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句話源于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亞里士多德之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是天生離不開政治生活的。這句看似很簡單的話,從中可以汲取多種不同的內涵,被當今的許多的學者大師所思慮和分析。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針對這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我們在看亞里士多德這句話的時候,一定要結合他政治思想的宏觀背景來看。
首先,亞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的希臘殖民城邦斯達奇拉城,正值希臘奴隸制經歷巨大動蕩和嚴重危機的時代,作為該時代的奴隸主階級思想家,他從維護奴隸制的政治立場和中庸之道的哲學世界觀出發(fā),試圖用自己的理論學說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以挽救日趨沒落的奴隸制的命運。亞里士多德處于城邦時代,所以他的政治思想的根本就是探討城邦的各要素。因此在討論人的問題上,也對側重點也在于討論人和城邦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提到另一個命題“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他認為人的本性要求人必須過城邦生活,只有通過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夠實現。人的本性就是就是追求實現人的目的,即追求三種善業(yè):物質的富足、身體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他認為只有實現了這三種善業(yè),才能的到真正靈魂的善,才能使人區(qū)別于動物。而想要實現這三種善業(yè)就必須過城邦生活。
其次,所謂的理想城邦提現了亞里士多德的整體主義思想。在他看來,城邦是“至高而廣涵的社會團體”,是公民意志的集合體。城邦是一個有機整體,而公民是各個有機組成部分。最后提到,題目中命題里的“人”,并不是指所有意義上的自然人,而是公民,而亞里士多德的公民觀又十分的狹窄,它完全否定了奴隸、外邦人和婦女。因此命題中提到的人天生是政治動物,僅僅是指那些可以參加公民大會的、有政治權利的公民,而在亞里士多德眼中,正是這些公民組成了城邦,帶動運行了城邦政治。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是亞里士多德在城邦生活破壞、民主制度不行時,為抵制離心論、挽救城邦危機而提出的,目的在于試圖恢復城邦的正常生活。這句話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與目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是至高而廣泛的社會團體,因為人類生活可在城邦范圍內得到完全的自給自足,人的善業(yè)在城邦中得以完成。每個人只有成為城邦的一員,在城邦生活中個人的本性才得以充分顯現,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在論述城邦的本質時,亞里士多德強調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團體,不是主人與奴隸的結合。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句話當時的解釋是人應該過城邦生活。人必定過有組織地、民主的城邦生活,擺脫原始宗教色彩生活的牢籠。并通過這句話鼓勵公民參與城邦的討論,起到政治宣傳的作用,核心的目的在于抵制離心論、挽救城邦危機,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這在當時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是特定階級的產物,具有階級局限性,總是為其特定階級服務,維護其上層群體讀?
人的利益,具有狹隘的階級性;其次,把城邦永恒化,無法預測未來,無法做到與時俱進,表現出時代的局限性;再次,強調整體國家觀,個人被淹沒在城邦中,看不到人的積極性。
以上是亞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所提出的觀念,那么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用當今社會的視角又該如何理解?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天生二字預示著參與政治生活的神圣不可動搖,蘊含著人權意識,強調平等性。每個人應擁有基本的平等權利,無論人們的社會地位、財產、聲望、權力、階級、等級、民族、文化等如何不同,每個人都應當平等地充分享有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只有當人們充分享有平等時,人的獨立、尊嚴和幸福才能實現。人的平等是指法律面前的平等,所有人都應受到以自由為依歸的法律的同等保護和同等對待。這便是平等的首要涵義,這種平等權是不可剝奪的、不可讓渡的權利。平等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人享有最大限度的選擇自由,來充分實現人在各個方面的潛能。平等同樣意味著可以享受個人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的自由,因而也享有免遭其他人或個人聯合體(如黑社會、政府)侵害的同等自由。平等并不意味著機會的絕對平等,而只是意味著享有機會的同等自由。平等不意味著政府應對所有社會成員提供同等的保障,也不意味著人們有權平等地占有政府提供的物品。
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每個公民都應該在參與政治生活,盡到政治義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生來就必然對政治感興趣。但在現實中,根據以往經驗,臺上熱鬧,臺下冷清的尷尬已司空見慣。但是,人只要生活在社會當中,就必然陷入政治這張大網,不管你是否愿意。相比古人,今人尤甚,政治的觸角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