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大量事實已表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應是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教學過程既不是單純的學生,也不是單純的教師。教師和學生是教或學的中心人物。在現有數學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技術革新已勢在必行。
進行數學教法的更新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多創(chuàng)設與生活實際背景相連的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每時每刻都與自然、社會、他人發(fā)生聯系,在與自然的接觸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從而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欲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多創(chuàng)設與生活實際背景相連的情境,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在進行“打折銷售”教學時,可讓學生到商場進行調查,了解商品打折的有關情況和商品利潤等有關知識。
第二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盡最大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變單調乏味的被動學習為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這應是數學教學一直遵循的原則。在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走上講臺,讓他們講,讓他們討論,使講臺成為學生表現自己的舞臺。愉悅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帶進了樂學的大門,而且達到學習知識的最佳狀態(tài)。
第三教師要進行技能觀的改革。教師應具備課程開發(fā)能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內容的設計盡可能地展現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即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要學習的數學主題,理解并掌握相應的學習內容,以促進其形成對數學知識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教學要突出探索式學習方式,即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體現“三重”—重情感、重過程、重創(chuàng)造;“三多”—多學習、多研究、多交流,課程設計將由給出知識轉向活動。教師得把教材中每節(jié)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有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盡最大努力讓課堂教學給學生帶來歡樂和成功。
第四要注意改進評價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教學的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痹u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中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與交流。
第五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在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幫扶,并鼓勵他們自己去分析錯誤的原因并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同時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大潮教師的角色也要進行適當的轉變。 教師一直被認為是知識的傳授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被認為是教師的天職。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構建過程,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的是參與、促進和指導的角色。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fā)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和組織知識。
由此可見,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播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合作者;由課堂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學習內容的擁有者和傳授者轉化為學習內容的組織者;由問題的設計者、訓練者和解答者轉化為與學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由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者和學生價值的評判者轉化為學習活動的調控者和學習成功的激勵者。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的書櫥,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維,教他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職過程中去組織屬于他自己的知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思維水平、學習心理及情感,正確地引導學生由未知達到已知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