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情意行”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四者并重。我將“知情意行”理論引入我的課題研究,對“培養(yǎng)六年級學生的語文預習能力”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實踐,有了一些淺顯的見解。
關鍵詞:知情意行 榜樣示范 興趣引路 授之以漁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如果每一教學過程都從學生的自學開始,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那么就會變孩子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的“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可見,預習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前奏曲”。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孩子們在預習方面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在做了一定的調(diào)查后,認為目前的預習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認知模糊化,預習興趣缺乏;評價單一化,預習檢查缺位;指導隨意化,預習方法缺失。面對現(xiàn)狀,我不禁想到幾年前接觸到的“知情意行”理論。能否將“知情意行”理論運用到我的課題研究中來呢?
“知情意行”源于心理學中人的道德行為輔導模式,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知”即對事物的認知,個體觀念;“情”即情緒、情感;“意”即意志、決心;“行”即具體行為。它們之間彼此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zhuǎn)化,“知”是基礎,“行”是實現(xiàn)的關鍵和標志,“情”和“意”起著中介和催化的作用。而縱觀我國的教育發(fā)展史,孔子提出“學思行并重”的教學方法,認為學習、思考、行動應并舉;荀子認為“聞不如見、見不如知、知不如行”,“聞、見、知、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亦突出了“教學做合一”這一方法論,即教育、學習、行動要充分結合……這些理論思想無一不是教育家們教育實踐的偉大結晶,無一不突出了教、學由知到行過程的重要性。
一、榜樣示范,糾“知”激“情”
“知”指的是認知、觀念。而人的認知和觀念,有的是正確的、合理的,有的是不正確的、不合理的。在一直以來的學習活動中,大部分孩子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就很不足:一些學習能力較強接受較快的孩子認為,既然老師明天還要講,上課注意聽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要預習呢?一些有獵奇心理的孩子則認為根本沒有必要預習,如果預習了上課就沒有新鮮感了;另外有相當一部分孩子處于被動狀態(tài),即使預習也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只是讀讀課文、劃劃詞語什么的……事實上,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怎樣讓孩子們摒棄錯誤認知,重視預習,從而獲得聽課主動權,提高學習的效率呢?
二、興趣引路,激“情”堅“意”
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孩子們對“預習”已經(jīng)有了正確的認知,心理上已經(jīng)不那么排斥“預習”了。但如何把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持續(xù)下去呢?光有積極的態(tài)度,沒有良好的習慣和堅忍的意志,預習能堅持到底嗎?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情感、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活動時的心理傾向,是學習的直接動力,對習慣的養(yǎng)成和意志的培養(yǎng)都有極大的影響。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努力:
(1)家校共創(chuàng)預習時空?!皼]有一定的活動范圍,人就無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兒童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幼芽,也必須在開放的學習活動時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長?!币虼耍胱尯⒆觽儗W會預習,我覺得首先要給孩子們提供預習的時空,讓優(yōu)良的種子在一個合適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因此,我總是盡力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請家長在家里為孩子提供預習的空間和條件。
(2)分層設置預習要求。孩子們在知識、智力、情趣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對他們的預習要求也應有所不同。在實施預習的過程中,我對不同層次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多樣實施預習評價。人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孩子們更是這樣。因此,我抓住孩子們期盼成功渴望被賞識的心理,運用一些評比評價方式,激發(fā)孩子們課前預習的興趣。如設立“預習進步獎”,實行加分制,開展“課前預習能手”評比,組織“預習摘抄本”比賽等,讓孩子們在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競爭中激活預習這個“場”。
三、授之以漁,堅“意”持“行”。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得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因此,我把預習拿到課堂上來,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地上了幾次預習指導課,教給了孩子一些預習的常規(guī)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目前的預習問題。
一讀: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笨梢姡x書是一種很重要的預習方法。我要求孩子們在預習時大聲讀課文,讀到正確流利為止,并且邊讀邊完成以下幾點:①邊讀邊圈出生字,在生字上標注拼音;劃出新詞以及需要著重理解的詞語,
并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理解詞意;課文中出現(xiàn)關聯(lián)詞的也要做上記號,并把含有關聯(lián)詞的句子多讀讀。 ②課后的一類字組兩個詞(課內(nèi)課外各一),想辦法記住一類字的字形;識
記二類字;在書上寫出本課多音字的讀音并組詞區(qū)別,形近字組詞。③在《習字冊》上練一練生字,注意把字寫正確,寫端正,爭取做到美觀。
二查: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文化修養(yǎng)和價值觀傾向,從
而去了解作品的風格,把握一些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文章的寫作目的和主題思想;閱讀一些與課文中心或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關的文章,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三分(三四五步強調(diào)用鉛筆):熟讀課文后,想一想課文講了哪些人物或事件,他們(它們)是怎樣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50字以內(nèi)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并用鉛筆寫在課題上部;了解課文各段段意,初步劃分出意義段,在相應的地方用鉛筆寫出段意。
四注:“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我要求孩子們在“中心句”“過渡句”“總結句”“修辭句”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旁邊加上恰當?shù)呐?,談談自己的理解體會。
五思:“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n后的問題讀一讀,思考并嘗試解答,把自己的理解注在問題旁邊;找出一兩個自己難以理解的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nèi)容初步理解批注。
六揣: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本課寫法上的特點;積累好詞佳句反復朗讀、揣摩;部分同學寫寫預習心得。幾堂預習指導課過后,孩子們再也不是“老鼠搬鴨蛋——無從下手”了。一個學期下來,預習也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最愛完成的一項作業(yè)了。
看到預習后的孩子們興奮地參與到課堂上,看到每個人都有積極表達的欲望,我突然想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是養(yǎng)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每次每篇都很好地完成了預習任務,也不是每堂課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問題都是完美解決的,但我們要的是一種意識與能力、一次由“知”到“行”的實踐旅程。對于孩子們而言,這是一個需要堅持不懈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對于我而言,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反思不斷探究的過程??傊?,我們將繼續(xù)尋找更有效的途徑,讓預習更完美,更有效。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中央教科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
3. 余文森《讀書指導法與自學法》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01年3期。
4.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8。
5. 部分網(wǎng)頁的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