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中原型范疇釋義觀是對經(jīng)典范疇釋義觀即亞里士多德的“充分必要條件”的挑戰(zhàn)和完善。而原型范疇理論的萌芽、發(fā)展以及在實際中的應用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原型范疇下的釋義觀也在逐步地完善,而這一切都源于對范疇以及范疇化的研究。
1、國外語言學家對原型范疇理論的研究
Wittgenstein(維特斯根坦)在1953年發(fā)表的《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中建立了家族相似性理論。這種理論首次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研究范式。雖然家族相似性理論受到認知語言學家(Rosch, 1973, 1975, 1978; Baker Hacker, 1980; Jackendoff, 1983; Lakoff, 1987)的推崇,但是家族相似性理論也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例如,“什么特征使某個概念成為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原理的范圍如何?維特根斯坦對這些確實語焉不詳?!保ɡ罴t, 2004: 42)。所以范疇是有邊界的,邊界是模糊的,尤其是不同的文化中,人們對范疇邊界的劃分是不一致的。
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理論對原型理論的發(fā)展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Berlin Kay(1969)對98種語言的顏色詞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在人類語言中存在基本顏色詞,并提出了“焦點色”(Focal Colors),發(fā)現(xiàn)人們總是以焦點色為參照系對顏色連續(xù)體進行范疇劃分,也就是對于同一范疇體系來說,會有中心和邊緣之別,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隨后,心理學家Rosch及其同事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提出了原型概念,并且創(chuàng)立了原型范疇理論。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中有好樣本和差樣本之分,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相鄰的范疇邊界有交叉。一個范疇內的樣本具有層級性,范疇成員間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特點。
同時,Rosch(1978: 4-13)還認為原型存在于縱橫兩個層面中,即基本層次事物和范疇內部原型,可以把上位層次范疇、基本層次范疇和下位層次范疇納入原型理論框架中來。
Lakoff直接指出范疇的連貫性是通過家族相似性建立起來的,家族相似性可將范疇內的所有成員聯(lián)系起來。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指出隱喻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手段,與我們的思維息息相關。現(xiàn)在我們大多以隱喻和轉喻為認知手段,來給事物歸類和進行范疇化,把未知事物納入到已有的認知框架達到識解的目的。
Taylor(1995)完全贊同Rosch等人對原型范疇理論的論述,并充分認識到原型與基本層次范疇的同現(xiàn)關系。他認為,原型效應在基本層次范疇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進一步充實了原型及其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并區(qū)別于經(jīng)典范疇理論。原型理論在實踐中也在不斷發(fā)展,Rosch, Taylor, Ungere Schmid等人還把原型理論擴展為具有橫向和縱向的綜合理論框架??梢哉f,Rosch等語言學家的一系列努力確立了原型理論在認知語言學中的地位。
2、國外詞典學家對原型釋義研究
Labov是較早開展原型釋義研究的學者,在一系列實驗的基礎上對“cup(杯子)”的原型釋義的指稱條件進行限制。雖然,從表面上,其定義完整準確。但是由于其定義分解及其復雜和繁瑣,在詞典釋義中根本無法應用。用戶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詞典釋義。
在原型釋義方面,Wierzbicka等人的自然語義元語言說影響最大。1996年Wierzbicka在其代表作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sals一書中主張建立以有限的“語義元語言”為基礎的釋義模式,她還認為世界各民族的任何語言都共享這些語義元語言,并且確定了60多個語義元語言(wierzbicka 1996: 37)。但是她所研究的語義元語言主要專注于釋義時所使用的表述語言上,即使用有限的簡單基礎詞匯給詞典詞目下定義,但是我們不能把其所提供的語義元語言與原型釋義等同。
Rey-Debove (1990)曾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簜鹘y(tǒng)的“屬+種差”的釋義模式更多帶有原型釋義的特點,而不是充分必要條件釋義的特征。他還認為可以用描述和圖像這兩種方式來表達原型特征。在文中以鳥的原型麻雀和杯子為例來說明這兩種原型特征表達方式。但是,他這里所講的釋義僅僅是對詞語的定義,而不是對詞典整體的釋義進行全面描述。
目前,對于詞典釋義還出現(xiàn)了綜合論,主要代表人物是Mel’cuk。該理論綜合并吸收各家語言學理論(包括原型釋義理論)的長處,并把他們用于詞典的釋義實踐。該理論主要是關于如何完整地表述語詞的定義,通過運用一系列的選擇的選擇限制規(guī)則和條件全面?zhèn)鬟_語詞的意義,解釋其典型搭配,其整體論思想對原型釋義模式的構建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3、國內詞典原型釋義研究
