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紙、筆是繪畫材料中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元素工具,尤其在傳統(tǒng)中國繪畫材料中,紙和筆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并且形成了獨有的一套體系,中國繪畫的發(fā)展和前進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傳統(tǒng)材料紙和筆的革新和演進。中國花鳥畫作為傳統(tǒng)繪畫中不可分割重要組成部分,紙、筆材料對其發(fā)展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對中國畫材料紙筆的探討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通過大量史實資料、藝術作品和創(chuàng)作體驗,條理清晰地論述了傳統(tǒng)繪畫領域中,紙和筆的使用和演變狀況。
關鍵字:紙;筆;發(fā)展變化
繪畫技法成就了風格與流派,而繪畫材料、工具則促成其品種類別。品類與流派,兩者各自衍變、淵源流傳、交相輝映逐漸形成繪畫史。其中,中國畫中材料中紙和筆的發(fā)明與使用、演變與進化,除了經(jīng)驗積累和技術進步以外,亦與繪畫觀念的改變、趣味的變化有著莫大的關系。二者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直接反映在繪畫史的持續(xù)發(fā)展中。
1.紙之衍
1.1絹之初
我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繪畫是在絹本之上。晚周的帛畫、戰(zhàn)國的楚墓帛畫以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它們均畫于細密的絹之上,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書畫用絹,《書畫鑒定簡述》的作者王以坤講到“只見過絹地寫經(jīng)一塊,也是單絲絹” ,由此可以說明書畫用絹早在晉唐時期已出現(xiàn)。
魏晉南北朝時,以絹作畫底的繪畫作品在經(jīng)歷戰(zhàn)亂之后己所剩無幾。據(jù)史料記載這一時期的紡織業(yè)較先前更為發(fā)達,能生產(chǎn)出質量較高的絹。生絹性較硬而且有毛茨,不易吸墨,書畫家所選用的絹是加明礬米漿后能吸墨之絹。顧愷之曾在他的《論畫》中談到用絹摹畫的方法,這就說明東晉時期的畫底普遍使用的是絹。
時至唐代絹仍然是主要的畫底,此外還有麻、棉布等其它畫底材料。米芾曾在《畫史》中說道:“今人收唐人畫必以絹辨”,這就說明絹在隋唐時期仍然是主要的畫底。古代之絹,愈早愈狹。在手工業(yè)織造術未發(fā)達至頂點的唐代,對于絹之織造,至多四尺。 從張萱的《搗練圖》中,可以窺見唐代民間紡織勞動的場景。張萱《搗練圖》的價值,不僅表現(xiàn)在藝術方面,更有史料價值的存在意義,它真實的反映了唐代絲絹的生產(chǎn)過程,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五代至南宋時,絹較前代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和變化。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畫譜》引王思善語云:“宋有院絹勻凈厚密,亦有獨梭者,有等級細密如紙老。但是稀薄者非院絹也?!边@其中清楚地講明了絹制作的精細程度,即便是同時代的織物也大相徑庭,雖然也有低等絹的存在,但大多數(shù)繪畫用絹還是可以的,如趙佶《聽琴圖》軸和宋人《膽瓶秋卉圖》等作品,對于絹的選擇運用,屬于高檔之絹。于此相比,社會上一般畫家所用的絹則比較薄,而且質量也差強人意。從畫的本身和其它各方面的輔證來看,絹地細密,而且不易沾污灰塵,如果又有較好保存,那么此畫必然效果極佳,如徽宗趙佶的《聽琴圖》雖經(jīng)歷了千年之久,但仍然平整細密。
元代的絹總體來說比宋絹顯得粗些,不僅沒有宋絹細密潔白,而且還呈現(xiàn)出稀松的狀態(tài)。當然,元代也有織得較好書畫用絹,其質量也較高,如趙孟頫絹本《臨蘭亭序》卷,它的上下兩邊的長格是織上去的,豎小格是畫上去的,相比一般用絹更細密勻凈。
明清時期,民間及宮廷中仍有絹的應用。明清的院畫以用絹為主,其絹幅可達到六、七尺,而且絹的種類非常繁多,著名的有吳絹、耿絹。另外,清代還采用染色和描金銀技術,使絹的外觀十分精美別致。
1.2紙之延
