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盲目綜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綜合,積極開展綜合性學習,徹底改變過去課程門類過多、界限分明的異端。但在教學中盲目追求綜合,把握不好“尺度”,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舉個例吧:一位教師在教學古詩《詠柳》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喜歡畫畫的為古詩繪制插圖,喜歡音樂的為古詩編歌曲,喜歡跳舞的為古詩編舞,然后組織交流展示。(就這個環(huán)節(jié)便用去了一大半的時間,整個過程又唱又跳,熱鬧異?!┖苊黠@,這位老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認識不到位。雖然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倡與其它課程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但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姓“語”,無論如何綜合,都應以語文學習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為主要任務。就是說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涉及哪個領域、哪門學科,采用哪種方式,都必須為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服務。上述案例沒有歸結到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上,自然也就給人覺得有撿芝麻卻丟了西瓜的味道。
二、無效合作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前,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梢钥隙?,那種人人參與、組織互動、競爭合作、時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教學話動,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但如果對這些缺乏認知的深度和組織的嚴密性,也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如,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秋游景山》中時,由于在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就讓小組匯報學習結果。學生自然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因此,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yōu)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從現象上看,學生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合作學習的場面可謂“熱鬧”了,但從其所交流的效果看,卻令人失望。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合作要看火候.合作應該有思考價值,但不宜過多。我認為合作學習要取得實效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是合作學習的目標要明確恰當。二是小組已經形成了合作的機制。三是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充分地討論、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要達到“雙贏”,要讓學生體驗集體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學習的效益和快樂。
三、無度開放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住只重視發(fā)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yōu)化,其結果是開放無度,天馬行空。請看一位教師教學《從現在開始》一課,在拓展延伸時是怎樣的。
師:誰能告訴貓頭鷹和袋鼠為什么沒有選上萬獸之王的?
生:貓頭鷹不應該要動物們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生:小袋鼠不應該讓動物們跳著走路。
生:貓頭鷹能抓老鼠,保護莊稼,是莊稼的好朋友
生:貓頭鷹的眼睛在黑夜里能看得見東西。
生:我們要保護貓頭鷹。(教師對每種答案都點頭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別對后面三種意見大加贊賞)
開放性的思維不只在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在于對問題本身探求的深化與提升,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與文情文理的共鳴。前三種意見反映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而后面的幾種“創(chuàng)新”意見已經起來越脫離文本承載的教育價值了,而教師卻沒有及時地進行評價和引導,反而大加贊賞。由此說來,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好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fā)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滲透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給的優(yōu)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四、濫用媒體
現在的課堂教學似乎不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就認為是保守、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但過分重于“時髦”,其結果也并不理想。一位教師為上好《雪孩子》一課,請遠在北方的親戚攝下雪花飛舞、人們堆雪人、孩子打雪仗等場面,制成課件。上課時,教材上的課文、課文的插圖、課文的朗讀、教師的提問,甚至連教師的評語等都用課件顯示出來。該教師上課請學生讀生字時,學生將“燒”讀成“jiao”時,課件也說“你真棒”。課后,問孩子:“小朋友,這節(jié)課你們覺得好玩嗎?”幾個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今天的錄像最有意思,我們從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雪?!?/p>
不可否認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應用媒體技術以輔助教學,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直觀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對課堂教學的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過我們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使用該課件要達到什么目標,要解決教學中的什么問題,然后考慮是否借助多媒體的優(yōu)勢進行輔導教學,提高效果。其次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喧賓奪主,占領語文教育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