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首要任務。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碧招兄壬f:“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蔽磥韺W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鉆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睘榇耍P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學會閱讀教材,編寫學習提綱
閱讀教材是獲取歷史知識的必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綜觀川教版歷史教材,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理念,突出了對學生的基礎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力求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留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生動活潑、圖文并茂,融科學性、思想性、知識性、可讀性于一體,使教材成為了高效實用的“學材”,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有效地使用這套教材,首先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
(1)學會閱讀不同的閱讀材料。①讀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jié)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它們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讀目錄和大事年表就是學會從宏觀上把握教材。②讀課文“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nèi)容的歷史背景、時代特征和相關的重要知識點。閱讀引言就是讓學生學會提綱挈領掌握歷史知識。③讀正文內(nèi)容(大字)和閱讀內(nèi)容(小字)大字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所涉及歷史知識的載體,屬于必須掌握的內(nèi)容,因此當然是應該花大力氣閱讀的(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編寫提綱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這一點將在下面具體闡述)。小字部分具體生動,或是對正文內(nèi)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nèi)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不同的情況掌握的程度應有所不同,總體上來說應在瀏覽的基礎上與大字部分內(nèi)容有效聯(lián)系,加深理解與記憶。學會閱讀這兩部分內(nèi)容,是學會學習歷史的最重要途徑。④讀歷史圖表。教材中的地圖、表格、圖畫大多是當時時代的行政區(qū)劃圖、歷史戰(zhàn)爭的行軍路線圖、歷史事件的人物形象圖、歷史文物的圖片呈現(xiàn)、各種統(tǒng)計與對比表格等,這些圖表為“再現(xiàn)”歷史提供了一些形象資料,都是對正文內(nèi)容的有效補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正文所涉及的歷史知識。⑤讀輔欄提示。教材輔欄提出了讀讀、看看、寫寫、記記、想想、說說、議議等方面的要求,學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方式按順序完成,不僅是對學生自學過程中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檢測,也是學習過程的一種有效的優(yōu)化。⑥讀史海拾貝。史海拾貝不是歷史課堂上所要求掌握的,但作為歷史課堂的有效補充同樣應該大力提倡閱讀,用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外到網(wǎng)絡上搜集閱讀相關的歷史原始資料和學術爭鳴文章。
(2)學會編寫閱讀提綱。對大字部分要求掌握的歷史內(nèi)容,整理和編寫提綱既能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其好處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仔細閱讀教材時已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編寫提綱可以使各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知識點的立體之樹,有利于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再分析、歸納和概括,通過思考從宏觀與微觀兩個不同的角度使教材內(nèi)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③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后,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類歷史現(xiàn)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于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xiàn)象的共同點。同時由于具體現(xiàn)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qū)分同類現(xiàn)象的不同點,對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又有積極意義。④學生在復習時整理編寫歷史結構,通過分析、歸類、概括、比較(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等方法幫助自己迅速找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復習,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
二、培養(yǎng)問題意識,學會自主學習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問題教學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蘇聯(lián)的馬赫穆托夫認為:“要把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學生不會提問題,源于教師不注意學生提問題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示范作用,有計劃、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尋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編寫了提綱,在編寫的過程中,一般會出現(xiàn)如下困惑:對某個知識點無法進行深入理解,對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無法把握,對某個歷史概念的內(nèi)涵不明確,對某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不太了解導致無法正確評價,對圖表與正文的關系把握不準確等等。這正是學生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最佳時機,作為教師就應該以示范方式指導學生質疑設問。在初始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質量不夠高,但在教師的引導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提問的質量就會不斷上升;實際的課堂上,學生的提問中的確也有不少高質量的設問,這充分說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師生提問的三步:課前教師提問——統(tǒng)領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課中學生提問——課進行到一半時,讓學生提出需要質疑的問題;課末學生提問——在課結束前5至10分鐘再讓學生深化提問。當然也不必拘泥于模式,可以靈活變通。如果教師方法得當,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就會由被動變主動,學習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歷史概念入手,理清內(nèi)在聯(lián)系
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現(xiàn)象本質的抽象與概括,是歷史思維的基礎和起點。了解了歷史概念,學生才能逐步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例如在《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一課的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了解“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這一歷史概念,然后讓學生通過概念去分析原因,他們自然得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四點原因。這樣,學生通過對概念的掌握進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同時也避免了死記硬背,學活了歷史。
四、了解歷史人物,學會全面評價
歷史畫卷是由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構成的。離開了歷史人物,歷史就會黯然失色、暗淡無光。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常常通過補充歷史人物的相關經(jīng)歷、介紹歷史人物鮮為人知的事跡,還原歷史人物的面貌,呈現(xiàn)歷史人物的立體面,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如在講“辛亥革命”時,不僅要介紹孫中山對中國歷史的偉大功績,還可以介紹一些關于孫中山個人生活的點滴史事,讓學生全面認識孫中山,他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一個也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這樣學生對這個在他們看來高不可攀的人物就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也會作出更中肯的評價。在介紹歷史人物事跡時,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傾注感情,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習展示的平臺。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diào)動學生,促進學生,幫助他們自主學習、探索和創(chuàng)新,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真正地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