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生一切求知的最佳動力源泉,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那么我們的一切教學改措都難以達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學主學生不愛學語文,很大的因素是語文課堂沒有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如果只是作枯燥的課文分析、習題練習,勢必把學生的興趣給抹殺了。為此我嘗試了以下四點:
(1)給學生打開一扇窗,為他們展示一個自由平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未知的世界。如教《魯迅自傳》時,染學生搜集了魯迅的許多資料,讓學生對魯迅其人其事,有一個粗略的了解;教學《哥白尼》時讓學生搜集有關哥白尼的資料,了解地動學說;教學《陳涉世家》時,可向?qū)W生介紹有關的歷史知識,以增強對課文的理解。總之,根據(jù)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向?qū)W生展示不同的、新鮮的未知世界,也許學生的課堂聽效果和興趣都會有所改觀。
(2)讓學生做講臺的“主人”。這種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口才,也讓其他同學在一種新奇的心態(tài)下學習課文,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主要是在自讀課文中嘗試,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思路、自主設計板書和測試習題。教師課前給與一定指導,課堂上僅是坐鎮(zhèn),適當?shù)臅r候個給予指導點撥。如自讀課文《萬紫千紅的花》、《禿鷹之死》、《漫畫小行星》等都是學生自己主持設計的課堂,課堂氣氛活躍,激發(fā)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都相當一回“主持人”的興趣;另一方面每節(jié)語文課我進行了“課前三分鐘,快樂又輕松”的活動,每次一名學生,可講成語故事、名言推薦、今日要聞、班級所見……,一個月一個話題,以傳學生心聲、揚學生鴻志、抒學生情懷、發(fā)學生所思,最后教師在點評的過程中又拉進了師生間彼此懸殊的心,讓真誠和平等帶領大家走進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
(3)每一節(jié)課都應當讓學生有所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創(chuàng)造。要讓學生記住該記住的東西,這主要在古文教學中,如學習了李清照的《醉花陰》,又引導學生學習了李煜的《虞美人》然學生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以江春水向東流”的故國之思中,進一步體會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钡某罹w;學習李商隱的《無題》引導學生學習了他的另一首《無題》詩,將“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弊鞅容^體會;在學生欣賞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焙螅矣肿寣W生搜集了許多有關明月的詩歌,這樣學生又積累了一些另外寫月亮的詩歌,豐富了他們的詩詞積累量。
總之在課內(nèi)的點滴積累中,學生的知識層面在擴大,對于語文課每次都充滿好奇:“這節(jié)課我還能積累什么知識?”有了這種興趣,語文教學將是怎樣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