黃建華(2001:190)是較早地把原型釋義方法介紹到中國的學者,認為原型理論等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語義規(guī)則對自然語詞的意義成分進行分解和表述。他認為,由于原型釋義是建立在實證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的,因而完整準確,除此之外,他也認識到原型釋義的缺陷:其語義分解太繁瑣,表達比較復雜,在詞典釋義中難以操作??傮w而言,他對原型釋義用于詞典釋義持比較悲觀的態(tài)度。
用原型理論研究雙語詞典釋義的詞典學家是章宜華教授,在其《語義學與詞典釋義》(2002)及《語義·認知·釋義》(2008)兩本著作中多次論及原型釋義法,對原型的內涵、結構、原型特征及原型實例做了區(qū)分和介紹,主張構建意義驅動下的多維釋義模式。其首次嘗試運用原型理論對動詞的語義特征進行了分析(注:過去只是零星地應用于名詞的語義分析方面),但其對原型釋義也持悲觀態(tài)度,認為原型僅局限于對部分語詞自然語義的分解,原型結構比較復雜,而且對原型理論本身的認識和意見也是不統(tǒng)一的。因此,把原型理論引入詞典釋義,需要進一步地深入地探討。(章宜華 2009:135)
魏向清(2005:163)教授在其著作《雙語詞典譯義研究》提出雙語詞典釋義譯義的系統(tǒng)特征決定了雙語詞典編撰過程是一個構建對應于原語語言文化信息的以詞匯單位為結點的語言信息網(wǎng)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雙語詞典釋義便呈現(xiàn)出它的第二大特征,即原型特征。此外,他認為雙語詞典作為輔助人們進行語言學習的重要工具,理應為大家提供詞匯單位的語音、詞形、語義、語法以及語用方面的原型信息。
對原型釋義在雙語詞典的應用研究的學者還有楊蔚(2011),在其著作《詞典的原型釋義模型構建》中,主要論述了如何把原型理論應用于詞典下定義及多義詞詞條的語義建構,并且主張以隱喻和轉喻理論研究多義詞語義擴展和衍生機制。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見性,但是操作性不強。
陳偉(2015:119)在其著作《當代詞典范式演進的后現(xiàn)代主義精神》中提到現(xiàn)代詞典大膽創(chuàng)新,構建了新世紀語言詞典的編撰新模式,即基于原型理論的釋義撰寫與義項排列方式。他認為這種義項排列方式,既方便學習者檢索,又顯示出詞義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還突出了使用頻率。
此外,根據(jù)知網(wǎng)檢索以及作者研讀情況,選出以下幾篇與本文相關度較高的論文進行綜述:
王敏(2009)的論文《論原型理論在高級學習詞典釋義中的應用》中以bachelor為個案分析了原型理論在詞匯釋義中的應用,主張在詞典釋義中構建一個可以揭示詞、世界和心理之間動態(tài)關系的理想模式,以期找到一種更好的釋義方式。
唐秀英(2009)的論文《英語學習詞典中的原型釋義模式》中,從典型、基本層次范疇及圖式幾方面分析了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詞典中的應用,同時在文中也分析了原型釋義模式的優(yōu)缺點。雖然文中對名詞,動詞以及形容詞進行了分析,但是并沒有涉及到功能詞。
周毓(2013)等則嘗試在原型范疇理論的框架下對英語學習詞典的范疇化釋義做了更為具體和細化的研究,如周毓(2013)對英語的3000個核心詞進行了范疇化釋義研究;并對如何建立一個基于詞匯關系的數(shù)據(jù)庫進行了研究。
李大國(2016)在其論文《英漢雙語學習詞典原型釋義模式的構建》中,從形態(tài)意義、概念意義、語法意義以及語用意義來探討主流英漢學習詞典的釋義,對英漢雙語學習詞典的使用者進行調查并提出相應的詞典編著建議。本文主要涉及了詞典釋義的微觀方面,對詞典的宏觀和中觀方面涉及不多。
4、小結
從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原型理論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原型、基本層次以及框架是其核心概念。原型范疇理論和經(jīng)典范疇理論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承繼關系。家族相似性雖然對原型理論的產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也有局限性。另外,人們對原型范疇理論在詞典釋義中的應用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概念意義中的下定義和多義詞的語義衍生,研究視角較為單一,且不夠具體深入,并沒有對語用和語法意義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原型范疇釋義的理論及實踐研究進行回顧和梳理,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把握未來研究的新方向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Labov, W. 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73.
[2] Lakoff, G. Woma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OUP, 1989/1995.
[4] 陳偉. 當代詞典范式演進的后現(xiàn)代主義精神[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5] 胡丹. 從“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分析英漢雙解詞典的釋義[J]. 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2, 10(1): 107-108.
[6] 黃建華. 詞典論(修訂版).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7] 李大同. 英漢雙語學習詞典原型釋義模式的構建[D]. 蘇州大學, 2016.
[8] 唐秀英. 英語學習詞典中的原型釋義模式[D]. 中南大學, 2009.
[9] 魏向清. 試論現(xiàn)代雙語詞典譯義的本質及其多元研究理據(jù)[J]. 辭書研究, 2005(3):60-67.
[10] 楊蔚. 詞典的原型釋義模型建構[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11] 周毓. 基于范疇化的英語學習詞典釋義模式研究[D].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