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態(tài),引發(fā)教育理念、內容、手段等方面的變革。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必須研究把握互聯網時代思政工作的特點與規(guī)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互聯網高度融合。因此,解析“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蘊、探索“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尋找“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舉。
[關 鍵 詞]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9-0192-02
互聯網既是科技發(fā)展的產物,又遠遠超過了科技的范疇,而呈現出一種社會經濟功能之外的文化與教育意蘊?;ヂ摼W以其即時性、便捷性、虛擬化、去中心化等特征,成為社會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盎ヂ摼W+”不可阻擋地席卷著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領域,中國的“互聯網+”也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向各領域縱深發(fā)展。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因此,解析“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蘊、探索“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尋找“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舉。
一、“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蘊
(一)“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旨在將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chuàng)新要素的經濟社會新形態(tài),[1]這種廣泛性不僅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并且延伸至社會生產活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高等院校致力于開展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者也試圖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界定,但目前尚未達成共識。
事實上,“互聯網+”的“+”,既是技術上的“+”,也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2]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實則“本”與“用”的關系,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根本,以互聯網為載體,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因此,“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互聯網精神與技術為教育載體,以互聯網的先進性為教育前提,對高校學生施加教育影響,促使大學生樹立符合一定社會規(guī)范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最終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
(二)“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環(huán)境的開放性
“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一是互聯網的技術開放性;二是蘊含接納、包容、創(chuàng)新等核心要素的互聯網精神的開放性”。“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放的網絡教育環(huán)境,超越時空的限制,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海量資源,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具有內容高度概括與計劃、課時有限與集中等特點,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盎ヂ摼W+”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平臺,將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整合集中,形成教育合力,加速了教育信息的共享。高校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資源,能夠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生群體的各種需求,學生在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既能開闊眼界,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標。
2.教育手段的多樣性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堂之外主要依靠電視、廣播、報刊等形式來實現教育目標,方式單一,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制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互聯網+”靈活多樣的方式極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與效率。例如,兩微一端具有快捷性、普及性、可移動性的特點;直播、微視頻具有直觀性、趣味性、針對性的優(yōu)勢,這些互聯網自媒體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限時限地的缺點,迎合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3.教育主體的互動性
信息在教育主體之間能否得到良好傳遞,關系著教育效果的實現,因此,教育主體間的良性互動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遞呈單向模式,受眾體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教育主體間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動。在互聯網世界,高校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信息、及時發(fā)表意見、迅速反饋信息,“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網絡媒介,打破單向的信息傳播路徑,實現教育主體間及時互動,便于教育者調整與改進教育過程的進度與思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互聯網的開放性,加劇了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失范
“互聯網+”不具有人的理性和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因此,“互聯網+”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與便捷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世界。首先,“互聯網+”的開放性容易導致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失范?;ヂ摼W使不同國籍、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人們在思想觀念上進行交融,一方面為大學生開闊視野、接受新思想提供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也為西方國家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提供了傳播途徑,使思想尚未成型的大學生產生意識上的“任性”。[3]其次,“互聯網+”的開放性容易帶來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法律的約束力使多數人能夠遵守規(guī)則與秩序,而互聯網提供的虛擬平臺缺乏制度的牢籠,一些自控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容易出現道德行為失范,從而引發(fā)惡意的道德行為。
(二)互聯網的平等性,挑戰(zhàn)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將課堂教學作為主陣地,教師成為知識傳授的主要來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學生中享有較高的權威性。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傳播方式發(fā)生轉變,一方面,“互聯網+”匯聚了全球優(yōu)質信息資源,大學生僅憑借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足不出戶而縱覽全球信息。在物質層面上,“互聯網+”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在精神層面上,“互聯網+”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對社會而言仍屬于陌生領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亦是如此。如何從信息爆炸的互聯網中選取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與大學生的有效互動,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完善教學方法等,都成為撼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威的重要因素。
(三)互聯網的虛擬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的現實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是“構建教育主體互動交融的意義共同體?!盵4]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強調平等對話與交流,而基于數字技術建立起來的互聯網具有虛擬性,一定意義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的現實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1)主體關系的虛擬性。在“互聯網+思想政治”中,教育主體之間并不是面對面的真實交往,而是借助于電子設備,利用符號進行互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化為文字與符號,缺少了動作、表情、語調、語氣、姿態(tài)等身體語言,最后造成了主體關系的虛擬性。(2)個體身份的虛擬性。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的網狀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網絡中擁有完全平等的信息發(fā)布權,每個人都是“信息源”,大學生在互聯網世界中既扮演著信息傳播者,又充當著信息接受者,導致個體滋生“反正沒人認識我”的心理,隱藏起真實身份而做出違背法律和道德的行為。
三、“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實現倫理性與道德性的有機結合,提升“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設
當代中國依靠互聯網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的思想境界與政治家園也暴露出一系列道德底線與倫理心結。失去秩序的世界難以正常運行,在“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建立倫理規(guī)范的必要?!暗赖驴梢暈樯鐣惱淼膫€體化與人格化,而倫理則可視為個體道德的社會化與公識化。”[5]在“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現倫理性與道德性的有機結合,需要遵循以下倫理原則:(1)人性原則?!白鹬厝诵允腔ヂ摼W最根本的人性文化”[6]引導大學生在人與人互相平等的基礎上彼此尊重,實現合作共贏。(2)無害原則。無害原則是“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低道德標準,要求大學生在無害意圖的前提下,對自身行為作出倫理判斷,使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
(二)堅持科學性與現代性的協同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形式
“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形式需要滿足科學性與現代性的協同發(fā)展??茖W性體現為在互動過程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理論為指導、以大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為遵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現代性,表現為教育者對新媒體的充分掌握和廣泛運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現代性互動,能夠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固定性基礎上,實現時空的自由轉化,廣泛運用各種媒體手段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現代性,并不是相互分離或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具有內在統(tǒng)一的協同性,共同創(chuàng)新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形式。
(三)促進虛擬性與現實性的相互補充,注重回歸生活世界
互聯網的虛擬性,一方面使人們嚴重缺乏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另一方面又為教育者提供了線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互動實現了和諧共生的自在性。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維度而存在,需要關注生活、面對生活、回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社會生活的主體,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從屬于生活世界,必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通過教育主體間的對話與交往,在和諧共存中促進教育對象的發(fā)展,不壓制、不放任、重引導,從而逐步培養(yǎng)出主體意識、民主意識、寬容意識?!盵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關注“鍵對鍵”的虛擬性,不忘“面對面”的現實性,“鍵對鍵”地曉之以理,“面對面”地動之以情,共同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fā)[2015]40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_3.htm,2015-12-20.
[2]張寶君,劉靜涵.“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14.
[3]潘曦.“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機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10):68.
[4]劉曉慧,韓升.“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建構[J].理論建設,2015(6):84.
[5]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128.
[6]李金.“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16(2):161.
[7]李和佳,吳衛(wèi)豐.論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從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談起[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