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的閱讀指導,在其語文教學全過程中,是一項分量重、意義大的工作。課外閱讀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及質量不僅對語文教學總目標的實現(xiàn)有著極大的影響,對學生的精神成長、人格發(fā)展和美好情感的養(yǎng)成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下的語文教學,由于教師重點關注的只是語文成績的高低,課外閱讀成了承載和提升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一種手段,因此教師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時,一般更注重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點撥和要求,在這樣的心理定勢下,課外閱讀自然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成為地道的課堂教學副本。怎樣才能真正將新課標所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任務落到實處,幫助小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豐富和提高自己?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學校內讀書成才活動開展的實踐,淺談一下我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一、激發(fā)學生讀書愿望,實現(xiàn)“自覺閱讀”、“快樂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jù)學生的全部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好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币寱軌蛘紦?jù)學生的心靈,就必須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和空間,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
(1)營造書香氛圍。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大造閱讀聲勢,班內建立“圖書角”,把學生自帶的、喜愛的圖書裝進書櫥,實現(xiàn)圖書資源的共享;鼓勵學生利用閱讀課和課余的時間,到學校圖書室、閱覽室借閱圖書。另外,在教室墻壁上還設置了“書海拾貝”、“閱讀指南”等版塊,班內書香縈繞,學生置身其中,天長日久,陶冶情操的同時,讀書習慣也會慢慢養(yǎng)成。
(2)激發(fā)讀書興趣。學困生對讀書普遍缺乏興趣,他們覺得讀書是一件很枯燥的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機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頭腦需要科學知識之光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需要閱讀、閱讀、再閱讀”。從這段話里我們不難看出,讓學困生喜歡上閱讀的方法,就是閱讀而不在于其他,也正如古人所說的“書尤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運用“生生互動”的方法讓學困生也動起來,并在班內定期開展“閱讀心得”、“走進名著”等讀書交流活動。時間一長,看到同學們徜徉書海,暢談心得的興致,一些學困生也動心了,慢慢的也加入進了同學們的行列。每次讀書活動,我特別關注學困生,詢問他們讀后的感受,設法給他們借閱他們想讀的書。這樣按“需”閱讀,學困生的讀書興趣自然就高起來。豐富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產生了閱讀的動力,他們也與書“親近”起來。
二、授之以“漁”,實現(xiàn)“輕松閱讀”、“高效閱讀”。
閱讀講究的是數(shù)量和質量的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這正如詩圣杜甫在詩中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求數(shù)量,不能保證閱讀的質量,通過課內外閱讀提高學生的文化、思想素養(yǎng)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所以教給學生課內外閱讀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學會精讀。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而精讀就是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針對小學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現(xiàn)狀,我專門開辟了閱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分析、積累、背誦,培養(yǎng)學精讀感悟的能力。讓學生做到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精選書目。書多如沙礫,寮如繁星。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地書)。從閱讀內容看,多數(shù)教師為學生推薦的課外讀物偏重于教育性、科普性、知識性。相比之下,對文學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的推薦顯得十分薄弱,即使是推薦了的文學作品,也顯得范圍狹窄。為此,對于小學生課內外讀什么書,我做了精心的指導。根據(jù)新課標要求的小學生各年齡段閱讀書的篇目,采取了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閱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3)讀書筆記。閱讀只單純去讀是不夠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要求學生做到“不懂筆墨不讀書”,同時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的方法:①摘抄。閱讀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摘抄,加強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②摘錄。寫出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養(yǎng)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③寫讀后感。閱讀時引導學生抒發(fā)讀書感受,評價文中的人物、事件、語言等,并記錄下來,久而久之,養(yǎng)成寫讀后感的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能及時抒發(fā)自己感情的能力。
三、建立約束機制,實現(xiàn)“長效閱讀”、“常態(tài)閱讀”
閱讀必須有制度約束和措施保障,才能有長效,獲實效。①讀書匯報制度。每天的閱讀課上,我都要抽出10分鐘時間,安排學生講述自己讀書的收獲,其余同學評議,如此一來,不但能矯正學生課內外閱讀中的不足,還能借助同學之口,拓寬其他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每隔一段時間組織一次集體讀書匯報活動,匯報的形式多樣,可口述,可展示,也可以用書面形式匯報自己的讀書成果,如做圖書卡片、剪貼報、手抄報等。②形成制度,保證時間。小學生的自控能力相對較低,加上貪玩的天性,絕大部分學生需要老師監(jiān)督指導。課內閱讀有充足的時間保障,這就要求課外閱讀也應有時間做保障,才能達到實效。我將課外閱讀納入了日常教學管理之中,把課外閱讀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平時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讀書至少20分鐘,做好讀書筆記,將自己感興趣或優(yōu)美的字、詞、句、段、篇,也可以寫下自己的讀書感受。時間長了,學生的習慣就成了自然,課內外閱讀就成了約定俗成的制度,有了時間的保障,學生讀書的質量自然就有了明顯的提高。
以上是我知道學生課外閱讀的點滴做法。當然,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拓寬文學視野,樹立起經典意識,同時提升自身的整體認識文學作品的理論素養(yǎng)和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能力,才能站到相當高度去統(tǒng)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而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才有可能依憑著文學的滋養(yǎng)達到汲取人類文化精髓、陶冶身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