紙的發(fā)明是中國繪畫底子變革的重要開端。紙發(fā)明于漢代,其出現(xiàn)主要緣于對書寫簡便的要求 ,后來逐漸應用于繪畫,成為中國古代繪畫最重要的材料之一?,F(xiàn)存西漢最早的紙以麻為原料。但紙質較粗而且顏色偏黃,由此可知造紙技術初期水平比較低下。在經(jīng)歷了西漢造紙技術的發(fā)展,到了東漢初期造紙具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東漢和帝時,皇后鄧綏對紙制品寵愛有加,其臨朝之時又恰逢蔡倫為朝中尚方令,專門主持造紙,這就使造紙術得到較大發(fā)展與進步,對后世造紙用材、技術的基本規(guī)范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蔡倫對造紙術主要有兩方面的貢獻:一是拓展了造紙的原料。二是改進了抄紙技術。 其后造紙工藝不斷改進和提高,并愈來愈多地用于繪畫和其他方面。但初期紙質比較粗糙,還不能適用較精細的繪畫筆法描繪,加之人們使用材料的習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仍然以絹為主要材料。但是造紙技術在漢代基礎上還是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這時的紙質更加潔白細密、表面平滑。由于紙相對絹帛價格低廉,民間的一些畫家常用它繪制畫稿,一些畫家也用紙繪制正式圖畫?!稓v代名畫記》中有記載一些當時的紙底繪畫。如曹不興有“雜紙畫《龍虎圖》、紙畫《清溪龍》”,顧愷之有“白麻紙《三獅圖》、白麻紙《司馬宣王像》”。
造紙工藝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基礎上有了較大提升;同時開拓了以竹制紙的新工藝。宋邵博《聞見后錄》中可知唐代的紙己開始有生熟之分。此外,據(jù)史書記載唐代已能造出長丈余的巨幅之紙。
五代兩宋之時,水墨畫的初步興盛,此時的皮紙制造業(yè)發(fā)展亦是迅猛,導致漢以來一直居主導地位的麻紙退居其次。這其中的原因在于,皮紙比麻紙質地更加潔白、平滑、柔韌性,幾乎可以用于各種用途,遂得逐漸普及。如李公麟《維摩演教圖》、趙昌《寫生蛺蝶圖》等均為楮皮紙本,而《維摩演教圖》紙質更勻細平滑,為當時上乘皮紙制品。歷史上久負盛名澄心堂紙,也皮紙的一種,是五代南唐后主專供御用及賞賜群臣的極品用紙,被蔡襄譽為紙中第一品 。此外當時竹紙也得到了一定推廣,還有朝鮮半島的“高麗紙”,作為貢品流入我國,也頗受書畫家歡迎。
元代繪畫以紙為材料已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這首先是因為宋代以后書畫紙質量的提高和產(chǎn)量的擴大,再者與元代文人畫興盛所帶來的技法變化有很大的關系。文人作畫本為余事,而日常書寫自唐宋以來已以紙為主,因此他們在作畫時,必然選擇容易獲取而且性能熟悉紙張。同時,由于書畫之間用筆用墨相同的原理,文人作畫又注重以書入畫,這就使他們更加重視紙的研究與運用,使繪畫筆法更貼近書法用筆的韻味,更便于揮毫運墨。元代較多用紙的畫家主要有“元四家”及錢選、趙孟頰、柯九思、王冕等。如現(xiàn)存黃公望《溪山雨意圖》畫底為桑皮紙,趙孟頫《從騎圖》、朱德潤《秀野軒圖》、張遜《雙勾竹圖》等大量元代紙本繪畫,均以皮紙為材料。
發(fā)展至明清時期,繪畫以紙為材料已占絕對優(yōu)勢。明清繪畫用紙除承繼宋元并在紙質上更加進步外,生紙的應用與普及是繪畫用紙最顯著的變化。生紙是指抄成后基本未經(jīng)再加工的紙張,其特點是易吸墨且滲化性強。生紙盛行于世,既是文人寫意畫技法運用的需求,同時又促進了寫意畫技法的豐富和完善。尤其明代嘉靖前后,陳淳、徐渭等畫花鳥創(chuàng)大寫意技法,運用濃淡不同墨色在未干時相互滲化的作用,取得淋漓酣暢的水墨效果,即在生紙上完成的。清代以后,生紙已被更多畫家,主要是文人畫家所應用,如清初八大山人、石濤、髡殘,清中期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黃慎、李方膺、高翔,清末海派趙子謙、虛谷、蒲華、任頤、昊昌碩等,均主要用生紙作畫。生紙的性能主要是由制紙程序和技術來決定的,而明清書畫用紙質量大多一般,當然,除此之外,明清繪畫也有精致的高級紙張存在,宣德紙和徑縣紙就是其中著名的書畫用紙。
2.筆之徑
史前的繪畫用筆,尚無實物可證。據(jù)《物源》記載可推知毛筆的最早出現(xiàn)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之時。實際上,自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了繪畫,就產(chǎn)生了繪畫用筆。
秦漢時期,我國毛筆的基本形制和制造工藝確立了。春秋戰(zhàn)國時毛筆名稱并不統(tǒng)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規(guī)范名稱曰筆。 戰(zhàn)國后期至秦漢這一時期,毛筆的樣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具體是指筆頭與筆桿連接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戰(zhàn)國以前,毛筆的做法較為原始,將筆頭之毛裹在筆桿的外圍,然后以絲線捆扎,后涂漆加固。用這種方法制出的毛筆,筆頭中空,而且使用時容易分叉。秦以后,改變了這一制筆方式,首先將筆桿一端挖空,而后將筆頭納入此空腔之中。這一制作工藝的改變,奠定我國毛筆的基本形制。這種形制其優(yōu)點在于,可以增加筆頭蓄水量,從而方便了快速書寫。這一時期毛筆作為直接書寫的工具已大量使用 ,因而對毛筆的性能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標準。從出土的戰(zhàn)國及秦漢毛筆實物來看,當時毛筆選毛已十分精致。由于當時漢字形體和筆畫的變化,書寫時要求毛筆筆頭既富于彈性,又要蓄水量大。而披柱法的創(chuàng)始,正是適應這一要求而出現(xiàn)的。所謂披柱法,即選用較堅硬的毛作為中心,使其形成筆柱,而后外圍再覆以較軟的披毛。依這樣方法所制成的毛筆,筆頭勁健、蓄水量大,適合大量、快速的書寫文字,于繪畫方面適于繪制較長線條,于是得到迅速推廣與應用,成為此后我國毛筆的基本制筆工藝方法之一。
