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兒童跨進校門以后,不要把他們的思維套進黑板和識字的框框里,不要讓教室的四堵墻壁把他們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因為世界的奧秘中包含著思維和創(chuàng)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彼闹腋?,提醒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堂以外的世界。而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活動中最經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對于開闊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素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現狀卻不容樂觀,學生缺乏閱讀興趣,缺少閱讀書籍,缺乏閱讀指導等一個個棘手的問題。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成了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1)上好閱讀指導課。老師和學生可以”共讀一本書“,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閱讀指導課上,教師或簡述書中的大意,或摘讀文中精彩章節(jié),或提出書中的要點,或談談自己讀書的感受等,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進行讀講交流。即每天拿出五分鐘讓學生“讀”課外書中的精彩片斷,“講”自己閱讀中感受最深的事情。這樣不僅能讓教師了解到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而且通過“讀”“講”可以達到相互交流閱讀感受的目的。長此以往,“讀”“講”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相互推薦好書的過程。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讀書環(huán)境,促進閱讀
(1)溝通好家長,讓家長支持閱讀。利用家長會的時間,向學生家長介紹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使家長明白:“變聰明的辦法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要求家長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讀書環(huán)境,做到“三個一”:每天陪學生讀一會兒書,為學生提供一個安靜的讀書環(huán)境,為學生挑選一批可讀性強的書。讓家長努力鼓勵子女加強課外閱讀,并能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共同營造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學生有書可讀,天天可讀,閱讀習慣也將能逐步得到培養(yǎng)。
(2)組織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圖書角,動員學生大方地把自己看過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借閱的學生在閱讀完畢后要盡快完好無損地歸還圖書,便于其他學生借閱,并口頭向同學們介紹圖書內容,說明值得一讀的理由,這樣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和氛圍。
3.保證閱讀時間。教師要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yè),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除了允許學生在“早讀”或“自習”時,既可朗讀所教的課文,也可翻閱課外的書報外,還可每周劃出一、二節(jié)課時,保證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更要鼓勵學生利用零星的時間讀半篇文章或半頁的書,積少成多,學生讀書的量就會有一個飛躍。
三、做好讀物的選擇,防止“誤食”、“偏食”
(1)結合年齡特點選擇推薦讀物。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識字少,閱讀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給他們推薦內容短淺的童話、寓言、兒歌等。小學中年級的學生知識面有所擴大,閱讀能力有所增強,就可以推薦一些革命故事、兒童小說、科幻故事、兒童詩歌等,如十歲的蔣方舟寫的《打開天窗》,《崔巒老師教你閱讀》,《小學生必讀佳作》,《少兒百科想和做》,《上下五千年》等等。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活知識進一步擴充,就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歷史故事,反映現實生活的散文、小說,同時,還可以推薦一些社會、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等。
(2)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推薦引讀。一般地說,小學生最喜歡讀內容是緊張離奇,曲折有趣的,體裁是童話、寓言、故事(民間故事、戰(zhàn)斗故事、歷史故事),小說(科幻小說、歷史小說)的通過俗易懂、圖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從年齡上說,低年級學生較喜歡讀配有插圖的童話、故事,高年級學生則較喜歡讀歷史題材的傳記、小說等,從性別上說,女生喜歡讀童話、民間故事為多,男生喜歡讀科幻小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從滿足其喜讀欲入手,向學生推薦引讀。
(3)結合課文學習推薦選讀。由課文的內容學習去引導學生選讀與課文內容學習相關的書籍,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內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老師可根據節(jié)選的課文或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向學生推薦讀物。如:學習了《裝滿昆蟲的衣袋》,可引導學生閱讀《昆蟲記》;學習了《早》,可引導學生讀一讀《朝花夕拾》;學習了《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可引導學生讀巴金的作品《英雄的故事》等等。課外書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扇窗,開啟了一道道門,敞開了一個魅力無窮的大千世界,使他們成為以讀書為樂趣、幸福、向上的人。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關注閱讀現狀,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廣讀書,讀好書,善讀書,讓孩子們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