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餐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殊構(gòu)成部分,以其獨有的味道征服了世界各國的游客。與西餐菜名的簡單直白相比,中餐的菜名還帶有一定的特殊含義或歷史典故,這讓餐客在品嘗美食的時候同時能夠領(lǐng)略文化。但中餐菜名的復(fù)雜內(nèi)涵也為翻譯者帶來了難題,那就是怎樣把中餐菜名完美地翻譯給外國的游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菜名的英文翻譯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和重視。結(jié)合翻譯中的變譯理論,總結(jié)了中文菜名翻譯的常見翻譯方法,旨在通過變譯理論的實際應(yīng)用為中餐菜名的翻譯做出一點分析,以便翻譯理論能夠在實際中有用武之地。
[關(guān) 鍵 詞] 變譯理論;中餐菜名;翻譯
[中圖分類號] H159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3-0168-02
一、引言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飲食文化也堪稱精粹部分。中國地大物博,加上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讓中國的飲食更是帶上了濃厚的文化色彩。隨著外國游客的不斷增多,中國菜名的英文翻譯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和重視。基于此,結(jié)合翻譯中的變譯理論以及中餐菜名的命名特點,總結(jié)了常見菜名的翻譯原則及方法。
二、變譯理論
變譯理論是一種新式的有別于傳統(tǒng)譯論的翻譯理論。通俗地說變譯理論是研究變譯的理論。具體是講變譯理論是從變譯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反映變譯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科學(xué)原理和思想體系,它以變譯為研究對象,研究變譯過程的一般特點和規(guī)律,尋求適于一切變譯方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變譯是一種非完整性的翻譯。2002年黃忠廉先生著述了《變譯理論》一書,提出了“變譯”這種翻譯方法,指的是“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要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這一翻譯方法的提出,彌補(bǔ)了翻譯理論上的一些空白。
“變”指的是“性質(zhì)狀態(tài)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不同于“直譯”和“意譯”,“變譯”顧名思義也叫“變通翻譯”,是“為了滿足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而對原文的內(nèi)容或結(jié)構(gòu)做出較大變動。
黃忠廉先生在《翻譯方法論》中提出“變譯”的十二種翻譯方法: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綜述、述評、譯評、改譯、闡譯、譯寫、參譯和仿作以及八種變通方法:增、減、編、述、縮、并、改和仿。
三、中餐菜名的特點
與西方菜名的直白相比,中餐的菜名具有自己的獨特特點,大體可以歸為由寫實主義命名和夸張浪漫主義命名兩大類:
(一)以寫實主義命名的菜名
中國菜肴絕大多數(shù)以寫實主義的方法命名,即從名稱中就可看出其主料、配料、做法、形狀、口感還有所用的烹飪器皿。
1.以主料為主,配料為輔的原則
如:涼拌金針菇、蛋羹、豆腐菜湯。
2.含烹飪方法+主料或做法+主料
如:臭豆腐、回鍋肉片、土豆燒牛肉
3.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
如:麻辣豆腐、糖醋排骨。
4.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
即中文菜名中含有人名、地名,即人名在前,中間加原料,地名在最后,如:川味小炒、東坡方肉、毛家紅燒肉。
5.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食品
如:餃子、包子、燒賣、豆腐、餛飩。
(二)以夸張浪漫主義命名的菜名
中國是一個有著頗深的文化內(nèi)涵的國度。為了提升菜肴的文化內(nèi)涵,品味出菜色的文化氣息,菜名中常使用成語作為其命名。比如,金玉滿堂、出水芙蓉等。
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這類菜都不清楚其內(nèi)容。在翻譯時是不可能將其浪漫夸張的以及典故內(nèi)涵譯入菜名中間,這樣會讓外國朋友不知所云。遵循翻譯的基本原則,譯者首先弄清楚主料,配料及做法,將其寫實的一面翻譯出來,而不得已而省略這些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1.食材的命名但卻以其形象比喻
如:蟹黃珍珠湯、冰花燉血燕。
2.以歷史典故,或命名人觀其形狀,或其出處命名,或其象征吉祥意義的命名
如:翡翠白玉湯、王府清湯官燕。
四、變譯理論在翻譯菜名應(yīng)用的重要性
語言是一種復(fù)雜的思維交際手段,其復(fù)雜性表現(xiàn)為語言都有其民族歷史、文化和心理的背景,特定語言的結(jié)構(gòu)形式以及這一語言的特定社會和歷史背景會導(dǎo)致使用語言的人形成語言中的表達(dá)法。而語言結(jié)構(gòu)、背景、思維、表達(dá)法的種種差異是造成語言可譯性困難的基本原因。因此,絕對的可譯性是不存在的 (劉宓慶,2000)。而英漢兩種語言恰恰是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就其語言來講,菜名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元素,集語言、藝術(shù)與文化于一體。因此,中國菜名翻譯實踐中存在著一個翻譯困難的事實:不論一個菜名翻譯得多么好,這個譯名都不可能完整地傳達(dá)出漢語菜名所承載的語言文化信息與功能,且存在著沒有譯出來的成分(林紅,2009)。所以,我們?nèi)粝朐诓豢勺g中尋到可譯性,則必先研究餐單的特點。中國菜名的命名法多樣,既有現(xiàn)實主義手法,又有浪漫主義的意境,既蘊(yùn)含著豐富的歷史,又充滿著民間情調(diào)和地方風(fēng)俗。所以,菜名不是簡單的菜名,而是一個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的藝術(shù)作品。
