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我國傳統(tǒng)外語教學的僵化形態(tài),以啟發(fā)學生的思辨思維為出發(fā)點,探討如何有效地將原版電影引入外語課堂教學,從選擇影片、課堂教學組織和教學內容設計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合理地運用德國教育電影來推動外語課堂上的師生間、學生間以及學生和教學影片間的多向互動。
【關鍵詞】:德國教育電影;德語教學;問卷調查;歸納總結;情景代入
1 引言
德國一直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電影大國之一。在風格上,它與好萊塢電影相差甚遠——它不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精美畫面,電影里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善于分析人性和體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激烈的思想斗爭。德國的教育電影最早源于“Bildungsroman(教育小說)”一詞,指在啟蒙運動時期的德國產生的一種小說的形式,通常以年輕的主人公的成長、發(fā)展經歷為主題,并由此引發(fā)對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近年,教育小說的題材不斷被搬上銀幕,很多膾炙人口的影片都改編自教育小說,譬如《生死朗讀》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就是改編自德國當代最受認可的教育小說《朗讀者》。德國教育電影通常具有濃厚的寫實色彩和強烈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善于從細節(jié)著手,構成建鮮明的對比,結合象征和隱喻的手法,通過電影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嚴肅的教育文學的深邃內涵。
在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設計中,教師關注的重點不應是影片講述了什么,而應側重啟發(fā)學生的思辨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避免教學內容僅局限于影片內容的復述與歸納,宜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以德國教育電影《冰淇淋的滋味》為例,分別以“問卷調查式”、“歸納總結式”和“情景代入式”三種形式為例來探討將德國教育電影引入德語課堂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具體實施方法。
2 電影的選擇
2.1 電影題材的選擇
據研究顯示,學習者越年輕,在學習中所接觸的媒介對其產生的影響就越大,會不同程度作用于其自我發(fā)展、個性形成和社會交際能力。荷蘭學者Nikken于1995年發(fā)布的一項有關青少年影視作品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可理解性、審美性、娛樂性、無害性、可信性以及真實感和人物形象的辨識度是人們衡量一部教育電影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大學生正處于其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如何在外語課堂中選擇恰當?shù)碾娪白髌凡粌H要考慮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應從他們的視角出發(fā),選擇主題積極向上,能夠引起其情感共鳴的影片作為教學素材。此外,所選影片還應傳達出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如:寬容、自由、平等、團結、反暴力、反種族歧視等。同時,在選擇題材時還應顧及到女學生的觀影感受,注意所選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避免引起學生的誤解和反感。
2.2 電影長度的選擇
由于授課時間的限制,在外語課堂中放映電影時,教師通常會根據影片時長的差異采取三種不同的做法,即“段落法”、“連續(xù)法”和“三明治法”。
1. 連續(xù)法
當教學影片為時長較短的故事片或情節(jié)簡單的傳統(tǒng)電影時,教師通常將整部電影不加剪輯,直接拿到課堂上進行播放,學生可觀賞到相對完整的電影。然而,學生在觀影過程中往往過于專注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忽略細節(jié)處理部分。
2. 段落法
當教學影片耗時較多、情節(jié)相對復雜時,教師通常將整部電影剪切為2到3個由很多個連續(xù)場景構成的段落在課堂上進行播放。與段落法相反的是,這種方法更注重對細節(jié)的處理,這樣既能保持對電影的緊張感和好奇心,同時又能由電影引發(fā)一些激烈的爭論。但是這種方法會導致肢解整部電影,為了讓學生能夠完整的觀賞整部電影,在課堂的最后可以讓學生把整部電影無間斷的再看一遍。
3. 三明治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指針對某段特定情節(jié),采取電影觀摩和劇本研讀交替處理的方法。這種方法通常適用于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將電影情節(jié)片段和劇本中的描寫進行對比。這種方法往往對外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審美素質要求較高,更適合德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
2.3 本文教學電影的選擇
基于上述考慮,在以下所涉教學案例中,本人選取了上映于1998年的德國教育電影《冰淇淋的滋味》(德文名“Pünktchen und Anton”,中文又譯為《小不點和安東》)作為教學電影。這部電影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曾獲德國巴伐利亞影展最佳影片,由曾成功執(zhí)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走出寂靜》的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導演。該片講述了兩個孩子之間的動人故事:露易絲,綽號“小不點”,出身于一個富裕家庭,卻缺乏父母關愛;安東家境寒,與生病的母親相依為命。由于偶然的機遇,這兩個家庭背景懸殊的孩子成為了朋友,他們互相幫助、相互關心。小不點為了幫助安東度過經濟上的難關,到地鐵里賣場賺取小費接濟安東;而安東在關鍵時刻拆穿了壞人的不良企圖,在關鍵時刻保衛(wèi)了小不點的家。最后,孩子們的純真和機智打動了小不點的父母,他們終于停下了終日浮世奔走的腳步,認真地陪伴女兒。
該片全長約100分鐘,語言清新易懂,感情真摯,可觀性強,十分適合作為教學片在德語課堂中欣賞。在以下教學案例中,教師采用“段落法”播放影片,課后將全片拷貝給學生供其完整觀賞。
3 課程內容和組織形式設計
3.1 調查問卷式
