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朱小曼認為:情景教學,是教師將教學目的內化和外化為一個兒童容易接受的情景,讓兒童身臨其境,有直觀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濃烈的情緒氛圍可以感受,有游戲性質可以引起興趣,而教師同時帶領學生學習和掌握詞語的概念,表達情感的語言邏輯方式,使兒童對情感的意義及時認同、吸收。由此而知,學生是在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推動下開始感受,思考和體驗的。學習材料、教師和學生的語言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交流融會,形成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涌起情感的波瀾,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學習,加深體驗,生動地學習。
一、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動情。
情境創(chuàng)設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它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致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fā)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1)借助實物演示情境。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事物,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鞍俾劜蝗缫灰姟保@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guī)律,借助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實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師展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展示。如在上《廬山云霧》一課后,讓學生把自己參觀風景名勝拍下的照片,帶進課堂,讓學生一邊展示自己的照片,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游覽過的景點。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播放音樂烘托情境。音樂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chuàng)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圖畫再現情境。利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因為文和畫是相通的,因此能工巧匠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yǎng)美感,同時通過教師有感情地講述,便于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并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chuàng)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fā),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
(4)扮演角色領悟情境。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領悟理解。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
(5)溝通生活呈現情境。所謂溝通生活呈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聯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存,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
(6)鍛造語言描繪情境。教學語言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基礎。其實,無論哪一種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fā)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基本功體現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態(tài)勢美、修飾美、風格美;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理趣美、準確美、簡潔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創(chuàng)設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則要求最優(yōu)化,不能各執(zhí)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fā),靈活地綜合地運用這些具體方法。
二、創(chuàng)建情境模式,帶領學生生動地學。
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教育學及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按照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認知客體與主體、師生之間的情感氛圍,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教學在積極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和培養(yǎng)能力,這一種教學活動就是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模式即是依據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原則,在認知活動中充分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實現快樂教學的教學模式。
(1)誘發(fā)動機,引入情境。由于兒童更多地被感情驅使著他的學習動機,所以要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續(xù)良性的互動。情境教學就是否強調在連續(xù)動態(tài)的情境中不斷地維持、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
(2)豐富感受,體驗情境。情境教學強調“通過優(yōu)化情境,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 ,提出了要“強化感受、淡化分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學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①引入情境,感受美的表象;②理解情境,觸摸美的實質;③再現情境,抒發(fā)美的感受;④駕馭情境,誘發(fā)審美動因。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是離不開具體的審美感受的。
(3)陶冶情感,融入情境。情境教學要創(chuàng)設一種典型場景,以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情感活動體現在多個方面,如,①生生之間。由于情境優(yōu)化,生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助、樂、親等人際環(huán)境中合作互助、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及交往能力,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②生本之間。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fā)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fā)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③師生之間。教師要對兒童傾瀉真情,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渲染一種無拘無束的、可以信賴的情境。教師要通過移情作用,設身處地地感覺體驗兒童的情感狀態(tài),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這樣才能產生“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
(4)貫穿活動,優(yōu)化情境。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豐富教學形式,充實教學內容,在趣中學,樂中學。讓學生活動,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因此,將活動貫穿于教學過程,不能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點,針對教材特點,與能力訓練相結合。語文教學中的訓練強調操作情境中以詞句為主的基礎訓練、加強應用為目的的整體訓練和結合感知為媒介的思維訓練。
(5)創(chuàng)造發(fā)現,源于情境。傳統(tǒng)教學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教育,因此造成了大腦左半球接受過度教育,缺乏形象與情感而影響右腦的激活,抑制右腦,甚至損害兒童的創(chuàng)造才能。而情境教學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和利用右腦,對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拓寬情境,開闊視野。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周圍世界在兒童發(fā)展中的源泉作用,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合理開發(fā)課外學習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社會生活,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去體驗。把學生帶入神奇的語文學習境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和心理體驗。
因此,教師應熟悉情境教學的模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恰當運用各種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巧妙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營造愉快教學的氛圍,讓學生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