在菜名翻譯時,首先需忠實地告訴外國客人菜的原料和烹飪方法,這是菜名翻譯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先讓客人了解的內(nèi)容。即使他們無法想象到菜做出來的顏色、形狀、口感,甚至它背后豐富的典故、傳說和寓意。其次,應(yīng)盡可能反映出菜肴的色、香、味、形的主要特點,如有可能或必要,還需簡略介紹與該菜名有關(guān)的文化典故。
總之,翻譯不是注釋或說明,要簡單明了,以傳達(dá)主要信息為基本原則,而不應(yīng)該抱有窮盡的原則去解釋。翻譯后的菜名也應(yīng)該盡力保留信、達(dá)、雅的原則,讓人感覺是菜名,而不是注釋說明,是一件藝術(shù)品,具備意美、形美、音美的特點。以上是菜名翻譯,或者說是任何文學(xué)翻譯的基本原則。正是中餐的這些特殊性,才使得變譯理論在中餐菜名中的翻譯作用尤其重要。
五、變譯理論在中餐翻譯的應(yīng)用
研究中餐菜單的特點,本質(zhì)是要明確如何規(guī)范的將其譯為相應(yīng)的英文。黃忠廉教授的變譯翻譯理論為中文菜名翻譯指明了方向。變譯通俗地講就是變通以及翻譯。根據(jù)黃忠廉教授的定義,變譯即“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摘要求改變原作形式或部分內(nèi)容乃至原作風(fēng)格(黃忠廉,2002)。
(一)摘譯——去浮存實
根據(jù)中文菜單翻譯的特點,餐單中經(jīng)常使用諸如省略語、成語、數(shù)字等成分來體現(xiàn)中餐的意境,但外國食客更多關(guān)心的是菜肴的主料以及作法等。所以,我們在翻譯時可以摘譯外國人所最想知道的部分進(jìn)行翻譯,還原菜肴的寫實名,讓外賓一看就了解菜肴的構(gòu)成和特點。
1.摘譯菜肴主料為主、配料為輔
(1)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
如:番茄牛肉Beef with Tomato;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with dried shrimps。
(2)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with/in+湯汁(Sauce)
如:蠔油豆芽Bean sprouts in oyster sauce;沙茶牛肉Beef with special seafood sauce。
2.摘譯烹制方法為主、原料為輔
(1)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動詞過去分詞)+主料(名稱/形狀)
如:炸雞翅膀Fried Chicken Wing;軟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2)菜肴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動詞過去分詞)+主料(名稱/形狀)+配料
如:雞片海參Fried sliced chicken with sea cucumber;地瓜燒肉Stewed Diced Pork and Sweet Potatoes。
(3)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湯汁:做法(動詞過去分詞)+主料(名稱/形狀)+with/in+湯汁
如:清燉豬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紅繞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3.摘譯菜肴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
(1)菜肴形狀或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狀/口感+主料
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 ribs。
(二)闡譯——釋義傳情
在菜單的翻譯中,中文菜單命名中存在很多的人名、地名、祝福語、比喻(用典)命名方式,如果對于這些成分,我們僅保存摘譯其中的做法、原料等,無疑會將其間中國的文化會失去光彩。因此,我們附加變譯理論中的闡譯。以此保存原菜名的意蘊(yùn);其中用典的菜名采用闡譯其典故來源部分。
1.闡譯人名、地名、美好祝愿或象征吉兆的菜名
如:麻婆豆腐Mapo Tofu(Sautéed Tofu in Hot and SpicySauce);重慶毛血旺Chongqing Style Poached Jelly(like Pig Blood Cubes with Tripe and Cabbage in Chili Soup);全家福Happy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獅子頭Lion’sHead(Pork meat balls)。
2.闡譯用典菜名
如:蝶戀花Butterflies Falling Love with Flowers(Butterflies Shaped Eels,Carrot and Other Vegetables );帶子上朝Taking the Son to the Imperial Court(Duck and Pigeon);八仙瑤池聚會Eight Immortals Gathering at Yaochi(Fried Eight Delicacies)。
(三)改譯——感同身受
改譯是一種歸化處理方法,可以將外國人不熟悉的中餐菜名轉(zhuǎn)化為熟悉的外國菜名,譯文也更加貼近外國人的認(rèn)知,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雞肉串Teriyaki Chicken Stick;蓋澆面Chinese-style ravioli。
Teriyaki一詞是日語“烤”的意思,而ravioli是意大利語,與我們的“蓋澆面”很相似,外國人都非常熟悉(張銳,2008)。
六、結(jié)語
中華餐飲文化底蘊(yùn)厚重,以上部分是菜名翻譯過程中常用到的翻譯思想和具體的操作方法。不難發(fā)現(xiàn),在以浪漫主義、夸張方法命名的菜名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文化傳遞過程中不得已的省譯。但由于目前各國交流的深度、廣度均未能達(dá)到自由交流的程度,翻譯過程中也難免喪失了各自文化特色。黃忠廉教授的變譯翻譯理論是翻譯研究中一座燈塔,為餐單翻譯者提供了更明晰的翻譯準(zhǔn)則。
參考文獻(xiàn):
[1]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中文菜單英文譯法[M].北京:北京市旅游局編輯出版社,2008.
[2]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4]海娜,張錦帆.菜單漢英翻譯的順應(yīng)研究[J].湘南學(xué)院學(xué)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