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電視紀錄片《龍脊》,在廣西北部山區(qū)的一個叫龍脊的地方歷時半年時間拍攝完成的。講述的是在龍脊,有一個叫小寨村的地方,那里的適齡兒童無法上學的真實狀況。紀錄片中,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當?shù)孛裰{、歌謠和童謠來表現(xiàn)當?shù)孛耧L的淳樸,主要表現(xiàn)和概括的是小寨村學生對學習的強烈渴望。
【關(guān)鍵詞】:龍脊;失學兒童;音樂
電視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記錄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選取典型,以真實為主。音樂在其中至關(guān)重要,僅依靠畫面和語言的電視紀錄片表現(xiàn)主題遠遠不夠。片頭音樂、片尾音樂以及不同情緒的段落音樂組成電視紀錄片音樂,在電視紀錄片中起到概括紀錄片的主題思想和基本情緒、渲染氣氛、刻畫形象等作用。音樂融進畫面,加強畫面表現(xiàn)力,烘托情感,引起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極大地豐富了電視紀錄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選取音樂一定要按照紀錄片情緒需要,放到合適的段落中。
電視紀錄片《龍脊》,運用主觀表現(xiàn)式的敘事方式,運用大量符號語言(畫面),故事化和戲劇化更加突出,個性化創(chuàng)作的觀念。民族性、地域性音樂的選擇是該片拍攝成功的原因之一。紀錄片中地域性的音樂意在表現(xiàn)小寨村學生在艱苦環(huán)境下求學的現(xiàn)實,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思考。
一、寄托希望的地域性音樂——民謠
從四月到八月的插秧民謠,由紀錄片中潘能高的母親景秀演唱,表現(xiàn)當?shù)貜牟逖淼焦酀{再到收獲的稻子。濃厚的民族性、地域性音樂,表現(xiàn)出對孩子教育實實在在的重視,希望孩子們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有所收獲。
民謠1:鏡頭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在田間里的秧苗切換,這是端午前后表達勞動人們插秧的一首民謠,音樂表現(xiàn)了瑤族人在田間插秧勞動,慶祝端午佳節(jié)的來臨。歌詞:四月里來四月中,哥是插田妹扯秧;左手拿秧右手種,種下田中雙對雙;五月里來是端陽,龍船花鼓下長江;七十二個劃船手,中間打鼓鬧洋洋。這是一個插秧的季節(jié),同時也是多雨的季節(jié),影響田里的秧苗生長,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學生們正常的學習。孩子們有收獲知識的準備,無奈因一些外部的原因耽誤了學習。
民謠2:這首民謠中的六月:“六月里來六月中,六月日頭正當紅,六月日頭天仙過,曬得凡間世上人”鏡頭轉(zhuǎn)向田間,太陽從秧苗間透過來,秧苗的長勢很好,是村民要豐收的好兆頭。六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月份,縣希望工程的辦公室主任毛善學來這里調(diào)查適齡兒童的失學情況。希望工程將為失學兒童帶來希望,幫他們重返課堂。
民謠3:鏡頭中山河溪水出現(xiàn)后,又推向了田間的稻子,這時插秧的民謠出現(xiàn)“七月里來天又陰,晴天大路起灰塵,妹是路邊清溪水,救了幾多口干人”。希望工程辦公室就像是“清溪水”,來解救小寨村落后的教育情況為村里帶來了希望。撥出三萬元給小寨村建新校舍,村里人聽到消息也紛紛出力,不到一個月時間即將落成。
民謠4:全村人來潘能高家中看救助證,坐在一起聊天。爺爺覺得知識很重要,舉例說自己九十多歲連名字都不認識,孫子九歲都認識。潘能高的母親景秀,是紀錄片了里民演唱者,演唱八月收獲季節(jié):八月里來八月中,哥在田中鬧嗡嗡,哥在田中問嗡嗡鬧,盼我貴子早成龍。鏡頭轉(zhuǎn)向了田中已經(jīng)金黃的稻子,來到山上鄉(xiāng)親的屋舍上。樸素的音樂和真實的歌詞,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人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和對知識的渴望,希望他們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淳樸的鄉(xiāng)音間明確感受到了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
