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課本,歷來被認為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其實數(shù)學課本也需要讀,及早教會學生閱讀數(shù)學課本,培養(yǎng)學生自覺喜愛閱讀數(shù)學課本的習慣,相當重要。我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注意利用課本,教會學生閱讀數(shù)學課本,訓練學生自覺閱讀課本的習慣,使學生具備閱讀課本的能力,通過實踐和觀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課前指導閱讀
教師、學生、教材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的最佳組合是:讓學生先閱讀教材,然后帶著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走向教師,師生共同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做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學生必須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教學中我們首先抓好課前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
(1)明確閱讀要求。我們要求學生特別注意閱讀課本中的“圖”和“文”,展開思考,并作好筆記。思考插圖的教學意義,思考文中有那些知識點,那些地方不理解,作好“批”“劃”記錄,待課內解惑,這樣,上課時,師生就抓住了教學的重點。例如:在教學《質數(shù)和合數(shù)》的概念時,我們設計了三道閱讀思考題:①什么叫質數(shù)?為什么叫質數(shù)?②什么叫合數(shù)?為什么叫合數(shù)?你知道最小的合數(shù)是幾嗎?③1是不是質數(shù)?1是不是合數(shù)?為什么?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解惑。
(2)教給閱讀方法。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水平和教材內容。我們讓學生在以下的模式中閱讀:①創(chuàng)設閱讀情景,出示閱讀要求,閱讀課本內容,找到不理解的問題。②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知識和閱讀的學習內容,尋求解答問題的方法。③準備提出自己解答不了的問題。這樣,學生對教材逐字逐句作推敲、品味,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shù)膶W風和閱讀能力。例如,閱讀《分數(shù)的意義》一節(jié)時,要注意:關鍵詞語單位“1”、“平均分”、“若干份”在分數(shù)里各是什么意思?“一份數(shù)”在分數(shù)里指什么?當真正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大大被提高了。
二、課內質疑閱讀
課堂教學,從某中意義上說,就是一個質疑和釋疑的過程。抓住學生閱讀課本后產生的這樣或那樣疑問,幫助學生在關鍵處開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有一次教學中,我也深深地被上了一課當時正好學習《圓錐的側面積計算》時,通過課前閱讀,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圓柱的側面積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但當時有一位學生立即站出來問“圓柱的側面積展開圖只能是長方形嗎?”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重讀課本的興趣,學生們邊讀邊拿著學具側面展開卷起,又展開,邊觀察,邊思考,相互進行討論。這時,一個聰明的學生站起來了說:“如果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圖就是正方形?!绷钗蚁氩坏降氖掳l(fā)生了,竟然又有一學生站起來要說,這時大家把目光都轉移到這位同學身上了,那種目光代表什么可想而知。這時他毫不緊張地說:“如果沿圓柱體側面斜著切開,那么側面展開圖是一個平行四邊形。”說實話,我當時也沒想這么多,你看學生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到了同一圓柱體計算公式:底面周長乘以高。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的良好習慣。
三、課末整理閱讀
在課堂的反饋回授階段,我們盡可能給學生產生創(chuàng)設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機會。在應用之前,應該讓學生回憶一下先前閱讀過的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并用自己的語言記述下來,這樣用的得心應手,體驗到課堂閱讀后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感,進而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把短暫的閱讀發(fā)展為持續(xù)的求知欲。例如,教學《圓的認識》近尾聲時,老師說:要在操場上畫一個較大的圓,這個圓怎樣畫?請同學們想辦法。這一問題激發(fā)學生去思考的波瀾,紛紛發(fā)表自己對書本知識應用的想法。進而,學生從“會讀 ”逐步轉變?yōu)椤白x會”。
四、課后研究閱讀
閱讀要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閱讀方式。例如,在閱讀“梯形面積計算”內容是,首先要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語言和字母表示出公式,再閱讀語言如何應用,最后與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方法進行比較,使知識連成線,結成塊。有的教學內容需大聲閱讀、有的需小聲閱讀,有時還需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決定閱讀方法,總而言之,閱讀無固定模式,能發(fā)揮它最佳優(yōu)勢的閱讀是最好的閱讀。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數(shù)學課本,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基礎。此外,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數(shù)學課本的能力,應引導學生把閱讀課本與思考問題、嘗試練習、分析討論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