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很早就認識到了飲食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自古便有“病從口入”的說法。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身體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食育便是指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培養(yǎng)教育。我過有學者呼吁,食育應從幼兒開始。本文對日本食育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期望能對我國食育有所裨益。
【關鍵詞】:日本;食育;措施
一、日本食育由來與發(fā)展
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著名醫(yī)生和營養(yǎng)學家石冢左玄于1898年出版的《通俗養(yǎng)生法》著作提出了“今日有學童之人應該認識到德育、智育、體育全在于食育”的觀點。1903年,小說家村井玄齋讀了該著作后在其長篇小說《食道樂》的《食育論》中寫道:“小兒有德育、智育、體育,而食育在其前。體育和德育之根本也在于食育?!贝硕吮徽J為是“食育”的首倡者。二戰(zhàn)后,日本社會經濟結構和價值觀發(fā)生巨大變化,人們攝取脂肪過多,而蔬菜不足,造成營養(yǎng)失衡、不吃早飯等生活紊亂,出現肥胖、瘦身以及食源性疾病增長,再加上食品安全等社會安全問題引起廣泛重視,在這種情況下,“食育”論被后人發(fā)揚光大。
2002年,日本自民黨在其政務調查會中設立了“食育調查會”。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其施政演說中使用了“食育”一詞,于是“食育”開始在日本社會成為流行語。特別是《食育基本法》的《前言》強調指出:“對于培育孩子的豐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來說,最重要的是‘食’,把‘食育’置于生存的基本知識以及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體育教育的基礎地位”。該法還指出:食育不單是烹調技術,而是關于對食的認識、營養(yǎng)學、傳統(tǒng)食文化以及成為食品之前的初級產品、加工產品的綜合性教育。
日本早在1889年就開始實行學校供餐,經過127年的發(fā)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通過頒布《學校供餐法》等一系列法規(guī),使日本成為亞洲國家中學校供餐最早、推廣范圍最廣、管理最規(guī)范、成效最顯著的國家之一。而2005年《食育基本法》的制定和食育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推動日本學校供餐跨入一個新階段,走上以食育理念為導向的新的發(fā)展道路,從而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開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戰(zhàn)后,日本經濟極端困難,從保障兒童少年人權、培養(yǎng)社會建設者出發(fā),由文部省、厚生省、農林水產省主管學校供餐,向小學生和中學生供應包括牛奶在內的午餐,并不斷加以改善。到2003年,小學校與中學校的供餐率分別達到97.4%和84.9%,共有1027.5萬學生受益,顯著改善了學生的營養(yǎng)與健康。據報道,從1948年到1977年,日本小學生平均身高增加了7厘米,再加上衛(wèi)生與福利等事業(yè)的發(fā)展,促使日本成為長壽國家和經濟強國。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的改善,兒童少年在外就餐增加,飲食趨向西化(美國化),不健康食品消費扭曲了正常的飲食習慣,對日本的優(yōu)良飲食文化造成了負面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日本于2005年6月頒布了《食育基本法》,除已有的營養(yǎng)師外,又在中小學校內增加了“營養(yǎng)教師”的職業(yè)崗位,形成了一種食育教育制度。規(guī)定學生人數在550人以上的學校須配備一名食育教師,學生人數在550人以下者每4所學校配備一名。這一制度的建立,標志了現代日本教育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同時也是學校供餐一項重大改革,必將有力促進現代日本國民的全面發(fā)展。
二、日本食育教育的內涵與學校配餐管理
學校供餐是在學校內開展食育的關鍵。依據2004年修正的《學校供餐法》和2006年制定的《食育推進計劃》,在所有學校教育活動中必須進行食育教育。營養(yǎng)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和監(jiān)管兒童少年的營養(yǎng)狀況;重點指導、靈活運用本地的農林水產物,開展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和終身教育;在學校中進行的食育,以取得教職員的共同理解、共同合作。
學校開展食育多方協(xié)作。需要取得家長、地區(qū)生產者、食品加工、食堂經營與流通人員、保健師、醫(yī)療、行政、學校的共同合作。特別要幫助年輕家長糾正孩子們的極度偏食、個人獨食和運動不足等問題,使學習供餐成為地區(qū)綜合食育中心。