二、渲染氣氛的背景音樂
背景音樂包含兩部分,一段是革命歌曲,第二段是地域性樂器演奏,提高了紀錄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使觀眾和紀錄片中的人一樣能感受到小寨村中失學的適齡兒童能夠重返校園的喜悅之情,同時也呼吁更多的人來幫助他們重返校園。
背景音樂1:學校開學,學校要舉辦一場開學典禮,石梅珍等人穿著民族的服飾來參加開學典禮,操場上的橫幅已經(jīng)掛上了。今天,縣長也要參加典禮,宣布來自北京、河北、寧夏、廣西的希望工程援助卡,將這些援助卡發(fā)給包括石梅珍在內(nèi)的19名學生,300元的援助卡夠每個學生都能上完小學。鏡頭中出現(xiàn)了捐贈石碑:小寨希望小學和體育運動場。孩子們手拉手跑出門口,奔向操場,參加開學典禮。這首革命歌曲叫《不忘階級苦》,它的出現(xiàn)更說明了這里學習條件的艱苦,他們急于改變現(xiàn)狀,迫切地期待新的曙光來臨,為孩子們帶來學習的新希望。
背景音樂2:操場上聚集了很多人,縣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毛善學在喇叭里引導村民學生在操場上坐,學生們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整齊地坐好,鄉(xiāng)親們來到了操場,嗩吶曲表現(xiàn)了他們內(nèi)心喜悅之情。這時,在學校操場的一旁,潘紀恩在一旁看著,他因為考上了鄉(xiāng)民族班,要到山外面去上學,和其他兩個小女孩一起離開這里了。鏡頭中的他不舍得這里的老師同學和家人,內(nèi)心肯定為這些能夠按時上學的小伙伴們感到高興。
三、揭露人物內(nèi)心的童謠和歌謠
這里的童謠和歌謠,表現(xiàn)了失學兒童對學校和知識的渴望,極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學生們內(nèi)心對學習熱愛的情感。
童謠1:失學兒童潘井妹、石梅珍經(jīng)常來學校的教室里聽課,和小伙伴們在學校的閣樓上一起玩游戲,邊跳邊唱起來家鄉(xiāng)的童謠,“朋友請進來;進來就進來;請你幫我做件事;做件什么事;挑白菜;幾多斤;一百斤;挑不動;滾出去;滾就滾,滾就滾……”。她們最喜歡的就是在學校里玩耍。純樸和童真的童謠回蕩在學校里,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失學的他們不能夠在學校里上課,不由得對他們產(chǎn)生同情。
童謠2:鏡頭跟隨著童謠由遠及近的將鏡頭推向了學校教室里正在下課游戲的孩子們,鈴聲響起開始上課。他們臉上露出的純真笑容令人動容,對學習的那種渴望的眼神同樣讓人欣慰。
歌謠:失學兒童潘井妹、石梅珍兩人在學校的閣樓的窗戶,望向遠方,歌詞“妹不知,爺娘不送妹讀書,爺娘不送妹讀課,無有文章,無有名”,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兩人對學習的渴望,她們希望學習能讓自己收獲知識和快樂。
在這部電視紀錄片中我們不僅聽到了地域性的音樂,紀錄片中也加入自然音響,如:雞叫聲、水流聲、鳥叫聲、蛙聲、雨聲。這些自然音響地巧妙運用展示了廣西北部山區(qū)龍脊中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村莊,突出紀錄片的真實性。
小結(jié)
從電視紀錄片《龍脊》中,音樂真實表現(xiàn)了當?shù)剡m齡兒童的失學狀況,來呼吁社會各界來幫助這樣一個充滿學習的村莊,讓更多失學的兒童重回校園,讓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音樂語言在藝術(shù)構(gòu)思和藝術(shù)設(shè)計上在電視紀錄片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恰當使用極具民族、地域風格的代表性的音樂能夠更加突出紀錄片所要表現(xiàn)出的主題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 王寧寧.淺析電視紀錄片中音樂素材的選配[J].大眾文藝,2010(3)
[2] 任穎瑩.在命運的輪盤上扭——評電視紀錄片《龍脊》[J].西部廣播電視,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