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下之教育必有其規(guī)律,教書育人,古今中外無不如此。論述的對象是課堂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教什么呢?教方法,教做人。閱讀教學學什么呢?學方法,學做人。閱讀教學是教書育人目標的出發(fā)點和著落點。閱讀教學涉及幾對認識,如閱讀理解、閱讀能力、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等。理念是:教學重在有道,方能于無聲處化育。
[關 鍵 詞] 閱讀能力;閱讀方法;教學有道;化育無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9-0032-02
一、什么是閱讀理解
閱讀心理學研究和閱讀領域研究的共識是:閱讀的核心是理解[1]。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閱讀,其實就是閱讀理解,學習閱讀就是學習如何與文本對話。閱讀教學,就是如何理解課文的教與學,也就是如何與文本對話的教與學。
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活動是如何進行的呢?以《荷塘月色》閱讀為例,我們將課堂閱讀活動示意圖表述如下:
首先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學。學生憑借什么在進行學習呢?是他們之前所積累的語文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也就是憑借他們所擁有的語文能力和生活百科知識來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
我們知道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關注兩個對象——閱讀主體和閱讀對象,即誰在讀和讀什么。上圖可見,閱讀主體是學生,閱讀對象是課文《荷塘月色》。所以,我們的思路清晰了:課堂閱讀教學就是教學生讀課文。具體地說,就是教學生如何讀《荷塘月色》。
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教也可以用類似的示意圖來表述了。
有專家指出:理解有三個層次,那就是字面理解、篇章結構理解、能夠結合社會經(jīng)驗和語文經(jīng)驗對所讀到的課文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學生的閱讀往往會停留在第一層的表層信息,而教師的教學則會帶領學生走向高層次的理解。反映在課堂上,就會有如下情況。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睂W生會停留在對畫面的再現(xiàn)或字面的理解上,而教師則會引導學生,“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三個句子都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夜已深了”。在該睡的深夜去荷塘邊散步,更點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一文眼。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學生憑語文經(jīng)驗會判斷出那是個比喻句。而教師則會告訴學生,“清香”作用于嗅覺,“歌聲”作用于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在修辭格中叫作通感。“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斷斷續(xù)續(xù)、不絕如縷、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上面有相似之處。荷香如歌,似有若無,此刻作者暫將憂愁排遣,全身心沉醉于荷香月色中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睂W生憑剛習得的語文經(jīng)驗判斷,那又是一個通感句。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贝颂幈憩F(xiàn)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淡淡的憂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yōu)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睂W生說,那是照應了開頭部分,使文章結構顯得嚴謹。教師繼續(xù)引導:不知不覺中回到家中,回到現(xiàn)實中的不僅是人,還有憂愁。喜悅是暫得的,憂愁如影隨身最終無法排遣!
二、怎樣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在上述的閱讀理解中,我們發(fā)現(xiàn)能夠結合社會經(jīng)驗和語文經(jīng)驗對所讀到的課文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是需要閱讀能力的。閱讀能力至少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具備認識字詞和理解語句的能力;二是需要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比如說生活經(jīng)驗和百科知識;三是需要掌握閱讀方法,這是閱讀能力的核心。
換言之,閱讀能力相當于閱讀方法,也就是如何閱讀的方法。葉圣陶說得很明白:“國文教學有它的根本任務,就是閱讀和寫作的訓練?!薄暗谝?,必須講究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華。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心知其故?!薄暗诙?,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行的習慣?!币簿褪钦f,方法最后能成為學生的行為。所謂閱讀技能、閱讀技巧、閱讀藝術,實際上都指閱讀方法,也就是如何閱讀。
如何閱讀大致分為兩點:(1)如何找到語句和文本的關鍵處;(2)面對這些關鍵處如何進行深度加工。也就是可以用兩句話來描述:(1)拿到一篇課文,應該看什么地方。(2)從這些地方應該看出什么東西來。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那是文眼?!斑@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薄昂鋈幌肫鸩缮彽氖虑閬砹??!笨闯鲅韵轮?,平日的自己不自由。聯(lián)系時代背景,聯(lián)系作者的現(xiàn)狀,也就不難看到,知識分子的憂愁、彷徨、無奈和此刻的暫得喜悅與縱情。
專家將閱讀能力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閱讀取向,相當于閱讀方式、閱讀姿態(tài)、閱讀目的,即抱什么目的,怎樣看待文本。第二層面是具體的閱讀方法,也就是如何閱讀,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內容。
所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閱讀取向。
閱讀取向相當重要,有三種呈現(xiàn):常態(tài)、異態(tài)、變態(tài)。
常態(tài),如學生要學習的就是常態(tài)取向的閱讀,也是“作者寫作是希望讀者分享他們表達的意思,從而成為相互理解群體中的一分子”。學習閱讀就是要加入這個群體,成為相互理解群體的一分子。
案例(1):一篇散文中,作者寫窗外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語文老師問:為什么會寫窗外下起了小雨?作者回答:我寫作時正好窗外下雨了,沒有什么意思。它是一種美感,是場合中形成的美感、意境和情境,并不表達什么很深刻的思想。
案例(2):《項鏈》人物分析中有位年輕教師別出心裁,主要人物應該是一位正面人物,課文中路瓦栽先生就是一位體貼妻子的模范丈夫,課文中的主要人物應該是路瓦栽而不是瑪?shù)贍柕隆?/p>
可見,姿態(tài)不正確,行為常變異;思辨不在場,閱讀會變態(tài)。引導學生正常的閱讀取向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教學要謹記:作者寫作是希望讀者分享他們表達的意思,從而成為相互理解群體中的一分子。
三、閱讀方法
古人對閱讀方法作了概括:點、劃、評、注?!包c”“劃”是“注視點”,即看什么、往哪兒看;“評”“注”即“意識點”,看出了什么,有何感悟。“注視點”應該關注文本中的信息點;“意識點”則要評注興趣點和質疑點。
總之,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閱讀習慣,正確把握常態(tài)閱讀取向,不斷增強自身語文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通過閱讀教學,不斷豐富情感世界,培養(yǎng)閱讀能力,提升精神境界。教學重在有道,方能于無聲處化育。
教學有道,化育無聲[2]。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李煜暉.傳承有道 化育無聲[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