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施素質教育以來,雖然做了積極的探索和改革,但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亟須教師通過學習改進做出更深一步的改革。這就要求教師正確認識教學改革的意義,不斷結合教學現代化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建立認識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的關系,致力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關 鍵 詞] 教學改革;教學理念;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47-01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和人才選拔機制的不完善,教學改革仍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地方。教師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重建學校教學管理制度。
一、教學改革的意義
首先,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先導,教師只有做到教育理念革新才會在要在課程改革中不斷付諸教學實踐。教育理念的轉變將會煥發(fā)出教學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教學理念與教育技術才能不斷革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適應社會發(fā)展,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最后,要致力于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將從根本上推進教師教學觀念及行為的轉變。
二、教學觀與學生觀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新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只有教師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有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樹立教育民主思想。新課程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全盤包辦。教師不應高高在上,以高姿態(tài)面對學生,而應本著民主的思想與學生和平共處。
第二,提高法制意識,以提高學生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識,認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能不懂法,更不能無視法,以免給學生造成人身傷害。
第三,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系。
三、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的關系
(一)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種學生:(1)不歧視智力有障礙的學生;(2)尊重后進生;(3)多關心性格孤僻,“不太合群”的學生;(4)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犯錯的學生;(5)包容有缺陷的學生;(6)贊賞有思想的學生。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能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不要將自己的目光只聚焦于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要全面地看待學生,評價學生。
(二)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于幫助與引導。好的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啃書本,死記知識點;好的教師在于引導學生制訂正確、合理的學習目標,然后督促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式向自己的目標奮進,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發(fā)現自己的潛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三)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反思是教學進步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在每次教學結束后勤于總結,進行反思,這樣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四)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面對學生,還要與其他教師不斷合作,還要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溝通。課程的綜合化要求教師注重教師間的合作,與不同年級、不同科目的教師相互配合。其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強有力后盾,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家校共育,以更好地督促學生。
四、致力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變以往的被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還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避免打“疲勞戰(zhàn)”。
因此,教師要從根本上讓學生轉變觀念,使學生建立主人翁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摒棄學習的依賴心理,學會獨立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講究方式、方法,不斷學習與摒棄陳舊的教學理念,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
新課改工作的開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先從觀念上有所轉變,然后通過不斷學習先進教學理念,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擺脫依賴心理,做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能夠做到自發(fā)自動。
參考文獻:
[1]莊靜肅.語文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王家政.中學語文學科教育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區(qū)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