。玄奘在佛經翻譯過程中,既不選擇全部“質”譯,也不“文”譯。而對這一點,玄奘的“五不翻”正是最完美的例證。“五不翻”中,大部分都是因為梵語和漢語的無法直接轉譯或者不能直接轉譯而總結出來的。因為語言之間存在不同,所以交流起來有障礙,才會有翻譯,才會有譯者。那么對譯者就會有嚴格要求,也就是對譯者能力有嚴格要求,能否駕馭兩種語言是對譯者能力的重要衡量。余光中(2002)對這種能力或才能作過富有感染力的表述:“大翻譯家都是高明的‘文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種能力,將兩種并非一見鐘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一對佳偶?!毙蕵O為符合對譯者語言上的要求,他不僅對中印文字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對佛教經典內容有很清晰地理解。
3.結語
對玄奘的研究,可以理解中國第一次翻譯高潮,也可以看翻譯理論慢慢地發(fā)展和演化。而用翻譯因素論重新理解玄奘的佛經翻譯也是一種新的結合,這也正是本文的新穎之處。通過對論文的寫作,也使作者重新認識到玄奘的佛經翻譯對之后翻譯理論的奠基作用,尤其是其對翻譯過程的總結,也為之后譯者翻譯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長春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