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1日開始,有“人類最大規(guī)模的周期性遷徙”之稱的春運又一次開啟。為期40天的2018年春運中,近30億人次出發(fā)、回家。
春運成為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要從改革開放之初算起。改革開放帶來人口的大規(guī)模流動:外出務(wù)工的人群,收入增加后旅游的人群,再加之學生流、探親流,一年一度的春運成為40年來中國大地上定期上演、承載著太多牽掛與期盼的人口遷徙。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回家的路也在一點點發(fā)生著改變。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從汽車、火車到飛機,速度越來越快,家也“越來越近”;從徹夜排隊購票、嘈雜擁擠的車廂到手機購票、車上點餐,人在旅途也越來越有了家的感覺。
2018年春運,本刊記者走進車站、機場,用鏡頭記錄下新時代里的春運故事。雖然這場年度遷徙總是在冬天,但從不缺乏溫暖的畫面:深夜為“復興號”動車組進行“體檢”的高鐵檢修師、在火車上陪伴旅客度過大年三十的乘務(wù)組、滿載收獲奔赴家鄉(xiāng)的務(wù)工者、機場塔臺守護空中航路的空中管制員……
在這場一年一度的特別旅程中,我們看到一個流動的中國,看到日新月異的變遷,更看到不變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