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俐羽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進行,在整個音樂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農村小學音樂教育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版塊。探析其原因,有學校教育、教師隊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制約。本文通過原因的分析,尋找到能夠順利突破限制瓶頸的鑰匙,幫助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提高音樂氛圍,為農村小學生插上音樂之翼,翱翔于藝術的天空。
關鍵詞:農村小學 音樂教育 制約因素
農村小學音樂發(fā)展的速度一直未能與時代的步伐同步,與國家音樂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在重要連接點上發(fā)生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深入研討,發(fā)現(xiàn)制約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社會環(huán)境中,音樂氛圍的缺失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其環(huán)境氛圍對農村小學音樂教育有深度影響。但如今的農村環(huán)境對小學音樂教育造成了嚴重的侵蝕和干擾。在很多農村小學,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小學,因為農村的村容村貌、村民文化水平和精神風氣的影響,很少有人重視音樂教育,所以學校沒有設置正規(guī)的音樂課程,甚至部分學校連起碼的教學任務都不能完成。正是這些落后思想觀念的存在,加上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很難轉變學校對課程設置的安排,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音樂教育不加以關注、不予以重視、不給以安排。很多老師在心里認為音樂教育可有可無,所以任意的將音樂課調整成為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進行知識講解,忽略音樂培養(yǎng)。音樂課程被認為是小科,教師在學校不被重視,難以有機會進行學術討論、進修、培訓等活動,難以提高自身水平。在農村很多小學校的藝術實踐都是空白的,理論的缺失,與實踐的結合必定缺少關聯(lián)。大部分農村小學,沒有音樂活動室、沒有音樂課、沒有活動小組、沒有任何音樂比賽、更沒有學生展示才能的任何文藝演出,學生無法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音樂的追求和探索。
二、學校教育中,教學器材的匱乏
受經(jīng)濟條件限制,農村小學無力購買正規(guī)的、符合條件的音樂教具。目前仍有很多農村小學校舍簡陋,教學設施陳舊,教學硬件缺乏,教學環(huán)境惡劣,許多小學老師無法在學校開展正常的音樂教學活動,無法帶領學生領略音樂的奧義,無法設置理想的課程讓學生痛快地學習。但目前的農村小學,出現(xiàn)率和使用率最高的彈奏樂器是電子琴,至于風琴和鋼琴,農村小學生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鋼琴只能是電影電視劇中出現(xiàn)的夢幻和童話。在農村小學,因為沒有固定的音樂教室,所以經(jīng)常能夠看見教師們每天搬著電子琴穿梭于各個教室,居無定所的流浪于各班級之間,但每到一處,都會獲得學生滿堂的掌聲和歡呼聲。受資源條件限制,教師無法教導學生使用音樂器材,只能通過師講生聽的傳統(tǒng)方式去了解樂器知識,那樣無異于紙上談兵,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必然讓學生的樂理知識體系崩盤,無法拓展學生的音樂思維。教學設備的匱乏,教學能力的限制,致使學生的審美能力無法提高。
三、教師隊伍中,素質能力的短板
在廣大的農村小學,因為編制的關系,學校招聘的專職音樂教師并不多,許多音樂教師被聘用后,還要兼任其他功課,這種現(xiàn)象導致教師自身音樂素質的不斷弱化,導致教學課程的挪用或者占用,學生經(jīng)常盼星星盼月亮的盼來一節(jié)音樂課,卻被班主任占用成自習,音樂教師也無法撼動班主任的權威。大多數(shù)農村音樂教師,自身音樂水平有限,加上后期培訓的缺失,往往缺少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水平,缺少專業(yè)的講解能力,只會通過播放錄音機、觀看PPT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樂器和歌曲,不會正確的教導和引導。在教學觀念上,部分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師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最多是將歌曲教會學生演唱,通過一遍又一遍的集體演唱方式,機械化的教學,學生就像一部復印機,讓歌曲在記憶中通過,即使學會了歌曲,也只是模仿,并不懂得任何的發(fā)聲技巧、演唱方式。在農村小學生當中,95%以上的學生都不認識音符,不懂得聲音的區(qū)間,這與教師自身素質能力有限關系甚大。
四、學生家長中,教育理念的落后
在農村,家長讓孩子上學只是為了考大學,想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改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所以特別重視孩子的文化知識建構,對音樂課程不予以重視,普遍認為音樂知識茶余飯后的一種消遣,如果讓學校設置大量的音樂課來教導孩子,讓學生回到家里之后進行音樂方面的訓練,絕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都會認為那是不務正業(yè)。在家長的教育理念上,寧可把錢都花在語數(shù)外的課外輔導上,也不愿把錢花在看不見邊際、沒有前途的音樂上。音樂在中、高考中不占一點分值,所以家長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在音樂上浪費時間和精力。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農村家長認為,孩子唱歌好聽就是音樂好,認為唱歌是唯一的展示音樂能力的方式,這樣也抹殺了很多善于作曲、寫詞、鼓樂方面的學生能力。面對應試教育的升學方式,家長“學習第一、成績第一”的觀念根深蒂固,“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無法動搖,短時間內沒有哪種方式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意識,改變家長對音樂的態(tài)度,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最大難題。因為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還需要家長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五、學生個體中,音樂意識的模糊
小學生的世界觀并不完整,在小學生的世界里,對于學習什么并無重要、不重要之分,他們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之分,但能力培養(yǎng)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的多方面影響,如果周邊環(huán)境對音樂都不夠重視,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興趣和愛好自然會消減。許多學生喜歡音樂,在聽見樂曲聲音時會興奮,但不喜歡音樂課,看見音樂教師就發(fā)困和發(fā)呆。在當今時代,學習成績依然是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最重和最終砝碼,所以學生也是在課余時間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補習語數(shù)外知識,忽略對音樂的學習。在音樂課堂上,因為學校和教師對音樂課的不重視,所以學生在課堂上也往往表現(xiàn)出隨意性和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老師在上面講一套,學生在下面聽一套,一點都沒把音樂課當回事,認為這只是自己的一種娛樂,所以沒有傾注任何的情感和努力。
綜上,農村小學音樂教育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必須從社會環(huán)境、學校教育、教師團隊、家長認可、學生自身等幾個方面共同努力,同時著力,研究如何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愛好,提高音樂教學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