隋唐的制筆業(yè)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當時宣州制筆業(yè)發(fā)展迅速,一躍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其所制毛筆在選料和工藝上都很精良。不僅用作貢品,而且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和稱贊。唐代毛筆的形制主要為粗桿、短鋒,筆頭原料以兔毫為主,另有少量鼠須、羊毫等。這是與隋唐時期書繪相關風貌分不開的。但由于唐代繪畫技法、書法風格的多樣性,這就必然對毛筆提出不同要求,促使毛筆的形制發(fā)生相應的改變,致使毛筆的形制也逐漸多樣起來。如此時出現(xiàn)的長鋒筆就是這其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長鋒筆實際上是筆頭較長,而桿細、鋒長在當時不僅對于書法言,而且代表了唐代多數(shù)畫家對毛筆形制改革的愿望。
元代文人畫追求以書入畫,并注重繪畫筆法的寫意性。這就要求繪畫之筆的鋒要軟硬適中彈性適宜、儲水量大。當時湖州所產(chǎn)長鋒羊毫筆恰為這種特性,適應了當時文人畫技法變化的需要,盛名日著,終于成為湖筆最具特色的品種。由于元代湖州制筆以精良的制作工藝而著稱,幾乎所有御用筆都是由湖州筆匠制作。
到了明清時期,毛筆在注重實用的同時,更加講究外在的欣賞性。在這種風氣促使下,毛筆的選材與制作工藝都愈加講究,有的甚至以豪華為尚。至此,明清毛筆制造業(yè)進入了鼎盛階段,各地制筆業(yè)競相發(fā)展,這種狀況適應了明清書畫技法多樣性對毛筆性能的不同需求。
結語
從繪畫歷史的角度來看花鳥畫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對紙和筆的依賴性。紙和筆的每一次變革,可以說都是伴隨著繪畫史的演變。也可以這樣說,新工具和材料的應用對傳統(tǒng)花鳥畫發(fā)展史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材料、技術等方面變革中國花鳥畫,是每個中國花鳥畫家都不能逃避的責任和使命。在今天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的世界藝術風潮中,我們應當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不迷失方向的基礎上,通過大膽創(chuàng)新和吸收外來文化方法,為中國畫的再度輝煌和未來更廣闊的發(fā)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鄧軍.淺談繪畫藝術中的肌理美[J].華文化壇,2008 (01):168-170.
[2]鄭力.肌理與效果[J].新美術,1995(01):8-9.
[3]蔣彩萍.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蔣玄佁.中國繪畫材料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5]唐秀玲.重彩技法語言解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7]王以坤.書畫鑒定簡述[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8]玄佁.中國繪畫材料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9]《紙、絹、綾簡介》 http://sutrarts.com/arts/cat72571. html.
[10]造紙術發(fā)明前后,人們書寫主要用縑帛、簡犢,而縑帛昂貴,簡犢笨重,加之當時大量書寫的需求,遂成造紙術發(fā)明的重要動因之一。
[11]《后漢書·和熹鄧皇后傳》:是時萬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己。東晉袁宏《后漢紀·和帝紀》、東漢延篤《東觀漢記》對此也有記載。
[12] 蔡襄《文房四說》:“紙,李主澄心堂為第一,其為出江南池、歙二郡?!?/p>
[13]《說文解字》聿字條:“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又筆字條:“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庇之嬜謼l:“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薄稜栄拧罚骸安宦芍^之筆?!?/p>
[14]先秦時期,甲骨、金石是主要記事材料之一,此時毛筆只是作為刻畫、鑄造的輔助工具來使用。秦漢以后,人們記事主要以毛筆和墨直接書寫于竹木簡、帛、紙等材料上,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