在課堂上對電影進行討論不能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電影進行評價混為一談。平日里,人們只是根據個人的主觀好惡電影進行評說,隨意性較強;而在課堂中,往往由教師確定一個主題,隨后圍繞這個主題選擇相關的影片或影片片段,引導學生對該素材進行分析,探索影片是如何表達主題思想和人物情感。然而,與小說相比,電影無法通過內心獨白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常借助“特寫鏡頭”(close-up)、“畫外音”(voice-over)、“蒙太奇”(montage)和“閃回”(flashback)等手段向觀眾交代情節(jié)的突轉、傳達演員的情緒變化。因此,要想準確把握電影主題思想和人物情感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較高要求。基于這一點,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增加啟發(fā)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電影主題的深層次思考。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預先擬定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影片的主題和內涵進行思索和探討。
德國學者Ammann和Ernst曾設計出一系列導入問題,引導外語學習者在觀影后進行思考:①當你回想起這部電影時首先映入腦海的是什么?哪些情節(ji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讓你感觸最深?③哪些角色讓你覺得有好感?哪些讓你覺得厭惡?為什么?④假如可以選擇的話,你愿意成為哪個角色?⑤你認為這部電影是如何制造出緊張感的?⑥你認為這部電影有何優(yōu)點?有何不足?⑦這部電影的基調是積極向上還是憂郁沉重?原因在哪兒?⑧你愿意向你的朋友推薦這部電影嗎?請陳述理由。
在課堂上,以30左右的班級為例,可將學生按5-6人一組指導其圍繞這些問題分組討論,在組內將各參與成員的意見進行搜集和整理,然后每組推選出一名同學,以代言人的身份將他們對電影的第一印象、觀察、聯(lián)想、疑問和猜測在全班面前進行報告,隨后將每組的意見進行歸納比較。
3.2 歸納總結式
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電影的主題非常重要。在每部電影中,都有多個角度可供教師選擇切入,沒有哪一部電影只有單一孤立的主題。
以《冰淇淋的滋味》為例,教師可提出“貧窮但是富裕”和“富裕但是貧窮”這兩個狀若自相矛盾的論點來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聯(lián)系到影片中的兩個主人公,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安東“貧窮但是富有”,小不點“富有但是貧窮”,如有學生提出其他觀點,教師亦不應急于否定,而應請其陳述理由。隨后,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分組,并給每個小組一張A2大小的白紙,請各組在紙上列出:安東的貧窮體現(xiàn)在哪兒?(如:冰箱里空空如也、沒有起居室、沒錢、不能出門旅行、沒有父親等)安東的富有體現(xiàn)在哪兒?(如:有母親關愛和陪伴、有很棒的朋友等)。隨后,學生還須在紙上的另一欄中列出:小不點的富有體現(xiàn)在哪兒?(如:擁有金錢、奢侈品、豪宅、真正的朋友等);小不點的貧窮體現(xiàn)在哪兒?(如:沒有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沒有認同感等)。最后,將各組歸納的結果張貼在黑板上,請學生進行比較并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討論:這兩個孩子誰比較貧窮?誰比較富有?
3.3 情景代入式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讓學生給電影角色配音或角色扮演等形式來幫助其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并藉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音摹仿能力。將影片中的場景“原聲再現(xiàn)”或“原版復刻”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樣做僅僅對電影情節(jié)以及經典臺詞加深了一遍記憶而已,無法設身處地感悟角色所處的情境,不能積極主動地對電影主題進行深入思考。
針對這種情況,美國影視教育學中有個著名的教學方法——“人物訪談”(character interview)可有效拉近學習者和電影角色間的距離。這個教學法是指,在班級內,以小組的形式,學生共同合作,選取影片中特定的某個角色(通常是主角)進行加工,針對這個人物的經歷和身份設計問題,并根據其性格特征模擬答案。隨后,每組推選兩位成員,在全班面前表演這段訪談。
除此以外,很多電影中還有多處“留白”,即未道明的細節(jié),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對導演未詳細說明的情節(jié)進行合理虛構。譬如,在《冰淇淋的滋味》一片中,安東一直認為自己的父親已經去世了,然而有一次他無意間偷聽到了母親和自己親生父親間的一通電話,才知道父親并沒有死,而是一直在柏林工作生活。在影片中,安東僅偷聽到父母間的一小段對話。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提供下列兩個任務讓其選擇:
1. 將安東父母的對話補充完整;
2. 假設安東在得知父親還活著后,忍不住給他打了電話。編寫一段父子間的段話。
通過這些練習,學生不再是機械地記憶臺詞,而是嘗試著主動思考。甚至還有學生在課后興奮向教師表示,感覺自己就像真正的演員一樣。
4 結束語
總之,對外語教學改革而言,要將授課內容、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形式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始終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題地位,不應僵化地固守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根據學生具體情況來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做到精煉、新穎、實用,既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有效培養(yǎng)其自主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因此,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容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就顯得至關重要。在德語課堂中引入教育電影,既能讓學生拓展視野,提高語言能力,又能通過多樣的課堂互動形式鍛煉其思辨能力,讓學生對課程滿懷期待,對外語學習充滿興趣。
參考文獻:
[1]虞吉.德國電影經典[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2]李迅,祝虹 主編.歐洲電影分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
[3]楊遠嬰,徐建生.外國電影批評文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4.
[4]Ulf Abraham. Film im Deutschunterricht[M]. Seelze: Friedrich Verlag, 2009.
[5]侯庚洋.電影中的國家文化傳播[J].中國報道,2006(9).