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樹立和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落實好,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真正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發(fā)揮育人的功能。
[關 鍵 詞] 學生;主體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9-0039-01
面對中等職業(yè)的課程改革,中職教學很多課時都在不斷地減少,學生存在醫(yī)學基礎較差、學習醫(yī)學思維能力又不高、對醫(yī)學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關鍵是,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落到實處,活躍醫(yī)學課堂氣氛,根據學生的基礎優(yōu)化編排教學內容,結合專業(yè)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并注重學生全體參與課堂的思路。因此,本人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如何理解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主體性是指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通過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以達到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目的。
目前,人們日益傾向于將教學作為具有特定功能的復合體,即教學系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的三個基本因素由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構成。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揭示教學系統(tǒng)內部存在的規(guī)律性關聯。學生的學習是圍繞教學內容開展的,學生是學習教學內容的主體,教學內容是學生需要去認識和掌握的客體;學生針對教學內容的認識,是主體的精神世界作用于客體,對客體進行認識、強化、加工,進而使客體逐漸融入主體自身的心理結構中的過程,這就是客體內化為主體的過程。
二、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認識的主體性不是自發(fā)實現的,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是重要條件,是有意識努力的結果。學生主體性體現不充分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怎樣落實好學生的主體性,需要每一位教師去深入探索。
(一)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是將人類文明內化為學生個體精神財富的過程。這個過程得以實現,一方面依靠教師發(fā)揮積極主動的作用,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于這一轉化的條件;另一方面依賴于學生精神力量的積極投入。學生是這一轉化過程得以充分實現的內因,是內化成為現實的主體因素。學生學習的意愿與意志、加工教學信息的能力及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等都會直接制約著人類文明內化的進度和效果。只有充沛的學習積極性、良好的信息加工的能力和豐富的知識基礎的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文明內化的過程,從而使自身獲得有效提升。
(二)探索落實學生的主體性
我們要關注學生認識主體性實現的各種條件和學生作為教學認識主體的規(guī)律性要求,重視并研究學生內在的主體能力,如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過程中的接受、探索和創(chuàng)新等行為的能力,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的活動空間。在教學中通過加強組織聽講、觀察、操作、學習和自由活動等多種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操作、言語等能力,以促進知識內化的發(fā)展。通過各種認知和情感活動,使其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形成學生頭腦中的觀念性和內潛性的無形活動。只有科學地設計過程,才能有效地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和智力技能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各種情境等方法,科學組織學生將觀念性和內潛性的無形活動轉化為感知、操作和言語等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三、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意義
(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可作為檢驗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否充分發(fā)揮的標準
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關鍵是要將自己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出來。但是,學生主體的重要性不能完全取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支配和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設計者、組織者、授業(yè)者、管理者及研究者,對整個教學負有組織領導的責任。學生的角色是接受者、參與者、學習者及被管理的對象,同時也是學習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體。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將教師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順利地轉化為學生主體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沒有受到外界刺激時基本上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這種狀態(tài)在受到教師的激活時候,應該由靜止狀態(tài)轉化為潛伏狀態(tài),從而轉入積極的活躍狀態(tài),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和聰明才智就得以充分發(fā)揮出來。發(fā)揮得越好,教師參與的效果也越好,教學質量也越好。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學生能充分地認識自我價值,并努力實現自我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有各種追求、理想和目標,有具體的各種需要等。不論是好奇心還是求知欲,也不論是培養(yǎng)愛好還是發(fā)揮特長,教師都應該把主動權交予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愛好,積極主動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逐步樹立堅定的信心,最終實現他們的既定目標,實現個性發(fā)展,充分認識自己的特點和價值,按照社會的需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實現自我價值。學生的發(fā)展有差異性,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我們的教育要通過社會化的過程推動個性化的發(fā)展,使個性化向著有利于個人特點、社會需求的方向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教師必須要更新觀念,樹立和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和條件,在學生廣泛參與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參與的質量,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位。只有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主導思想下,師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過程,充分感受課堂帶來的樂趣,學生才能獲得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和展現自我能力的滿足感,課堂教學才會真正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發(fā)揮育人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趙榮凱.馬克思哲學的主體性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3).
[2]杜棘衡.教育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意義[J].交通高教研究,1999(2).
[3]杜建中.自主性教師成長的第一塊基石[J].教育藝術,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