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 數學課堂 教學設計
摘要:為了能更好地深化數學課堂的素質教育,體現以人為本,建構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值得我們去試驗、探討和推廣。下面我就結合一具體課例來談一談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沖擊著現代教育。而校園網絡的使用改變著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更為現實的是改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這種教學模式的內含,課堂教學這個腳本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想結合對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的特點的認識;對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新認識老師、學生、媒體以及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具體課例--《行程問題應用題》,淺談網絡環(huán)境下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
一、對網絡環(huán)境下數學課堂學習特點的認識
(1)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沒有時間的限制,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能力水平,不受老師的控制,在不同的時間段去學習,通過網絡提供的資源去構建知識。
(2)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即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還能方便與其他同學或老師交流,并能獲得及時反饋。
二、轉變觀念,對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新對老師、學生、媒體以及教學內容的定位
(1)對老師定位的重新認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主動的施教者,并且監(jiān)控整個教學活動的進程。其嚴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利于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成長。在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對學生定位的重新認識: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在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獨立或協作去構建知識。他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能力水平,進行自主學習和跨越式學習。在有問題時,可請教老師或別的同學,進行協作化學習。
(3)對教學內容定位的重新認識:在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數學課本的教材內容不再是學生的學習的唯一資源,通過自主學習,學生還可以從其它途徑(如網上資源)獲取大量的數學知識。
(4)對媒體定位的重新認識:在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媒體不再是輔助教師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
三、基于網絡環(huán)境,營造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空間,為培養(yǎng)具有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礎
為充分體現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在對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新對老師、學生、媒體以及教學內容的定位的基礎上,我們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必須轉變觀念,綜合地考慮教師、學生、媒體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功能,有機地將教師的指導、幫助、促進功能與學生的主動探索、自主協作加工信息功能結合起來;認真分析數學教科書提供的有價值而又有限的資源,以它為主線,盡可能地利用網絡相關資源。數學課堂的教學腳本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可以讓學生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自主地、協作地構建知識的學習空間。①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對重點知識(如性質、定理、法則規(guī)律等)的探索,盡可能地從學生的不同水平出發(fā),提供不同層次的活動空間。鼓勵學生對同一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入不同的活動空間(或多個活動空間),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數學、構建數學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行程問題應用題》這一教學設計中,在探索行程問題應用題中路程、速度和時間之間的關系這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了三個活動空間:其一是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根據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通過對比、推理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索出路程、速度和時間之間的關系;其二是通過網頁界面,從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角度入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出路程、速度和時間之間的關系;其三是為自學能力強的學生創(chuàng)設過關測驗,通過測試,便可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②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在設計方面要為\"突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自主化和協作化\".比如,為突出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自主化,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幫助;為充分體現協作化學習,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如何創(chuàng)設課堂交流、課堂論談等形式,軟件方面應充分讓學生在這里面去發(fā)表自己的問題、觀點、見解等,并能將這些信息公布于網上,為協作化學習的實現提供充足的素材
例如:在《行程問題應用題》這一教學設計中,學生在網上隨時可以點擊提示按鈕得到幫助;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課堂交流這一功能將自己的問題發(fā)布,等老師或別的同學來參與解決和討論,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進行協作學習的空間。
同時,應注意向學生提供的信息資源應是建構知識的框架、思維方式、學習情景以及有關線索,而不是傳送知識信息本身。學生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不斷構建新的知識,以此形成并發(fā)展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
(2)充分利用網絡環(huán)境,作好評價反饋,將老師的幫助、指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設計方面應體現兩個方面:①教師在通過網絡快而又準地采集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中,既要了解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狀況,又要了解不同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才可能有助于教師的幫助、指導作用真正地、充分地實現。②學生亦可通過網絡快而又準地了解到自己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狀況,從而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的自主、獨立、協作的學習的速度、強度。例如:在《行程問題應用題》這一教學設計中,學生在電腦上完成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按要求做完相關內容并提交后。老師可以通過查詢個體完成情況和查詢整體情況來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有利于老師的進行有針對性地輔導、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③在對教學內容的重新定位認識基礎上,教學的設計中,應適當地作些補充材料。當然要做到:①盡可能地與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有關,并作適當的擴展;②為開闊學生的視野,可適當地補充與數學相關的史料知識、趣味知識、具有育人的知識等;③盡可能地向學生推薦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活躍學生數學思維等相關的數學網站。例如:《行程問題應用題》這一教學設計中,當學生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后,可以根據老師提供的相關數學網站上網瀏覽。
總之,以學生為本,給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應呈現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呈現的教學內容應走出數學的\"金字塔\",出現的學生能力應走出分數的怪圈,以開放的姿態(tài)展示數學與自然、數學與人類社會的聯系,走進學生的生活;關注數學教育,不應只引導學生學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思維訓練,還應該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世界、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學會交往、學會實事求是、學會做人的準則;關注數學教育應承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教法要充分考慮到兒童有差異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都想學、愿學和會學,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