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校出現(xiàn)“班額大人數(shù)多”“兩極分化嚴重”和“學困生增多”的情況。如何縮小大班制教學中學生兩級分化,實現(xiàn)共同進步,提高教學效率,成了擺在我們眼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力爭做到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學語文傳統(tǒng)教學中“一刀切”、“一窩煮”的局面,我們課題小組的老師一致認為,首先就要在備課上下工夫。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決定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效果、影響教學全局的根本問題。如何制定系統(tǒng)、科學、可操作的語文教學目標成了我們解決備課問題的關鍵。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得出結(jié)論: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有層次有梯度,既要讓尖子生“吃得飽”,又要讓后進生“吃得了”。那么,在語文備課中如何做到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有層次有梯度呢?在此,我就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制定教學目標要分類、學生要分層
教學目標分類,即把教學目標分為達標目標和發(fā)展目標。達標目標就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達到的目標。達標目標又可分為基層目標和高層目標。發(fā)展目標即是提高目標,它高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目標。
二、制訂教學目標要體現(xiàn)層次性的要求
設計教學目標,提出學習任務要從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使各層次學生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樣才能讓他們“跳一跳,就摘到果子”。小學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聽、說、談、寫的訓練,而每一課又有每一課的具體要求,有每一課的訓練點。制定教學目標就要從《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出發(fā),從各層次學生可能達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去考慮達標目標和發(fā)展目標(即提高目標)。這樣制訂出來的目標才恰當、全面、具體,體現(xiàn)了層次性。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三課時,制定的目標是:(1)讀懂第5自然段,會回答課后5、6兩題的問題。(2)認識課文開頭提出問題,中間記事,結(jié)尾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3)能用提出問題開頭的方法,自選內(nèi)容寫一、二段話。從課后題目、教材內(nèi)容、《課程目標》要求來看目標(1)、(2)是達標目標,是全體學生都應達到的,而制定的目標(3)就是提高目標,是部分學生能達到的。以上的教學目標,是老師充分考慮各層學生的實際,體現(xiàn)了目標分層的特點。
三、承認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實行預習分層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善于獨立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則適宜在高度結(jié)構(gòu)化的教學情景中學習。在這里,有的學生需要更具體的說明解釋,有的學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有的學生則需要更多的激勵與強化,而有的學生則可能一聽就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適應新課的學習,很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預習。這一點對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按照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在下放預習提綱時不分層次,統(tǒng)一要求,勢必影響學生的自學興趣,這樣學生絕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預習時可試回答課后問題。要求學生預習時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題。第1題全班要完成,第2題大部分學生要完成,第3題,會做的就做。這樣分層預習,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樣做,就會促使學生向上一層次靠攏,向高層次發(fā)展,達到分層推進的目的。
四、在課時目標教學基本式的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落實分層推進,分類指導
課時教學目標制訂好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是關鍵。信息論告訴我們,只有老師講,學生答的教學,最好的也只能獲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單一的全班教學,課內(nèi)提問就會成為老師與少數(shù)優(yōu)生的對話,多數(shù)學生只是學習的陪客。長此以往,大多數(shù)學生就會越來越怯于或懶于思考與表達,沒有興趣學習。沒有全體學生共鳴的全員教學形式,定屬低效率的教學了。因此,我們必須把分層教學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突破口,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才有希望提高。
(1)前提測評要有層次性。布盧姆認為,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變量有三:認知前提基礎、情感前提特性、教學質(zhì)量。影響作用分別占50%、25%、25%。在傳統(tǒng)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往往重視后兩個變量而輕視前提認知基礎。目標教學則特別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檢測評價與提高。這是目標教學最重要的一次初始行為。強調(diào)前提測評的重要作用,是因為它是目標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在學新課之前,對本節(jié)課預備性、基礎性和相關性的知識與技能的檢查,其作用在于判斷具體學情,查缺補漏,為建立新的知識作鋪墊,打基礎。所以,前提測評的題目要分層,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基礎,為新課作鋪墊。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2)認定目標要有層次性。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這一規(guī)律,采用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不斷上進。因此在認定目標時(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可認定達標目標和提高目標,讓學生有方向,在他們的心里,除了完成達標目標以外,爭取完成提高目標。總之,要設法讓全班幾個層次的學生都進入積極的思維探索過程。
(3)導學達標要體現(xiàn)分層教學、因材導達的要求。導學達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決定目標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特點,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實施分層教學,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落實小學語文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①設問分層。設問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在目標教學中實行設問分層,就能在群體教學中滲透個別化的教學因素,盡可能為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為全體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所謂設問分層,就是在教學設計中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既要照顧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學生的起點,設計一些層次較低的問題;又要為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一些層次較高的問題。這樣,就能把教學的針對性、層次性協(xié)調(diào)起來,就能形成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fā)展的局面。如教學《貓》的第一自然段時,可設計的思考提綱是:A、每句話各講什么?B、理解“老實、”“無憂無慮”、“任憑”、“盡職”、“屏息凝視”的意思。C、第一句話和后面的第二句至第七句話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顯而易見,這三個問題的難度是依次提高的,是針對各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②提問分層。問題的設計既然已經(jīng)分了層,老師在提問時就要注意分層實施,讓各個層面的學生在課堂上受到觸及,都動起來,做學習的主人。如上面設計A題就是提問中下層面的學生。B題提問中等生。C題提問中上生。這樣做,就可以解決差生吃得消,優(yōu)生吃得飽的問題,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得更有信心。③有足夠時間讓中下生考慮問題。布盧姆通過教育實驗確認:“只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適應其特點的幫助,一個學生能學好的,其他學生也能夠?qū)W好;學生學習的差異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p>
(4)達標測評要有層次性。布魯納認為:“教育目標既要追求優(yōu)異成績,也要培養(yǎng)參差不齊的才能,要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好的智力發(fā)展。為此,要探求的是計劃一套向優(yōu)秀學生挑戰(zhàn)的材料,而又不破壞那些不很幸運的學生的信心和學習意志”。鑒于這個指導思想和達標反饋的原則,教師要采用“多途徑的反饋,及時補救”的教學策略,設計不同層次的達標測評題目。
經(jīng)過一年多的教改實踐,我們的體會是:一、教師備課難度較大。每次備課都要考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并據(jù)此設計教學過程和達標檢測題,而且要掌握好梯度,因此工作量非常大,但以往課堂中只顧中上生的現(xiàn)象已漸漸消失了,中下生學習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了。這樣,可以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教學質(zhì)量。二、學生方面,不論上、中、下水平的學生都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有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有屬于自己的一份成功,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今后,我們將在語文備課中繼續(xù)做到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有層次有梯度,力爭讓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