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學生奶的宣傳和普及。頒布專門法令,支持學生奶計劃的推廣,明確規(guī)定主食(米飯、面食)、牛奶、菜肴是學校午餐不可缺少的三個組成部分。文部省還把有關膳食營養(yǎng)知識寫進教科書,每年約有140萬本教科書分發(fā)給小學校的新生,同時還有6.7萬本教師用書分發(fā)下去。有的供奶企業(yè)建立奶牛博物館,供中小學生參觀,學習飼養(yǎng)奶牛知識,提高飲奶的自覺性。由于政府重視,措施有力,使90%以上的中小學生飲用牛奶,從而使學生奶約占日本液體牛奶的近10%,不僅提高了兒童少年的營養(yǎng)健康水平,還拉動了國內市場,促進了奶業(yè)的發(fā)展。這是日本堅持把學生奶作為食育的一部分,幾十年來一直不變,讓在校中小學生堅持每天飲一杯牛奶的成果。
三、食育的重要性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養(yǎng)成健康飲食習慣,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飲食風俗的了解和喜愛。日本學校午餐的食物選擇以營養(yǎng)均衡、種類豐富為原則。筆者在學校中看到的一份午餐包括米飯、一葷一素兩種菜、一碗豆腐醬湯、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學生的快餐盤中,顏色鮮艷、搭配和諧,見了使人胃口大開。有時,老師還會讓孩子們進行藝術化的描述或想象,產生美的聯(lián)想,愛上自己面前的食物。傳統(tǒng)上,日本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很少有油炸食品。學校午餐很好地保留了這些傳統(tǒng)飲食習慣,其理念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在幼年形成,并影響人的一生。同時,學習日本飲食文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日本傳統(tǒng)的飲食風俗、禮儀,從中體現出熱愛國家的教育思想。
培養(yǎng)每一個人的集體服務意識,要學生懂得珍惜食物。在日本的學校里,學生和老師都要在教室里用餐。開飯時,學生自己組成志愿者隊伍,輪流值日,為大家服務。值日生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廚師帽,負責把全班同學的飯菜和餐具從配餐室端到教室,然后分發(fā)給大家。餐后,值日生不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把用過的牛奶紙盒一個個展開鋪平,連用過的吸管也一根根捆扎在一起,送回集中處理。值日生分工明確,即使是一年級的孩子也做得井井有條。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環(huán)保理念。同時組識學生定期到廚房參加簡單的勞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烹飪知識,同時體驗廚師的辛勤勞作,從心里感謝為他們生產糧食和作飯的人,知道珍惜食物。
促進交流、傳播環(huán)保節(jié)約意識,增加孩子的動手能力。午餐時,孩子們都圍坐在一起,這是一種自然的交流機會。有的學校還開展了和配餐室教師握手的活動,增進了雙方的感情聯(lián)絡。每天飯后,垃圾要分門別類地丟掉。比如,牛奶瓶的玻璃瓶身、塑料瓶蓋以及瓶蓋里的硬紙片都要分別放到不同的袋子里,以便回收利用。孩子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理解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有的學校在附近的農村建立了水稻基地,讓孩子們參加水稻生產的各個過程;有的學校教他們制作海苔、豆腐;有的學校讓他子們在校園里種植農產品,孩子們隨后品嘗自己栽培或制作的食物時,都說“好吃”。
通過食育,培養(yǎng)勞動、自立、環(huán)保、節(jié)約、禮儀和集體服務等觀念。學校供餐絕不是單一的吃飯問題,而是密切結合供餐,以全面育人為宗旨,開展適合兒童少年特點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例如:飯前合唱《吃飯歌》等歌曲。學生和老師在教室內開飯時,由學生輪流值日,把飯菜從配餐室送到教室,分發(fā)給大家。飯后由值日生整理餐具,把牛奶盒和吸管捆扎,集中回收。為培養(yǎng)勞動觀念,有些農村學生參加水稻插秧等生產過程。有些學校還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廚房簡單的勞動,學習烹飪知識,從中體驗廚師的辛勤勞作,并培養(yǎng)感恩之情和珍惜食物之美德。
從經濟角度看,日本推進“食育”教育,就是期望推進城市與農山漁村的共生與交流,在飲食生活方面構筑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賴關系,以有助于增強地域社會的活力、繼承和發(fā)展豐富的食文化,推進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糧食作物生產和消費,提高糧食自給率。
總之,“食育”已成為日本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被認為是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并且對我國的食育借鑒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谷峪,霍霞.日本中小學的健康教育[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02).
[2]丁建蘭.日本中小學營養(yǎng)教師培養(yǎng)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